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陈素真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12-08-27 10:37:44

陈素真(1918.4.30—1994.3.29)农历是3月20日出生。女,原名王若瑜 ,汉族,祖籍陕西富平,生于河南开封,晚年定居于天津。豫剧旦角,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表演大师,豫剧六大名旦之首,被称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她八岁拜祥符调名旦孙延德为师学戏,改艺名为陈素真;10岁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首次登台上演《日月图》,为豫剧中第一代女演员;13岁在开封杞县一带相继主演了“四大征”等剧目,并唱红杞县一带,此时便开始收徒弟。16岁就被誉为 “河南梅兰芳”、17岁又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在西安又荣获“梆子大王”的美誉。豫剧自陈素真起,格局一新。开创了豫剧雅致化一个新时代。唱念做打影响其后旦角行当。 陈素真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创造了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成为豫剧祥符调卓有影响的代表。对于豫剧的改革做出了转折性的巨大贡献。

经典剧目  

陈素真先生一生演出剧目众多,其中代表剧目有她自编自创或移植的如《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春秋配》、《拾玉镯》、《穆桂英》等,还有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为陈素真先生量身定做的十多部樊戏《凌云志》、《涤耻血》、《霄壤恨》、《三拂袖》、《义烈风》、《女贞花》、《柳绿云》、《克敌荣归》、《伉俪箭》、《巾帼侠》、《桃花庵》等也成为了她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一些传统剧目如《日月图》、《反长安》、《玉虎坠》、《老征东》、《秦英征西》、《黄金婵》、《三上关》、《梅花驴》、《柜中缘》、《打金枝》、《大祭桩》、《断桥》、《白莲花临凡》等经过加工整理,自创新音,也成了她的代表剧目。

艺术特色  

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飘,水袖功、辫子功、扇子功和穿衣功美妙绝伦。   

清朝遗老邹少和在《豫剧考略》中称赞:“豫剧向无坤伶,近十年来始有之。就中陈素真者,为坤伶之翘楚。珠喉玉貌,举止娴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时以豫剧中之梅兰芳视之。”   

陈素真大师的艺术座右铭是“艺不惊人死不休”。   

名人题词    

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

戏剧大师田汉生前有名句赠陈素真:   

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   

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   

袖舞辛酸艳容女,辫飞情焰叶含嫣。   

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   

1989年戏剧大师曹禺为陈素真题词:“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对陈素真一生最经典、最准确的评价。

艺术历程

提起《梵王宫》、《宇宙锋》,熟悉豫剧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个名字——陈素真。她那行走如飘的台步,美妙绝伦的辫子功,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1993年初冬的一天,我有幸见到了正在住院治疗的被称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老师。久闻她记忆力惊人,年轻时演新戏,经常是边化妆,边学戏,上台后竟能一字不差。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谈起她的从艺经历,只略一思索,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3月生于陕西富平,继父陈玉亭是一位河南梆子(即豫剧)艺人,受家庭熏陶,从小她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的她,常被人带去看戏,只要看一次,回去她就能唱上几句,戏看的多了,她就学着模仿戏里的角色,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竹篾子当雉鸡翎,用大手绢当裙子,边唱边耍,每当这时,她便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尽管她对唱戏如此痴迷,戏班的人也都觉得她是块学戏的材料,但历来河南梆子戏班中却没有坤角,女孩子是不允许上台的,谁敢破这个例呢?然而她抱定了学戏的决心,冲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见,在同乐舞台开时的单经理的支持下,陈素真终于如愿以偿。1926年的中秋佳节,8岁的陈素真和另外两个女孩子小喜、妮子一同正式拜师学戏,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从艺之路, 成为豫剧界的第一代女演员。   

