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和而不同,有序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来源: 来源作者:李庚香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5-11-22 08:00: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于文化建设来说,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凸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各种文化资源遍布全省,可谓“伸手摸着秦砖,抬脚踢着汉瓦”。如何依托遍布全省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统筹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河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河南,创意未来
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个“转变”之一,也是我们河南人的文化追求和梦想。今天,建设文化河南,既包括传承传统文化,也包括建设先进文化;既包括繁荣文化事业,也包括发展文化产业。河南发展文化产业,有两大布局:一是产业布局,二是区域布局。我省发展文化产业非常注重产业布局,但对区域布局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当前,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体制和区域双重驱动的阶段,并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山东打的是孔子文化牌,陕西打的是秦汉唐文化牌,北京打的是明清文化牌,湖南、湖北打的是炎帝文化牌。因此,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上。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般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形成、民风民情民俗、经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连。区域文化产业,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河南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虽然可以统称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但其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洛阳是河洛文化和东周文化,郑州、安阳是商文化,商丘、周口是宋陈文化,南阳是汉文化,许昌是三国文化,三门峡是虢国文化,濮阳是龙文化,开封是“宋文化”等等。这些区域文化资源为各地发展区域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性资源条件,具有做强做大区域文化产业的巨大空间。
一是区域文化资源层积厚重,时间跨度大。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河南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有黄帝故里。全省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97处(102项),馆藏文物140多万件,居全国第一。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其四,分别是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商都郑州。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郑州少林寺,开封相国寺、龙亭、铁塔,安阳殷墟等举世闻名。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有70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祭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二是区域文化资源形态多样,空间分布广。我省地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如夏商文化、汉唐文化、宋文化等等,类型很多,许多文化资源尚未展现其夺目风姿。河南戏剧、民间歌舞、曲艺、杂技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河南素有“戏剧之乡”之称,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其中豫剧被列为仅次于京剧,与京剧、评剧、越剧并称的全国四大剧种。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充分表现了人类经历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伏羲、女娲,盘古开天,等神话和民间传说,少林功夫、太极拳、杜康酒、中医等文化形态,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庙会等庙会文化,汴绣、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澄泥砚、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等文化产品,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国历史的珍贵记忆。以宝丰民间演艺、濮阳杂技、开封盘鼓、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至今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我省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优良资源。
三是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和龙门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其中最典型的有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平顶山石人山,信阳鸡公山,南阳宝天曼),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李商隐、岳飞、朱载堉、王铎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灵宝苹果、洛阳牡丹、荥阳柿子、新郑大枣、开封菊花等为代表的名特产,以豫菜、洛阳水席、开封小笼包子等为代表的美食,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资源。
四是全省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为我省发展区域文化产业提供的了较好条件。河南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全省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郑州、新乡、安阳、鹤壁等地基础文化设施陆续建成使用,将为我省打造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一流的运作平台,为我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鹤壁的艺术中心建设,三馆合一,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文化创新,为发展区域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与此同时,河南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的欠发达省份,南北差异很大,东西对比鲜明。如何依托我省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大文化创意的力度,实现“一市一景”、“一县一品”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形成“十八罗汉闹中原”(17个省辖市、一个直管市),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盛景,是赢得河南文化未来的关键,也是我省当前必须重点抓好的一项工作。
