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强省

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 来源作者:李庚香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5-08-30 08:00:00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发展文化产业,是世界性的文化发展潮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文化秩序的建立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正沿着文化产业这条中轴线展开。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顶着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坚持进行产业调整,将发展高科技和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业成了美国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GDP的比重高达20%以上,全球知名的文化企业巨头迪士尼、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等在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创造了美国式的“世界趣味”。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牛仔裤等许多传统观念中根本无法称之为产业的行当,如今都诞生了世界级跨国公司。日本、韩国等也紧跟其后,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赶上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业,其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经济的第六大产业。
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都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时代的共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文化产业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中央全会报告中,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更是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实现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把它作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经营,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大省,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要“认真谋划一下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李成玉省长要求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要尽早“破题”,实现新突破。面对这一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期”或“战略机遇期”,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河南,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起实现中原崛起、努力促进中部崛起的一个战略性选择,是事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
首先,文化经济一体化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中原崛起,核心是提高我省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这就必须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是构成河南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业领域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是我省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电、出版、娱乐、旅游、体育服务等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与其他行业有很强的关联度,对服务业的发展起着龙头带动作用。我们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品位和质量,使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另外,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它不仅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而且是文化发展形成自主性增长机制的关键所在,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义重大。其二,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小康社会”急剧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一个“文化社会”的到来将不可阻挡,“精神生产”在人类“三大生产”(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所占的份量将越来越重。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一方面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构循环经济,就必须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广泛、越迫切。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满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又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河南有将近1亿人口,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巨大文化市场。2001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27.88亿元,比2000年的407.26亿元增长20.62亿元。这就迫切需要对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予以回应,争取将更多的市场份额把握在自己的文化企业手中。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已经从过去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已经凸显出来。过去我们经常认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膨胀,它在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引向虚拟空间、虚拟人物的时候,也把它的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它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开发了《花木兰》这一题材,由于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差,使我们今后在同一领域再利用这一资源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对美、欧、日、韩跨国娱乐文化公司“文化帝国主义”的竞争,还要面临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当前,全国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势头都很猛。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完成了经济的第一次腾飞后,把加快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文化产业上;一些中西部省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举措,呈千帆竞发之势。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发达地区,湖南、陕西、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其发展势头都咄咄逼人,其文化产业已经显示出了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能,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这与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巨大的消费市场极不相称,与我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五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极不相称。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实现“后来居上”,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原崛起,文化先行。建设文化河南,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跨越,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南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潜力无穷的增长空间。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较,存在“四大优势”:1、资源优势。