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薛运达:把老房子和创意拧在一起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2-09-15 09:57:55

他来自黑龙江鸡西,为人豪爽,对身边的资源有一种天生的整合能力,会主动的为各种场合的人“保媒拉线”,总在不经意间促成行业合作的一段段佳话。

艺术专业的科班出身,让他对文化创意有着天生的敏锐,对老房子乐此不疲的改造,让9个尚8园区从简陋的旧厂房在文化和创意的装点下,变成响当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

经过一个多月的约访,最终与薛运达的见面定在了北京华贸中心的一个咖啡店里。薛运达说,从落地窗能清楚地看到这个城市的周末生活,在明亮的环境中可以安静地思考。

这位尚8品牌创始人、尚8文化集团董事长一如既往地穿着他的白衬衫,他的名片也非常新颖别致——一个红色五角星徽章,背后印着他的联系方式,就像他本人一样,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采访当天,北京一早就秋雨绵绵,第一个话题围绕着天气展开。曾经到法国留学的薛运达,在雨天想起了巴黎的景致,他说:“阴雨天气代表了那个城市的忧郁情怀,一个城市的脉络和文化肌理很重要。我感觉文化的下一个里程碑将会从一个城市的记忆开始,任何一个城市你想唤醒它,跟它交流,就要了解它最本质的文化。”

也许正是因为他骨子里这份细腻的怀旧情怀,让他从一个摄像师转变为“城市记忆的保护者和创意人”。短短几年,印有“尚8”品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北京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发展为9个园区、年产值170亿元的规模,5年增长20倍,被业界称为“尚8传奇”。很多国内外参观者看过之后,惊喜地发现一个个破败的旧厂区被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中地,而薛运达则通过将“工业遗存”和“文化创意”拧在一起,为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找到落脚点。

“我是1992年来到这个城市,1996年来到这条路,20年来基本没有离开这里。”谈起他与北京20年的缘分,薛运达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目前的这份职业。

提起做园区赚的第一桶金时,薛运达感慨良多:“1997年,我在北京汽修六厂租了1万平方米的库房,把它改造成工作室,那里一天的租金要5000元,一个月就是15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家里资助我10万元作为定金。其余的是用我上学拍片攒的几万元,剩下的资金是我偶尔接拍广告的收入等七拼八凑的。原本改造后的库房想出租,但却一直没有人来。3个月后,45万元的租金,交了15万元,欠了30万元,我已经濒临崩溃。”薛运达回忆当时的情形,仍有点脊背发凉。

“最后我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后来园区的第一个客户,也是我现在的好朋友王化人出现,他是从法国回来的摄影师,他来这里租下了300平方米的空间做工作室。”在这之后,王化人成为薛运达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企业逐渐被吸引过来租房办公,慢慢地这里变成了一个文化人集聚的地方。

随着人气的聚集,薛运达的工作室出租也开始走上正轨。薛运达介绍,当时库房出租的每平米赚一块钱,第一年就盈利200万元。薛运达说:“事实上,那时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所吸引的客户也仅局限于身边的艺术家朋友,并不像现在这样有意识地引进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

而随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薛运达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正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方向,他开始研究国家出台的诸多政策,有意识地沿着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发展,坚定了做下去的信心。

“我在中央美院的同学如今许多是策展人,他们常让我也回归本行。其实,回头看看我的创意产业园区,我早就是策展人了,我策划的展览就是尚8在城市中改造的一个又一个园区。这是一次城市公共文化、社区文化的展示,从宏观上说,园区就是一个大型的活态装置。”

薛运达的朋友谈起他,说此人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就是激情澎湃、精力充沛、创造力非凡,对艺术作品的感觉很强烈,并且特别注意细节,随身带的包、本子都创意十足,喜欢读书,目前仍在找寻一切机会学习充电,如在读北师大哲学系美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博士和长江商学院文化创意产业高级管理EMBA;而缺点,则是逻辑性、条理性不强。

的确,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发现,薛运达脑子转得特别快,思维发散,极具跳跃性,常常有新的想法迸发出来。

从细节考量,薛运达算不上一个好的管理者,但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凝聚人心,善于洽谈合作。豪爽的性格再加上他天生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各种场合主动为人“保媒拉线”,总在不经意间,促成了行业里合作的一段段佳话。有朋友曾绘声绘色地描述说,薛运达和一个刚认识的人匆忙说完话,上了车又突然下车说:“晚上有个聚会,好像跟你也有点关系,一起去!” 因此,经常在薛运达组织的饭局上,若干组人被其“搭配”出清晰的合作前景。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