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陈素真学戏十分刻苦,她不懒、不馋、不贪玩、老实听话,认认真真地向老师学戏。她学戏的速度快得惊人,最难学的也超不过三遍,一般的词一遍就会。1928年阴历二月初二,她正式改名陈素真,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首次登台,上演《日月图》,当时她仅有10岁。尽管坤角首登豫剧舞台这一创举轰动了开封城,但她们的演出却没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从此,她很久没再上过正角。 1930年春末,她又主演践也为她提供了练腔的机会。就这样,早晨喊,日夜唱,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她的那条象蚊子哼哼的小细腔,竟然变得金钟玉磬般的洪亮悦耳,且越唱越好。在这一年中,她一边练嗓子,还一边练习表演。在表演上,很少有人仔细地教过她,于是镜子、月亮、太阳便成了她练习表演的助手。从小她就非常喜欢照镜子,对着镜子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她还喜欢看自己的影子,无论太阳多晒,只要有影子,她就会看着影于,比比划划,走来走去,扎扎架子,亮亮相。到杞县后,她依旧保留了这一习惯,而且更注重了一个“美”字,她常常对着镜于看自己的表情动作,反复观察脸上做起戏来是否好看,是否符合人物的心情,经过刻苦努力,她在表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陈素真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又从不墨守成规,尤其在化妆上,她根据自己脸圆、眼小和眉毛浅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原先豫剧化妆很简单,旦角只贴两块大鬓,后来有的演员把两块鬓发展成了四块鬓。陈素真来到杞县后,继承了贴四块鬓的办法,并用心琢磨如何改鬓,她一天演三场戏,要化三次妆,上午这样贴,下午那样贴,夜戏再变个方法贴。她有时在眉头上贴三个或更多的小圆圈,有时在脑门上放个小刘海,两边贴小圆圈,就这样贴来贴去,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前人未有过的贴鬓的新式样,使她的圆脸变成了鸭蛋脸。紧接着,她又开始琢磨如何使眉毛变黑,过去豫剧唱旦角的不画眉,陈素真第一次大胆地用黑烟把眉毛描黑,后来又改用干烟末,使画出的眉毛不仅黑,而且显得十分灵活,不死扳。至于怎样使眼睛变大,她却久久未能想出好办法。一次,她在抹眉时,一小块干烟灰不小心落在了眼皮上,无奈之际,她顺势把黑烟灰抹在了眼皮和睫毛上,抹完睁眼一看,眼睛变大了,人显得精神了,陈素真欣喜异常,她用自己的双手,在无从借鉴,无以模仿的情况下,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和磨练,使得自己的舞台形象光彩照人,开创了豫剧旦行化妆的新局面,而那时的陈素真仅仅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唱腔的革新上,她也同样费尽了心血。当时陈素真在杞县渐渐唱红,大轴戏已全由她担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戏中,为了把《三上轿》这出很温的戏唱活,她冥思苦想,白天唱,梦里哼,终于创出了一套满意的新腔。演出时,唱一句,一个彩,硬是把一出死戏给唱活了。《三上轿》的成功增强了她的信心,于是她便把她常演的十几出戏,挨个地琢磨,在传统的唱腔上加工提高,创新腔,使豫剧唱腔得以丰富和发展。

艺术贡献  

创造了古朴典雅、隽秀大方的陈派艺术,是豫东祥符调的杰出代表。陈素真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达一种极至的豫剧大师。   

陈派”艺术的主要特色又体现在何处呢?有人说陈素真的唱腔古朴典雅,韵味纯正而又醇厚,是豫剧祥符调旦行声腔的集大成者,属牡丹、墨菊、“大音希声”的王者之韵;有人评价陈素真的做派端庄含蓄,准确细腻又层次分明;说她眼睛会说话,眉指能传情,举手投足均美不胜收,属“大象无形”的艺术品位;甚至连她在台上的念白也被评为“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字正音准,脆甜明亮,使观众遐迩皆宜,极富音乐之美”……这些评论都不为过,都非常精确。然而,“陈派”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流派的要点,是她的文化品位。平日一样的练功,一样的“踢腿”,一样的“跑圈场”,但我们可以体验到她是在练一种很深的“文化功”。同样的“二八”、“流水”,我们却可以在她的声腔中,仿佛听到相国寺的霜钟和繁塔的风铃声鸣,仿佛看到积淀着千百年文化传统的七朝古都开封的风土人情;同样的表演和人物塑造,我们却可以透过她的表演,感觉出活生生的人物的呼吸和体温,感悟到她所演绎的人物的命运及其所处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   

陈素真做功方面的绝活也是世人乐以称道的。她的表演细腻准确,且又含蓄内在。比如说《梵王宫》中“梳妆”一场,根据剧情发展,叶律含嫣正处于无比喜悦、紧张忙乱的精神状态之中。陈素真的表演,紧扣剧情发展。随着她的遐想,虚拟的表演动作变化多端。你看她又是对镜整容,扎花理鬓,又是择衣着身,返身自看。一会儿聆听鼓乐,拍手自喜,一会儿面含嗔笑,噘嘴自气,真是表演繁杂而近情,温而不过而逼真。观众看了连连拍手称赞,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她那甩辫穿衣的绝技,将表演推向高潮,真个把耶律含嫣这位妙龄少女演得出神入化,令人叫绝了。