这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禀赋,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全国处于无可比拟的位置。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人比比皆是。河南是文物大省。国家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数量居全国之首。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02座,河南占8座。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海外有名。河南是两大武术流派——少林功夫和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也是戏曲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20多个小剧种,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河南还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省,有全国民族艺术之乡14个。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闻名遐尔。这些既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源。对此,我们一定要科学谋划,倍加珍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开发步伐,使物质化的文化遗存通过深度挖掘拉长产业链,使精神化的文化资源通过物质化的载体实现其商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区位优势。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中,河南处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战略位置。“得中原者得天下”,这种地理优势作为一种“地利”,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有极大的便利。3、市场优势。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总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在中国市场上,河南人口是东北三省之和,是西北七省之和,本身即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河南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城镇下降到34%,农村下降到48%,文化消费需求呈日益扩张之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4、后发优势。由于我们文化产业动手晚,我们的包袱也少,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能够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说,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市场优势、极富地方特色的产品,再加上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的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过程中,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文化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河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十分巨大大,前景十分看好。但目前河南文化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自发式发展状态,规模小,资源分散,产业贡献率低。截止2003年底,全省文化系统有文化产业机构12724个,年收入仅7.53亿元;广电系统机构数为187个,年收入为13.8亿元;出版及报业系统机构数为392个,年总收入72.9亿元。从大口径算,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264亿,比2003年增长11%,占GDP的比重约为3%,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4%。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些领域如出版、报业、旅游等也有不俗的成绩,但与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相比,我们还有巨大的工作差距。实现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必须制定出适合河南文化省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运用工业化的思维,用抓项目的办法大抓文化产业,抓大文化产业。要像抓“开放带动”和“县域经济”那样,把河南文化产业抓出亮点、闪光亮、兴奋点,抓出河南文化的一片新天地,抓出“文化河南”的新境界,从而实现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二、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对五大“难题”克难攻坚,除旧布新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做法,它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和再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业。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虽然有着极为美好的前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从事文化工作的,因此我们在观念、体制、机制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的文化发展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还不适应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的新形势。不仅如此,我们这个才开始起步的文化产业将被迫与沿海地区、发达国家的一些强势企业同台竞技。这种“不对称竞争”,对我们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就面临着“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被动态势,受着人才、技术、体制等因素的诸多制约,我们的不少市场、资源、人才都有可能被侵食或被分割,极大地影响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困难大,障碍多,特别是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原始积累即“第一桶金”的获取将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
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五大“难题”上:1、思想观念落后。思想决定行为,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必须解放思想,破除束缚人们头脑的旧观念,以新的理念、新的创意、新的思维方式从事文化产业的规划、组织和生产。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观念严重。河南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农业文化,缺乏与现代经济的关联性。只有墨子第一次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观念,与南宋杨适的“事功”文化形成内在的关联。墨子的“节欲”等经济思想虽然有反文化的一面,但他毕竟第一次开始正视“利”对于民生的意义。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正视墨子经济思想的现代意义。老子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重利行为,但老庄哲学特别重视精神的超越和追求,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到了宋代的“市民社会”,应该说体现了对经济文化的重视,但宋代的程朱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反对人们追求生活享受和基本的人生欲求,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抑商”意识,以一种“潜规则”的方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禁锢。“文不理财,士不经商”、“文人经商,十败九光”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关系和“互补”作用。应当承认,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轻物思想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潜在的抑制。另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文化观念太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无限放大,文化单位没有竞争观念,没有经营意识,没有对成本——收益的分析,没有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对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极差,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严重。这种观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自然就出现了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2、体制性障碍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则兴,不改则衰。