二、“和而不同,有序发展”与“一带两翼”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我们要按照“和而不同、有序发展”的思路,自觉遵循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实现河南区域文化产业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发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不协调发展到协调发展,从不平衡发展到均衡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中原文化是相融相通、一脉相承的。“三山一河”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的久远,使不少地市在文化资源上有不少文化共性,甚至有交织难解之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黄帝文化,太昊文化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内涵上则有交叉,表现了文明起源的多中心性。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在河南的区域文化产业这一问题上,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根据当地的历史特色、自然风情和人文区隔,按照“和而不同、有序发展”的思路,自觉构建“一带两翼”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从整体上说,河南区域文化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带两翼”的特点。“一带”即沿黄文化带,积聚了丰富的河洛文化、黄河文化资源;“两翼”即豫北文化区和豫南文化区,积聚了大量的豫北殷商文化、豫南的楚文化和汉文化资源。由于“一带两翼”基本上涵盖了我省以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濮阳8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以汤阴、登封、朱仙镇、永城、宝丰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富集区,所以,发展河南的区域文化产业,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和而不同,有序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这些区域文化资源的富矿进行开发,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努力把这种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自觉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洛、濮、三门峡、商丘、新乡、济源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体,以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区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的区域文化一体化的格局。
  l、把郑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重点推进经济基础好、文化特色浓、人流物流多的地区优先发展。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对周边省份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同时,郑州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商文化”的鲜明个性,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在全省较好。近年来,因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使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因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使郑州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发展河南的区域文化产业,首先要确立郑州在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在政策上给与重点支持。要充分利交通、资本、资源、人才等优势,以会展业、广告业为主,辅以古都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
当前,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二带”、“三区”的总体布局构架,气魄十分宏大。“二带”、“三区”即构建从城区东北到西南的城区文化带和从巩义到中牟的沿黄河文化带,依托嵩山和少林品牌构建嵩山文化功能区,以黄帝故里为中心构建黄帝文化功能区,以巩义北宋皇家陵园为主构建唐宋文化功能区。其中,西南文化产业区是郑州市文化发展“二带、三区”的总体布局构架中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亮点。西南文化产业区在郑州市西环以西、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南、郑少高速公路入口以北区域,主要包括印刷包装工业基地、设计制作业基地、中原文化广场、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少林武术文化公园等。其中,设计制作业基地将大力促进影视、动漫、软件、游戏等设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有望成为郑州的“梦工厂”。可以说,郑州市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前景令人十分振奋。
我们认为,郑州市应该重点发展高新文化产业,其广告业、会展业,武术产业、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都有大文章可做。郑州还具有发展武术产业的良好基础。目前,郑州的少林寺正在向全球推广其“少林品牌”。少林寺每年大约吸收150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约有4万学生在登封附近的武校中学习。对于少林寺的180名和尚来说,他们的功课不再只是打坐和练功,还包括到国外进行登台演出。目前,他们正在准备《禅宗少林》这一实景演出项目,还成立了一家少林寺网站,对少林寺商标进行维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创意产业应该在郑州成为一门热门行业。
除了大力发展广告、动漫、游戏、会展等新兴创意产业外,郑州由于处于黄河文化带上,要突出“黄帝文化”这一特色。新郑是黄帝故里,是一种根文化和朝圣文化。在这方面,我们与陕西的黄帝陵有很大的差距,要注意迎头赶上。
2、着力打造具有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产业带。沿黄文化产业带集中了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商丘、濮阳、新乡、焦作、济源9个城市,其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黄河文化特色。在我省重点建设的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线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51处。沿黄文化带是我省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主体,是区域文化产业最活跃的一个板块。除了郑州“黄帝文化”、“商文化”外,洛阳的河洛文化,开封的宋文化,三门峡的虢国文化,商丘的“火”文化和后商文化,濮阳的龙文化,新乡的卫文化,焦作的太极文化,济源的愚公移山文化等都极具个性,具有深度开发的可能。
如今,开封市提出了“开封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关键是发展文化产业”。开封的文化资源是“一城宋韵半城水”,于是他们集中进行以宋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他们提出的“以资源换资本”,“以对外开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对于发展文艺演出业、旅游业很有针对性。结合开封市七朝古都的资源,其盘古、汴绣、书法、朱仙镇木板年画等民间艺术产品业也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当前,清明上河园的北宋民俗文化、山陕甘会馆的古建筑文化、龙亭的北宋宫庭文化,相国寺的佛教文化,开封府的府衙文化等,渐成特色。最近,他们正在建设投资16亿元的金明池皇家园林公园文化项目。该项目由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投资,按照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另一名作《金明池争标图》建造,建成后将成为与“清明上河园”并肩的两大文化旅游热点。