唱腔特点

唱腔古朴典雅,含蓄俏丽,表演细腻传神,规范讲究,身段优美、行动如飘,被专家称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陈素真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艺不惊人死不休”被其奉为座右铭。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成为豫剧祥符调卓有成就的代表、集大成者。   

陈素真在唱腔上宗祥符调,但又不拘泥于祥符调。30年代她就吸收了一些豫西调的音乐素材丰富充实祥符调的音乐唱腔。她的唱腔雅致、俏丽、清新,有意蕴、耐品味。陈派艺术在表演方面对豫剧的贡献尤为突出。陈素真精心学习研究了做功戏、武打戏,她身段动作优美规范,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称一绝。 她演出的大量樊粹庭先生创作的剧目,如《麻风女》、《洗涤血》、《义烈火》等,她演出的《三上轿》、《宇宙锋》、《春秋配》、《梵王宫》等影响深远,至今被一些陈派弟子和陈派爱好者保留演出,广为传唱。   

《三上轿》是陈素真早年的代表作,稍后一点的代表作《捡柴》中的姜秋莲的唱腔改革,其影响大于《三上轿》。特别是姜秋莲上场第一段慢半七折唱腔最为著名,因为她恰到好处地唱出一个被逼出门、心痛神伤的大家闺秀内心的苦、痛、愤、羞,且又不失身份,看了使人由衷的产生爱怜,其艺术魅力十分感人。在陈素真用改良的新唱腔演出《捡柴》一折时,观众的情绪随着陈素真唱腔凄婉的转变而跟着起伏波动,悱恻的唱腔将戏剧的感染力和感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到她中年以后,唱腔设计已有很高的成就,她在《宇宙锋》剧目中,将豫剧传统老戏《头冀州》中埋没多年的“哭剑”唱腔,经过精心的整理,恰到好处的用到赵艳容装疯的唱腔上,观众听了深受感染,妙不可言。编辑本段陈门弟子  陈素真的弟子颇多,豫剧六大名旦崔派创始人崔兰田1944在洛阳拜陈素真为师,由于自成风格独立称派了。也是陈派的弟子,著名的弟子及陈派派传人有:陈素花、田岫玲、郭清芳、李镜花、吴碧波、关灵凤、李静波、郑秋波、张雪波、马清波、王喜云、华翰磊、袁秀荣、周秀梅(周凌波)、董玉兰、李晓凤、牛淑贤、赵吟秋,郭美金等。   

陈素真的学生有:王晓霞、武惠敏、李素芹等。   

受陈素真指导过的有:胡小凤、王清芬、张宝英、虎美玲、王红丽、苗文华、郭英丽、张素玉、刘长瑜、郭惠兰、巴秋燕、常小玉等。  

陈派再传弟子有:王香萍、纪晓瑞、朱立新、田敏、杨春花、苏良玉、苗丽娜、李俊玲、霍梅英、关小凤(张秀党)、吕维英、张俊英、李红玲、李宇秋、李延梅等。

人物事迹  

陈素真成名后,仍不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她谦虚好学,傅采众长,唱红开封后,又有幸遇到了一位豫剧改革家——樊粹庭。他根据陈素真的条件,为陈素真编写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涤耻血》、《女贞花》七出新戏,使她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再度享有了“豫剧皇后”和“豫剧大王”的美誉。在此期间,陈素真还经常观看京剧演出,从中汲取营养,琢磨加工,创造了豫剧的水袖功、扇子功、辫子功等,使豫剧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对她的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36年春,上海百代公司为陈素真灌制了豫剧的第一张唱片,随后她又赴北平学京剧的武打,当她再返开封时,在演出中她加入了京剧的武打,并把京剧的锣鼓经也移植到了豫剧中,再次轰动了开封,被观众评为豫剧“三鼎甲”之首。刚满二十岁的陈素真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解放后,陈素真来到了天津豫剧团,并多次随团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十年浩劫,她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不能练功,不能吊嗓,在这种非人的待遇下,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坚信乌云总会散去,春天必将来临。在天津东郊军粮城的一个菜园里,她用一个个小本记下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表演艺术,其中的前半部已于1991年收入河南文史资料,并出版发行,书名为《情系舞台一~陈素真回忆录》。

演出剧目

童年时启蒙学习剧目:《燕王扫北》、《打灶君》、《日月图》、《芦花河》、《玉虎坠》、《闹山湾》、《花打朝》、《桃花庵》、《破洪州》、《姚刚征南》、《阴阳扇》 等。  

陈素真上演的第一出剧目:《日月图》。   

1930年在开封的重大失利的剧目:《反长安》。   

1931年中秋以后,上演的戏有《秦英征西》(又名《对松关》)、《洪玉娥背刀》、《狄青征西》(又名《烈火旗》、《双燕公主》)、《樊梨花征西》(又名《反西唐》、《三上关》)、《金盆计》(又名《大战十一国》、《天门阵》),这些是刀马旦戏。   