河南文化的行业壁垒、地区壁垒较为严重,文化资源被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分割使用,没有有效整合,文化就象地下的石油分布在各岩层之中,如果不能采取合成技术将之汇集到一起,就很难形成合力,形成规模,难以实现文化资源的“裂变”和“聚变”。目前,我们把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集团组建”等方面,却没有重视“理顺党委、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催生民营企业”这些更为根本的问题上,致使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弊端长期没有得到革除,体制性改革也难以实现“实质性突破”。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只有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开放性、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才能够真正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充足、活力充沛。3、政策棚架和政策创新问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幼稚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重要文件,提出了包括文化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文化事业,文化经营单位所得税返还和征税优惠政策,在我省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制约了资本、人才、技术等向文化产业领域的配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解决政策落实与政策创新问题。对于国家已经有的政策我们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对于国家没有禁止的政策,我们要结合河南实际,创新出一些“含金量”高的文化产业优惠政策,使之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即是说,在河南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则要尽快完善并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则是创新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付文化体制改革成本,在启动资金、资产重组、人员分流、资本运营、信贷支持、信用担保等方面,研究一套突破性政策,及时向全省推开。4、人才匮乏问题。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集中体现了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统一,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我省优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严重缺乏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重点抓好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和文化经纪人三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文化市场发展的“不规范”问题。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不高,文化市场不够规范,使我省文化产业难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自然生长,其“交易成本”过大。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着力解决文化市场中交易规则不健全、行为不规范、非法经营和盗版盗印,以及部门权力外延化、部门利益正当化等问题。因为,只有努力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才能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建设文化要素市场,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上述观念滞后、体制性障碍加上政策棚架等五大“难题”,使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向性”。一时间,河南成了沿海发达地区乃至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淘金地”。北京演艺圈甚至戏言:“要挣钱,到河南”。从整体上讲,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制约重重,困难不少。再加上社会资本和文化系统二者都没有做好“对接”的准备,致使许多人、许多企业在进入“文化产业”时仍然心存顾虑,瞻前顾后,使河南的文化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过,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还处于“破题”的过程中,但文化领域内春潮涌动,不少企业家和企业集团都“看好”这“一桶金”。越秀酒店、中原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明上河园、濮阳杂技团、小皇后豫剧团等率先进入了“文化产业”领域,建业集团、英协花园等房地产集团也开始炒作“文化产业”概念。可以说,大力发展河南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河南文化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三、发挥核心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加一”模式
结合河南实际,根据“中原崛起,文化先行”的时代要求,我们认为文化系统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把握文化产业的最新方向,发挥河南的核心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并不断完善“三加一”模式,率先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跨越式发展具有相对性,它是与渐进式发展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它包括自发式跨越和自觉式跨越两种。山西、安徽等省的文化经济状况与我省差不多,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却令人吃惊,从而证明了在不发达地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省,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发展河南的文化产业,其发展战略不同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中国的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港澳台地区。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和运作模式可以开启我们的思路,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又具有不同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因此,制定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结合自己文化积淀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重点解决好四个“增长点”,从而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1:如何依托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2、如何依托“存量”(国有文化单位)发展文化产业?3、如何通过“增量”发展文化产业?4、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如何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具体而言,要确立如下现代文化理念:1、“大文化”。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体育、卫生、旅游、教育、饮食、服装等诸多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就文化论文化”,不能搞“单打一”。必须强化产业融合意识与产业共生概念,自觉地与旅游、教育、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报业等产业相融合。同时还要力避将“大文化”大而化之为“泛文化”。2、开放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内完成,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当前,放眼国际文化市场,与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逆差严重失调。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今天看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只有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一定要走开放联合之路,确立全省整体协调发展、区域联合发展、国际合作发展的思路,重点是积极寻求与国际强势集团的联合,引进民间资本、非公有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尽快做大做强我省文化产业。我们一定要了解国际文化市场,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变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向性”为“外向性”,始终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权。