洛阳市提出要大力发展具有河洛文化特色的节会、旅游、体育、影视、演出、会展等文化产业。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在全省最为丰富,山川秀美,工业、科技力量雄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越的条件。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拥有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关林等众多名胜古迹。作为全国公认的“九都古都”,洛阳有河洛文化、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东周王城天子驾六、汉光武帝陵、千唐志斋等历史文化遗迹,有二程、武则天、张宇、马金凤等历史和现当代文化名人,有牡丹、洛阳水席、卢舍那大佛、洛神等文化符号,是一个河南之“美”美不胜收之处。目前,洛阳围绕龙门石窟做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他们以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为载体,努力扩大“河洛文化”影响力。其文化产业项目《河洛风》、《十万宫庭乐舞》、正在筹划的《洛神》等,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洛阳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在全省也走在了前列,为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文化产品洛阳牡丹画、精品唐三彩、黄河澄泥砚等,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
焦作市则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怀药、太极拳和历史名人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招商引资,兴办文化产业。在焦作这一块神奇的土地上,黄河、沁河在这里交汇,山奇水秀,物美人丰,美丽的焦作山水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有神农氏祭天的优美传说,而且有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朱载育、陈王廷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精妙绝伦的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两翼、四象、八卦,阴阳互生,虚实相易,把生命和自然、精神和行为融合成天地间最优美的舞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力与美、劲与柔的和谐。围绕这一山一拳,焦作市正在逐步做大、做强、做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城。太极拳扬独特文化,云台山展魅力山水。
商丘市把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放在了商文化、火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上。商丘市处于黄河古道上,早在4000多年前,燧人氏“钻木取火”,就将第一簇文明之火在这里点燃,这里也称誉为“中华第一火种的发源地”。这里又是中国商品、商业、商人的发源地,是道家哲学庄子的诞生地,是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里有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故城,有1996年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永城芒砀山汉墓群。再加上唐朝睢阳之战,桃花扇凄美的爱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近年来商丘依托商文化、“火”文化、汉文化(梁国)和道家文化(庄子)的发源地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好商文化(商始祖王亥)和火文化两张牌。如今,他们正在建设吸引民间投资1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文化步行街,是集文物仿制品、软件、字画、音像、古玩、字画、民间工艺为一体的文化产品批发集散地。商丘市豫剧院与张弓酒业有限公司成功联姻,探索出了一条与企业集团携手发展文化产业、互利双赢的新路子,其剧目《张弓镇传奇》、《浣纱女》在各地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商丘木兰文化节也已经开始产生影响。
新乡和济源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上也做了很好的探索。新乡市编制了《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对富有地方特色的10多种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推介和招商。济源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计划重点抓好蓝球体育竞赛、文化娱乐、文化休闲等六项文化产业的发展。
濮阳和三门峡位于沿黄文化产业带的两端。濮阳市把杂技产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龙文化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濮阳围绕“龙文化”,大力发展杂技、麦杆画等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门峡围绕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和出版影视业做文章,确定了“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新闻出版业为主体,电影电视业和民间工艺品为两翼”的产业体系。在文化旅游上,三门峡发挥虢国文化的资源优势,以虢国博物馆、函谷关、仰韵文化遗址等景区为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他们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大力发展青铜器复制、灵宝剪纸、卢氏木版年画、陕县蛋雕等民间工艺,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同时,利用地处豫、晋、陕交界的优势,努力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灵宝市老子文化节等办成国内品牌。在出版影视业方面,他们以蓝雪集团公司为基础,加快出版印制业的技术升级,努力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和产业扩张力的印制基地。并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其电影产业率先复兴。三门峡市制定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当地民营资本已经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2004年,该市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民营资本占80%,民营企业达到85%。沿黄文化带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展示了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3、大力发展以中原文化为主题的豫北文化产业区和豫南文化产业区。
豫北文化产业区,包括安阳和鹤壁两个城市。安阳的商文化,鹤壁的淇河文化也极具魅力。
如今,安阳围绕太行山、红旗渠,进行山水旅游开发,收益明显。他们提出要建立殷商、周易文化研究基地,并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地,智慧之源《周易》的诞生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安阳的汤阴剪纸,内黄农民画、曲沟抬阁在民间市场久负盛名。安阳市抓住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利契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对殷墟遗址、殷墟博物苑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更加突出展示功能,扩大了中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鹤壁虽然是一个小市,但发展文化产业却另僻蹊径,颇有独到之处。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突出“淇河文化”特色,着力建设沿淇河文化产业带。他们依托现有的古陶、泥塑、民俗等文化品牌,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市场。目前,他们正在以“一河两城三山”(淇河,浚县、淇县朝歌古城,大伾山、云梦山、五岩山)为重点,打造以淇河为代表的淇河文化,以大伾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云梦山为代表的鬼谷子文化,以五岩山为代表的药文化等。他们充分发挥牛得草、金不换的“丑角”名人效应,继《七品芝蔴官》之后,推出《伙夫县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们正在筹建的中国古陶瓷博物馆,以个人收藏家张秦森的个人收藏为主,特色独具。