《抱琵琶》、《大祭桩》、《黄桂香哭墓》是悲剧。还有《头冀州》也应该是。   

《杨文广征东》(又名《老征东》、《平安王》,后改名《穆桂英挂帅》)、《燕王扫北》、《七圣归天》(又名《收张英》),算是正旦、帅旦戏。《蜜蜂计》、《花打朝》、《孙吉祥吊孝》是泼辣旦戏。《春秋配》、《梅花驴》、《玉虎坠》是闺门旦戏。陈素真改编创新的《三上轿》。1932年前后,已经红遍豫东。1932年回到开封,重唱《反长安》一鸣惊人。   

这一时期,主要上演 《樊梨花征西》、《穆桂英征东》、《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征和《双燕公主》、《对松关》(又叫《秦英征西》)、《大祭桩》《三上轿》《白莲花临凡》等。   

樊粹庭先生编导的剧目。《凌云志》是第一出,是喜剧,是闺门旦戏。第二出是《义烈风》,是悲剧,青衣戏。第三个戏是《三拂袖》,先是闺门旦,然后是刀马旦,武生,扇子生,末后恢复闺门旦,是唱念做打四并重戏。四是《柳绿云》,这出戏是群戏,是歇工戏。五是《霄壤恨》,是个特大的悲剧,唱做极重的戏。六是《涤耻血》,是抗敌救国的武戏,唱念做打四重戏。七是《女贞花》,是唱念做三重的文戏。1952年年底,移植汉剧《宇宙锋》,排演《梵王宫》。

主要著作  

《情系舞台——陈素真回忆录》(上部)1991年出版发行。人物传记。陈素真著。约17万字 。全书由41个故事组成,以第一人称详细叙述了陈素真从童年到学艺、成名的前半生坎坷艺术生涯,其中涉及一些豫剧史料。书前有曹禺、田汉为陈素真的题词及她本人生活、演出黑白照片23帧。   

另外陈素真在多种戏剧杂志、报纸等刊物发表了多篇文章。   

1936年春,应上海百代公司邀请灌制了豫剧《三上轿》等10张唱片,这是豫剧的第一批唱片。

成就及荣誉

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与两个小师妹在开封相国寺永乐舞台贴演《日月图》,饰女主角胡莲英,成为祥符调第一代女演员。   

1932年 在杞县加工提高《三上轿》《春秋配》,把“送客戏”唱成“大轴戏”。   

1934年农历八月十六日,由杞县返回开封,在永乐舞台演出《反长安》,一炮走红。后又演出《三上轿》、“四大征”等剧目,赢得“河南梅兰芳”美誉。   

1935年5月4日,“报刊评论:豫声戏院自坤伶陈素真上演以来,每晚座无虚席,她能戏颇多,唱作兼优,为人爱戴。”   

1935年10月初,首演“樊戏”《三拂袖》,饰蒋琴心,三出樊戏为其赢得“豫剧皇后”桂冠。   1936年7月,上海百代公司为陈素真灌制了《三上轿》、《霄壤恨》、《义烈风》、《柳绿云》《涤耻血》《三上关》和《春秋配》剧目,共十张唱片。   

1938年春,在开封,被观众誉为“三鼎甲”之首。   

1940年3月1日,在洛阳,参加狮吼剧团募捐义演《涤耻血》。 5月,在洛阳为朱德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和《伉俪箭》三出戏。 秋天,随狮吼旅行剧团抵达西安,在三山戏院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三场开炮戏,大获成功。获“梆子大王”称号。   

1948年3月12日,由河南大学自治会邀请主办陈素真助学义演。演出豫剧《女贞花》、《凌云志》、《三拂袖》、《义烈风》、《霄壤恨》等。义演结束,自治会赠锦旗,以示感谢。   

1952年 9月,赴武汉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三拂袖》,获大会演出最高奖——个人奖。1956年12月18日至次年1月15日,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梵王宫》、《宇宙锋》和《拾玉镯》,和常香玉同获演出最高奖——荣誉奖。   

1990年夏,应邀到河南漯河市豫剧团加工提高由石磊编导的《麻风女传奇》,该剧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陈素真获特别导演奖。

上一篇 常香玉

下一篇 马金凤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