3、艺术与技术结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特别强调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必须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扩大文化的辐射力和覆盖面。目前,风靡全球的“创意产业”,就特别强调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极大地发挥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力。4、“市场化运作”。由于文化消费需求的最终实现,必须依赖于消费环境,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市场,离不开营销。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立竞争、营销、诚信等现代理念。要通过引入现代营销理念,通过策划和创意,包装、推介中原文化,不断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的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市场前景和文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核心文化产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河南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当前,我们要着力把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出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动漫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体育健身业、卫生保健业、广告会展业等打造成河南的支柱产业。同时,在区域产业布局上,要努力形成以郑汴洛为中心、以安阳、南阳、商丘、三门峡为支撑,带动并辐射全省城乡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通过实施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使河南文化的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使河南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中西部文化强省。
如果我们把发展河南文化产业战略视作一个有机系统,那么,从横向上看,就是发挥核心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三加一”模式,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部门分割、行业限制和规模偏小的局限性。1、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使“古”的“新”起来,使“死”的“活”起来。山水风光游和文化历史游是河南旅游的两大看点,大力发展河南的文化旅游,使“文化河南,精彩无限”,变现文化旅游的潜在价值,前景十分广阔。历史文化游在河南旅游中占有近80%的份额,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潜力十分巨大。我省文化、文物和旅游资源丰富,要把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个产业链,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特别是文化、文物、旅游部门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唱出一台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戏”来。现在,“三点一线”黄金文化旅游路线已经成为我省知名旅游品牌。我们的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其真正的制作意图就在于围绕河南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搞开发,改变河南“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文化匮乏状况。七朝古都开封,近年来修建的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不仅掀起了新一轮的开封文化旅游热,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外只要一提到少林功夫就知道河南郑州,靠的就是当年一部电影《少林寺》。目前,我省正在聘请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策划运作大型演出项目《禅宗少林》,届时将把少林古刹风景与厚重的中原古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省已经开放的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共250处,年接待观众近千万人次,总收入2•2亿,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空间很大。2、通过文化与媒体的结合,使“静”的“动”起来,使“冷”的“热”起来。文化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传播对于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的“梨园春”和“武林风”这一文一武两个“精品”栏目,是河南文化与传媒结合最为成功的例子。我们通过与香港阳光电视集团联合摄制50集电视文化专题片《中原列传——文化河南》,目的也在于通过传播真实展现厚重河南、文化河南。我省正在筹划的河南省豫剧二团与河南省报业集团进行股份制合作的探索,走的也是文化与传媒结合的路子。我们还将利用河南文化网和河南文化卫视的影响,加大文化传播和文化营销的力度。3、通过文化与“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非公有资本和战略投资者)的结合,推动社会资本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使“虚”的“实”起来,“软”的“硬”起来。文化产业的扩张需要强有力的资本作支撑。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强化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力。要加快催生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使之通过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迅速占领市场,扩大河南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探索“社会文化社会办”的路子,也是壮大文化产业的必要举措。2004年,省直艺术表演团体走“艺企联姻”的路子,共吸纳社会资本384万元。
就“纵向”而言,发展文化产业应抓住三个关键:
1、重塑市场主体。产业是宏观的,企业是微观的,没有一批国有、民营文化企业做现代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就没有支撑点,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就无从实现,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产品链也不可能建成。我们要从市场主体抓起,培养一批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机制、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国有、民营企业,形成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的产业群体。继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走上市场后,在文化系统内,经过整合、包装后的河南演出影视集团公司、河南省杂技集团公司、河南省音像集团公司、河南省动漫集团公司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河南文化市场上。
2、盘活文化存量。这主要是指体制内的产业。盘活这笔巨大的存量资源,关键是要将我们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和产品优势,将我们的“软优势”转化为“硬优势”。盘活文化存量,要求我们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都需要进一步调整。目前,文化系统内的文化产业正在以机制创新带动体制改革,对省电影公司进行产权改革,对河南省豫剧二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立河南省杂技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目的就在于努力“激活”文化存量,不断提高其活力和竞争力,使体制内的产业“强”起来。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使群文系统(图书馆、博务馆、美术馆)“活”起来,文博系统“动”起来,艺术教育系统“大”起来,“搅”起一池春水。
3、扩大文化增量。这主要是指体制外的产业。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要从“文化系统”转向面向“全社会文化企业”,要把立足点放在文化市场上。目前,我省音像、网吧、演出市场、电影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经营企业已达2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年营业额达40多亿元。其中,10家全国性网吧连锁企业已经有8家在河南筹建连锁网吧,省内连锁网吧企业已达4家。宝丰民间演出市场不断繁荣,目前已有艺术表演团体1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魔术为主,歌舞为翼、武术为辅,多元化演出的独特民间艺术产业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其外出演出年收入超亿元。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为中心,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或股份制文化企业。要把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作为加快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低门槛快起步、先发展后规范的思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培育和发展,催生民营文化企业的成长。