豫南文化产业区,包括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漯河、许昌、平顶山七个城市,属于汉文化和楚文化的集中区。南阳的汉文化,信阳的红色文化和歌舞文化,周口的姓氏文化,漯河的许慎文化、贾湖文化等别具特色。
南阳市是发展豫南文化产业区的重镇。他们充分利用“南阳作家群”、玉雕、汉画、自然资源等优势,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提出了“建文化名市、打造人文南阳、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目前,他们正在着力构建五条文化产业带。一是建设以武侯祠、汉画馆为中心的汉文化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候祠是三顾茅庐故事发生地以及《草庐对》的诞生地,汉画馆是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汉代石刻艺术博物馆,有东方艺术宝库之称。他们计划把武侯祠、汉画馆建成集文物展、历史场景模拟、民俗民风表演、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汉画是南阳独特的文化资源,目前他们正在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汉画素材,开发系列美术动画片。二是建设以医圣祠为中心的医药文化带。着力培育张仲景医药文化,集医圣祠的参观、祭拜与中医药等为一体,做大中医药文化产业。三是建设以张衡墓为中心的科技文化带。四是建设以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为中心的官署文化带,力争使南阳府衙成为与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衙门、内乡县衙相呼应的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五是建设以山陕会馆、紫荆关为代表的商业文化带。六是建设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主的恐龙文化带。并因地制宜,创造了“西峡经验”(恐龙文化是20世纪第九大奇迹)、“桐柏之路”(淮源文化和盘古文化)和“镇平特色”。其“两节一会”(张仲景医药节、玉雕节和经贸洽淡会)已成为知名品牌。
许昌市围绕“三国文化”资源,加大了文化产业化的步伐,提出了先进文化导向、文明素质提升、文化统筹发展等八大工程。许昌市电影公司、春秋大剧院分别改制组建的永盛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和春秋大剧院有限公司也已经挂牌营业。春秋大剧院有限公司正准备利用外资1.5亿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灞陵桥文管处和春秋楼文管处将产权管理和经营权管理分离,正确处理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周口市则把尽快组建周口日报报业集团,打造强势印刷业、构建“周、淮、鹿”三点一线旅游带,办好姓氏文化节和庙会等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理出了“超常轨、跨越式、低门槛、非均衡”的发展思路,节会文化、文化旅游、杂技、民间工艺品、书画产业都获得了较大发展。古玩书画市场活跃,是全国省会以下城市四大书画集散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中华始祖伏羲的陵墓和殿堂、道教鼻祖老子出生和升仙之地——太清宫和老君台,女娲炼石补天的遗址“女娲城”,还有我国目前发掘出的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城址——淮阳平粮台。淮阳的泥泥狗、布老虎等深受人们喜爱,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目前正在通过举办太昊陵朝祖会、中国姓氏文化节、老子文化研讨会等,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改变一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平项山、信阳、漯河、驻马店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都在不断探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平顶山市积极整合魔术、杂技、小品等对外演出项目,力求提升档次,形成名品。漯河市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经纪、文化传播和营销等专业人才。信阳市规划了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两区为内环,以八县为外圈,以各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延伸的“同心圈”式文化产业总体布局,着力建设具有豫风楚韵的特色文化产业,努力塑造魅力茶都、山水名市、豫风楚韵、红色首府的现代文化旅游强市形象。漯河市则通过打造许慎文化、贾湖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驻马店市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和潜力,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4、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块,使之向基地化方向发展。
当前,河南的产业区块已经出现。鹤壁浚县、信阳固始、商丘永城、周口淮阳、平顶山宝丰、安阳汤阴、郑州登封、巩义、偃师,开封朱仙镇、南阳内乡等地的文化产业已经开始出现“亮点”,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如何把这些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成为我省的文化产业基地,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做好的一项工作:第一,我们要充分发挖掘我省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南阳玉雕、烙画,开封汴绣、木板年画,平顶山汝瓷,许昌钧瓷,洛阳唐三彩,新乡青铜器复制,濮阳麦秆画,鹤壁黄河古陶、石雕等文化产品基地。第二,要注意建设濮阳、周口杂技,宝丰民间技艺,豫南民间歌舞,温县太极拳,登封少林拳等特色文化区块。例如,平山宝丰县的民间演艺业传统悠久,源远流长,素有“曲艺之乡”和“魔术之乡”之称,完全具备了发展产业的条件。这些年来,宝丰县挖掘民间表演艺术资源,带动群众“艺术致富”,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用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被文化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全县现有魔术、小品、杂技、歌舞、武术、气功等表演团体近千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出现了一批民间艺术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了“魔术为主,歌舞为翼,武术为辅,多元化演出”的独特民间艺术产业格局,成为当地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全县民间艺术团体外出演出年收入达1亿多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相关产业每年创造产值700余万元。再如鹤壁浚县,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浚县石雕国内有名,浚县古庙会是河南三大庙会之一(淮阳、浚县、关林)。现在全县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创产值4亿多元,涌现出了泥猴张、神刀张、石雕张等一批民间艺术家,推出了黄河古陶、刀哥木雕、泥猴张泥塑、屯子石雕等民间艺术品牌。目前,他们正在建设民俗文化一条街、石雕石刻艺术城、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加大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有望成为全省重要的民间文化产业基地。
