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京沪争锋“创意之都”

来源:新京报 来源作者:周文翰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6-02-23 08:00:00

  
1月15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表示,“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创意产业也被列入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志在用10年时间建成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在“十一五”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开局的今年,为何出现热谈文化创意产业的场景?北京、上海两地乃至全国的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前景怎样?本报采访了北京、上海两地资深学者和批评家,希望为各界人士的进一步思考提供思想火花。
  
沙龙人物:
厉无畏: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方振宁:中英双语文化杂志中文版主编、建筑评论家
  
名词解释:
  “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
最早提出所谓“创意产业”概念的是英国的学术界,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国内学界也多用“文化产业”一词表达相近的意思。
1997年,英国政府首次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重要产业,并设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倡与鼓励个人的原创力在经济中的贡献。尽管对创意产业的诠释不尽相同,它却迅速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2004年举行的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创意产业已经占世界GDP的11%.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每年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美国的递增速度达到14%,英国达到12%.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将达4.1万亿美元。
创意产业概念传入中国台湾、香港后也曾引起文化界关注,但是北京、上海地方政府将其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写入重要规划中,可以说还是第一次,也引发各方面分析人士的格外关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当其时
《新京报》:去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官员频频谈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话题,其中北京、上海更是把发展文化产业写入“十一五”规划,作为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引人瞩目,在这样一个时期出现这种热潮,背景是怎样的?
厉无畏:从国际上看,所有大城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事关城市活力、城市形象,而从上海本身来说,资源比较贫乏、商务成本上升,经济也正面临转型,要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其次上海的强项制造业需要升级,这方面要靠两个轮子,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文化创意,提升制造品质,改进产品设计;三是2010年世界博览会本身就是很好的创意,上海抓住这个计划可以实现一次跃升,同时展示上海的城市形象。
陈少峰:从全国来看,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认识到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更环保的产业,其中文化产业是一个,在观念上,现在各界也认识到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过去讲的文化宣传了,而应该是用实实在在的文化商品去满足人们;其次,从区域经济来说,北京、上海、深圳、云南等省市,或者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或者原来资源基础好,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来发展经济,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出现了去年以来这么热闹的情况。当然,学术界、企业界这几年也一直在推动。
方振宁:中国为什么对创意产业这个词的呼吁非常强烈,就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不重视创意,现在是“饥饿者”的过剩反应。除了国内的需求,当然跟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也有关,英国人多德辞去英国当代艺术中心主席的职务,跑来注册“中国制造”和“亚洲制造”
这两个公司,说明他预测中国和亚洲未来在世界上位置会上升,所以先来开发中国资源,就像有人最先抢注了顶级域名一样。
  
北京得天独厚、上海基础扎实
《新京报》:北京、上海都提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你觉得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和缺点?
厉无畏:北京和上海之间既有竞争,也有错位。就基础来说可能上海在某些方面有优势,比如网络游戏方面上海几个企业的份额已经占全国70%的市场,而北京可能在新闻出版业方面更好。我觉得上海发展创意产业有几个很大的优势,一是有人才和受众;而是上海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要进一步升级的话,各行各业对设计等创意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三是上海政府的支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资金、产业园区建设方面都有进步。
  陈少峰: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除了体制性约束,各个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提出北京应该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城市”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心”,而上海可能在和服务业有关的设计、会展、旅游方面有特点。我觉得北京、上海目前还没有激烈的直接的竞争,比如人才方面上海虽然吸引了一些,但是是从北京以外的地方吸引的,对北京并没有冲击。我觉得未来这两个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不是竞争的,可能在举办大型展会等方面有一定竞争。
方振宁:从上海的现状来看,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作为城市来说,上海的城市基础显然胜过北京。我看到报道说上海已初步形成18个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这18个创意产业基地已入驻了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创意企业,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这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成果。但是,上海虽然有一些在老厂房和老仓库中注入新的产业和文化元素,但是他们没有像798这样有着世界性影响力的地方。这是上海在作为普遍文化高端的艺术文化方面缺少穿透力。
  
需要更宽松的体制
《新京报》:你觉得制约中国发展创意产业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厉无畏:一是在知识产权方面。过去我们国家比较重视技术专利的保护,对知识、品牌方面的专利、产权保护不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二是在文化这方面条条框框比较多,比如我们还没有创意经济方面的杂志;三是在资金、税收还没有成熟的政策体系来支持。现在上海经委有个奖励基金,但是面很小,还不成气候。
陈少峰:除了上面说的体制、观念的制约,还有两点:一是盗版,这对国内外的文化产业都是致命的,需要在保护知识产权、专利和防盗版方面有严格的机制;二是我们国内的创意水平普遍很低,不论是在资源使用、开发和管理上都有问题。但是我相信目前机会还是大于挑战,一个是中国经济还在持续发展,需求是强烈的,其次我们国家的市场很大,这就为我们在文化产品方面的出口、互换和合作提供了后盾。
方振宁:制约因素主要是政府的政策,一些繁琐的政策直接关系到那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举办,当然也会直接影响到把创意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还是个人的创造能量的聚集,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对原创价值的认知度是最关键的因素。
《新京报》:现在大家热谈“创意“,可是如何和商业结合起来,如何商品化还是问题,你认为这方面需要怎样改进?
厉无畏:很重要的一点是无法形成创意产业链,一是体制上、管理上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地区和地区不一样,中央和地方的管理也不一样,比如报纸杂志属于宣传文化部门主管,设计、广告是经济贸易部门主管,网络这些属于信息产业部门主管,这三大部门的政策如何协调是个问题。在英国、新加坡、香港都有政府高层领导的机构协调。上海的意思是让一个副书记或副市长牵头协调;其次文化人自己也有局限性,好多事情是需要一直做下去的,比如米老鼠不断拍下去,做一百年就能成为一个品牌,可是我们的孙悟空、黑猫警长做了几集就断了,这样价值就不能增加。毫无疑问,现在来说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陈少峰: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投资建设数字娱乐中心、产业园区,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浪费,因为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你要分析自己是否具有高科技研发能力、是不是形成了产业链,投资的时候应该慎重。现在各地“发展文化产业”也有泡沫,文化产业方面是赢家通吃,往往只有做到行业前几名的企业才能赢利,比如动画企业挣钱的不到三家,如果各地都盲目进入是很危险的。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