全省各地文化部门也对发展文化产业进行了多元探索。文化产业一般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形成、民风民情民俗、经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连,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和地区发展新的增长点。洛阳的河洛文化、东周文化,郑州、安阳的商文化,商丘、周口的宋陈文化,南阳的汉文化,许昌的三国文化,三门峡的虢国文化,开封的“宋文化”,都是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郑州市全面整合古都文化资源,力图组建以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思路十分开阔。开封市依托“一城宋韵半池水”,其清明上河园的北宋民俗文化、山陕甘会馆的古建筑文化、龙亭的北宋宫廷文化,相国寺的佛教文化、开封府的府衙文化等,渐成特色。南阳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市、打造人文南阳、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充分利用“两汉”、“两衙”的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休闲为突破口,狠抓以武侯祠、汉画馆为中心的汉文化带和南阳府衙、内乡县衙为中心的官署文化带的开发,初步形成规模。南阳玉雕节,张仲景医药节,也已成为知名品牌。三门峡制定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当地民营资本已经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2004年,该市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民营资本占80%,民营企业达到85%。这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展示了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总之,构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加一”模式,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决反对把文化产业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的做法,以改革的精神敢作敢为,以创新的姿态善作善为,以发展的实际行动大作大为,迅速在河南形成支柱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局面,并以之推动河南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中原、富裕中原、美好中原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使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
四、找准突破口,形成带动力,强力推进河南文化产业步入快车道
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速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河南文化界的现实选择。但文化产业发展又有自已的“特殊性”,它不仅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文化建设的规律,还要遵循经济建设、市场建设的规律;它不仅要适合河南文化的省情,还要适应中国文化的国情、世界文化的行情。由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艰苦的系统工程,因此一旦全面展开,由于力量有限,可能会顾此失彼,打不开局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相近的广西等地的做法,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并没有全面“铺摊子”,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民族、文化、旅游这一突破口,“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倾其全力对重点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一举获得了成功。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指出:“要使我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除了更新观念、加强规划、改革体制、政策扶持以外,当前需找到一个突破口,形成一个带动力,把一池平静的水,搅出波澜来”,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因此,当前,发展河南文化产业,走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就必须牢固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文化产业就是抓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力推进,重点突破,以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推动“双管齐下”,才能使后起的河南文化产业快速步入快车道。
1、在深化改革上实现突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我们坚信,没有体制改革上的大动作,就不可能有河南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我省的文化事业单位数量多,人员多,由于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没有涉及文化单位,我省在目前中央正在实施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没有列入试点地区,尽管近年来,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创新机制,以机制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但是,体制性障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革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性障碍,进行文化体制创新。目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了以报业为主,集广告、发行、印刷、酒店、物贸、房地产等产业为一体的传媒集团,总资产达到8亿元,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省级党报前列。河南出版集团总资产51亿元,2004年主营收入62•8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13家出版集团中位列第3位。要通过改革,建立一大批突出河南特色、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使之成为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2、在市场取向上实现突破。发展文化产业的立足点在于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因素是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市场选择就是寻找供求关系。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说,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差的是创新,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应该提高的是经营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适应市场问题。目前,我省文化企业普遍存在对文化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面向文化市场,不仅要面向河南文化市场、全国文化市场,还要适应世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面向全球文化市场。要建立起对市场有效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的文化市场配置,使文化找到消费者,使消费者找到文化。目前,省会郑州除了拥有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商品交易中心两个会展场地外,规模大、档次高的郑东新区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河南的广告业、会展业、演艺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河南的文化市场将会有一个大的扩张。当前,不仅我省的“四大节会”(郑州少林武术节、开封菊花节、信阳茶叶节、洛阳牡丹花会)要树立市场意识,我们的四大精品(《木兰诗篇》、《风中少林》、《河洛风》、《清明上河园》)也不能够“封箱入库”,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努力在市场上闯生路、闯品牌。