河南区域文化发展的格局,最初的提法是“一体两翼”,后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改成了“一带两翼”,更具有针对性。最初的构想是,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为沿黄文化产业带,以黄河文化为标志。新乡、焦作、济源、安阳、濮阳和鹤壁为豫北文化产业区,许昌、平顶山、驻马店、南阳、信阳为豫南文化产业区,前者以商文化为主,后者则以汉文化和楚文化为主,以“中原文化”为主题。但在讨论的过程中,焦作、新乡和济源都要求加入沿黄文化产业带,结果豫北文化产业区就剩下安阳和鹤壁。如此以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两翼不太均衡,豫北有点瘦,豫南则太肥。面对这一问题,当前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关键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和而不同,有序发展”的发展思路,实行错位发展,增强互补互动,加强协调协作,力争形成一个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一体化区域文化产业格局。
三、因地制宜,奋力“崛起”
发展区域文化产业,河南受着资本、技术、人才、体制、观念、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全省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情况不同,拥有的文化资源不同,人才的集中度也有很大差别。而且,从整体上说河南目前的文化消费水平不高。例如,根据省城调队最近一次调查,河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按2004年我省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计算,城镇居民平均每月愿意拿出32•1元花费在文化消费上。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仅占家庭支出的5%以下。这种省情要求我们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是要高度重视,二是要因地制宜。高度重视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高度重视还因为文化经济一体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事实上,当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精神财富或精神产品问题,较少提到日程。马克思曾经认为,就书画等艺术作品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但100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当年“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的领域,今天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庞大的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则是因为只有结合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六个结合。
一、分合结合,形成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态势。当前,全省十七个省辖市和一个直管市,资源开发零散,没有形成规模;行业之间壁垒森严,市场分割,无序竞争;文化政策、体制差异很大;不少地市对自身的利益考虑过多,对文化一体化考虑较少,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等方面尚处在无序状态。例如,安阳申报殷墟,如果能和郑州、商丘等地实行“捆绑式申报”,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但我们因为过于强调地方因素和技术因素,错过了整体申报的良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它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资本、人才、信息等文化产业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二是要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机制。
对于全省而言,省委、省政府应该举行一些省级文化节会,象“河南文化遗产日”、“炎黄文化旅游节”、“中华姓氏文化节”等,以之为载体调动全省文化资源,突出中原文化的统一性,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改变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成体系、没有有效载体的局面。目前,省文化厅正在策划以民族节庆文化为载体,体现“文化关怀”的大型社会文化活动,力图围绕春节、七巧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民族节日开拓文化“商机”,把民族工艺品、节日和文化活动融为一体,激活节日市场,使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民俗回归现代生活,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
就各地市而言,各地政府在办好郑州少林武术节、开封菊花节、洛阳牡花会的基础上,应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在建立强有力的协作、合作机制上有所作为。各地要走出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消除市场分割的体制性因素,实行开放条件下地区的整体融合,达到地区间优势互补,以体现文化河南的整体文化竞争力。例如,安阳有甲骨文,漯河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如果我们把北部文化产业区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南部文化产业区的漯河的“字圣苑”、“汉字馆”联合开发,必然会产生珠联璧合的作用,形成一个全方位展示古文字的文化大观园。
二、突出重点与举起亮点相结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不仅包括传承传统文化,而且要发展现代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无论是沿黄文化带,还是北部文化产业区,南部文化产业区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抓重点,举亮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优先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竞争力强、关联作用大的文化行业,避免千篇一律,面面俱到,齐头并进,重复建设。
突出重点,要围绕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没有特色的文化,很难生存和发展;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也很难发展壮大。因此,各地在发展当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必不分条件地盲目与其他地区横向攀比。事实上,与周边地域、产业、竞争对手的差别往往就是消费空间和发展弹性。目前,把文化产业同旅游业结合起来,二者穿“连档裤”,能够形成良性互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一条捷径,也是优化区域文化形象的一个有力举措。陕西、云南、广西在这方面,都走出了很好的路子,其“一+X”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我省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一个重点。我们一定要积极扩大文化旅游业在河南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努力打造以古都、寻根、功夫、宗教、红色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区块和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注重演艺与旅游的结合,对我们的一些原创性文艺精品实行“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特色旅游商品既可以扩大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又可以繁荣当地经济,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文章可做。
突出重点,更要举起亮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切不可铺摊子,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市一个县,能够切实抓住1-2个、2-3个文化产业项目,抓紧、抓实、抓好,直到抓出成效,举起1-2个亮点,不遗余力地搞好“一市一景”、“一县一品”,那么全省文化产业就会出现“星星点灯”、一片“光明”的盛景来。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工程就是一个亮点。