3、在整合资源上实现突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夏商周文化、宋陈文化、郑卫文化、东汉文化、三国文化、北宋文化以及龙文化、少林禅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古迹遍布中原,宝丰赵庄的魔术、濮阳东北庄的杂技、温县的太极拳、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的汴绣、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还有唐三彩、洛阳牡丹、中原书法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文化资源有着起源上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和极强的观赏性,具有被世人认知的世界级文化价值,是发展文化产业独特的资源条件。但资源大省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大省。我们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有真正的产业优势。美国对《花木兰》、《泰坦尼克号》等题材资源的利用,陕西对“仿唐乐舞”的系列开发,甘肃对《丝路花雨》这一题材的利用,广西对《印象•刘三姐》,云南对《云南映像》的开发,都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例子。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初级阶段,一定要以整合资源为第一目标,为第一选择。
当前,对河南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规模化。河南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的集中度不够。要充分利用河南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运作,推进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集中度,造就河南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向规模要效益。(2)集约化。在整合河南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形成合理的产品链、产业链。要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程度,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最优秀、最好的资源加以整合,实现“强强联合”;还可以通过兼并等手段,实行“以强带弱”;也可以通过重组等,实现“由弱变强”。在这里,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做大的前提,集约化是文化产业做强的关键。在坚持上述两个原则的前提下,要运用市场和行政的双重力量去推动资源的整合,努力实现河南文化产业与业内资源、体外资源、海外资源的灵活对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迅速发展和壮大自己。
同时,在资源利用上,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糟蹋文化资源。目前,我省正在筹建四大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拟选对象为:南阳玉雕、汴绣、钧瓷、汝瓷)。吉林省在种植开发君子兰和人参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当年君子兰和人参是吉林的两大宝,市场价格很高。但由于盲目开发,恶性竞争,价格一落千丈,最后人参的价格跟胡萝卜一样。回顾我们的钧瓷、汝瓷所走过的道路,与此有很多相似之处,教训极为深刻。
4、在项目带动上实现突破。因地制宜,选准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寻求产业的突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认为,有了好的项目,就有了好的合作者,有了新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机制,也就有了逐步整合而成了新的、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是有效吸引、聚合各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载体。一个好的项目的建立,不仅会带来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带来全新的策划和营销理念。我们一定要通过扎实的市场调查,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并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例如,我们能否以《禅宗少林》这一实景演出项目,带动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我们能否以杂技剧的项目,树立河南杂技品牌并进军国际文化市场?我们能否以朱仙镇年画、南阳汉画的动漫画制作,在全国打出民族动漫题材制作的牌子?我们能否以《文化河南——中原列传》为品牌,在全国掀起“中原文化热”?这些都是需要大策划、大创意的文化工程,其付诸实施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目前,文化系统内的《河南省文化产业项目库》已经建成,共有500多个项目,其中的一些文化旅游项目、杂技项目、动漫产业项目,都是很好的项目。我们要通过对一些重点项目的落实,使项目建设真正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酵母”,以点带面,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全局突破”。同时,还要进一步抓紧抓好各种新的文化项目的储备和开发,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实现从精神产品向物质财富、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5、在打造品牌上实现突破。品牌是市场经济的入场券,一般经济产业如此,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培育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名人、名企、名品是一个地区长期文化积淀和市场发展所形成的特有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善于借助各种有效载体,发挥和放大这些优势,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带动力量。文化品牌是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品牌带动”、“品牌为王”的战略。由于品牌具有“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能够极大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我们要从产品生产的策划、创意、立项、包装开始,注意运用统一品牌来整合多种资源,最终在市场上确立河南文化产品的地位。我们有从夏到北宋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做好文化品牌的丰富“题材库”。在当前,特别要注重对河南文化资源中“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发挥优势创品牌,突出特色做品牌,整合资源产品牌,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南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竞争力。河南报业集团的《大河报》,河南出版集团的《市场与销售》,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已经成为我省知名文化品牌。洛阳龙门石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门票收入3000万元,是文化系统的著名品牌。为进一步扩大河南文物的影响,必须扎实地搞好安阳殷墟、登封少林寺“少林功夫”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使之成为“世界级文化品牌”。同时,要加大对《木兰诗篇》、《禅宗少林》的“市场化运作”力度,努力打造河南演出品牌,进一步实现对产业的资本聚集、规模扩大、品质提升、利润增值效应。
文化资源是受时空限制最小的全球性资源,文化产业是最具扩张性和开放性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块诱人的“奶酪”,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增长空间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全社会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流动和融合的结果,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央给予“中部崛起”的有关政策,按照徐光春书记的要求,“把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河南省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把我们的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我们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实力、有影响力、有竞争力”。如今,文化市场化、文化科技化、文化社会化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防止文化的“经济贫困化”和经济的“文化贫困化”,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阿兰•伯努瓦在《面向全球化》中指出:“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这对于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显然是一种惊醒之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的全球文化背景中,新生的河南文化产业肯定不会只满足于“吃烩面,听豫剧,看少林武功”,而是有着一种更高远的追求,有着到世界文化市场去“淘金”的雄心壮志。我们坚信,河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天下”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脚下”。“走远路,脚步要扎实”。我们一定要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使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作者系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