三、内外结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立足于“内”。立足于内,就是要立足于整合本地资源,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围绕重点项目进行策划和创意。二是要及早谋划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前,农村文化产业还不是我们工作的工作重点,但潜力很大。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今后文化产业要大有所为,必须有农村文化消费的强有力支撑。因此,各地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鼓励兴办个体放映队、民间剧团、文化大院等文化实体。宝丰农民靠“艺术致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型。因为它不仅能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而且能够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还特别需要“借力”。这方面的问题在当前尤为突出,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要要注意引进非公有资本,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我省的小皇后豫剧团,我们的小樱桃公司目前都还弱小,需要在市场上不断强壮筋骨。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以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门峡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二是要在借用外资、外智、外力上下功夫,努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一定要树立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理念,借用外资、外智、外力,引导战略投资者、非公有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大举进军文化产业,引导国外、境外、省外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历史性跨越。濮阳在此有独创性。
四,项目带动与技术提升相结合,提高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广西以“项目带动”发展文化产业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其做法就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造成全国影响。他们对《印象刘三姐》的运作,堪称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同时,在抓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进入21世纪后,知识资源将是最大的资源。如今,信息化不仅是技术,而且是一种正在普及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文化发展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日益显现。文化的发展,从内容、形式、手段,都不能不考虑信息化以及整个科技发展的因素。因此,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特别注重抢占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最近,有一学者从传播的角度把文化产品划分为三种形态,在地产品,在场产品,在线产品,认为“在地在场资源的影响力最终依赖于在线传播的最大化”,从而较好地解释了象美国这样的“文化资源小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产业大国,给我们以很大启示。省文化厅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三+一”模式,应该说也适用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省直《梨园春》这个栏目,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得比较好的范例。南阳的汉画(动漫画)、玉雕(北玉南做),开封的朱仙镇年画(民族动漫画),都具备进行深度开发的有利条件。
五、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我们就不讲了,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外部的文化掠夺而言。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开放的条件下,河南五千年文明凝聚的文化资源不再为河南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产业开发方式促使国际资本从传统的物质资源争夺转向文化资源的争夺。例如,只有几百年历史、文化资源稀缺而文化产业强大的美国,其触角已经伸向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他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本国的文化产品,再卖到文化资源的输出国和其他国家,赚取大量利润。事实上,美国在利用河南的本土文化资源上已经两次得手,《侏罗纪公园》(南阳恐龙蛋)、《花木兰》(商丘民间传说)都赚得钵满盆盈。韩剧《大长今》对中国膳食、医药等传统文化的重视,真是需要我们学习。我们相信,“洛阳水席”拍出来肯定会比《大长今》精彩。二是相对于内部的对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来说的。我们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其中一些资源有被破坏、灭失和失传的危险,特别是文物古迹和一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因此,我们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力度,增强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潜能,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既不影响当代人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也不影响子孙后代持久永续发展的需要。
六、“市场化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就长远而言,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是,这种自发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当前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使“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推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两大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窗口”。我们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在21世纪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被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了崇高使命——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孕育了人类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在各地市的努力下,在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中,我们一定能够通过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展现中原文化的悠悠古韵和勃勃生机,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原崛起,文化产业,特别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率先崛起”。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