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中原国医:传承文化之光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09-22 10:45:50

9月11日是个普通的星期三,全国知名老中医张磊和以往一样,不到7点半就来到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坐诊。一个上午看了近30个病号,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已是中午1点多了,83岁的老人累得已经站不稳了。

张磊经常这样,总想多看一个病人,多医治一名患者。可慕名前来的患者,有时仍会急切地打探到老人的住处,找上门去。老人的家里总是患者不断,还有打地铺守候的。

对这些患者,老人从不拒诊。开药,拣便宜而管用的;诊费,分文不取。

他说,大医精诚,这是中医从“医圣”张仲景那儿就薪火相传的文化精髓。

他说,仁心仁术,这是55年前读大学时,老师就曾反复叮咛的“行医之本”。

中医文明耀中原

中医药源头在中原,中医文化繁荣于中原,名著经典诞生于中原,名医大师荟萃于中原。

——副省长王铁《2012年全省中医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在这里孕育发展的中医药文化,庇佑着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漫长岁月中生生不息,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而“天人合一”的中医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物质与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粹。

“中医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天人相应学说,这些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周发祥说,“中医是在用文化看病。”

而中医在中原,历史的星空是如此灿烂: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三大医学巨著主要在中原完成;有关中医药的名胜遍布中原,“四大怀药”之乡闻名中外;中原历代名医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至明末,史传并有籍可考的名医中,河南就有912人。

上应天干,下合地支,顺四时而调阴阳,采百草而演五行。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医药,直至今日仍不时创造着医学上的奇迹,吸引着一代代像张磊这样的中医人前仆后继,在“承”与“传”的路上矢志前行。

这数千年师道传承,传承的不仅是救人的医技,还有济世的医德;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还有奔腾汹涌的中华文明的血脉。

从1958走来

在河南中医药的发展史上,1958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

新中国成立之初,古老的河南中医虽然生生不息,但仍然秉承着父传子、师带徒的“古训”。张磊、门成福、李普,这些后来饮誉省内外的一代“国医”,当时都在家乡跟随父辈、师傅行医。没有专业的学校,他们只能自己找一些医书钻研。

泱泱中医大省,越来越急切地期待一所正规中医高等学府的“滋养”。

这个历史在1958年被改写。

那年9月,河南中医学院获批成立,首届招录两个班、94名学生。

那年10月,张磊们作为河南中医史上的首批大学生,踏进了大学校门。

“为了供我上学,妻子把嫁妆都卖啦!”若干年后,当年的学生朱守华这样述说他求学时的迫切和艰难。

2013年6月,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们重聚母校,出席《河南中医1958》首映式。细心的同学发现,这部重现55年前求学艰难历程的电视文献片,让这些老学长们看着看着,湿了眼角……

1958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对河南中医和中医人来讲,它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河南中医学院已发展为拥有1.7万多名在校生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但历史难忘——没有1958级94名学生的起始,哪有后来55年间河南中医数十万名毕业学子的桃李吐芳?没有当初学生们的艰辛求学,哪有后来河南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的快速发展?从那以后,一代代学子踏着前辈上下求索的脚印,习学着仁心仁术,将中医文化“承古拓新”的薪火高高擎起……

艰辛压不垮执着的信念

“传承中医,发扬光大,我们有使命!”

——1958级学生张磊

当1958级的那批新生走进学校的宿舍区时,看到的是一排还未完工、四面透风的“席棚”。

在这所刚刚成立的高校,河南中医的莘莘学子,面临的注定是一次壮丽而艰难的起航。

没有食堂、教学楼,学生们上课、吃饭、活动,都挤在一个像仓库一样的小礼堂里。

没有教材,老师自己刻蜡版油印。

考验还在后面。6年大学时光,一半时期是“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有人采树叶充饥;饭票不够,有人用豆腐乳冲水当一顿饭。

还有人上学前已经成家,却无力顾家,硬把妻子给饿跑了。

翻开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南高校史,恐怕没有哪一届学生,像1958级的这批中医学子求学如此艰难。

挨饿、受冻、家庭的困窘,都没有动摇他们继续攻读的决心。中途,学校因为物资匮乏不得不停课数月,复课时,学生们又一个个从家乡背着行囊回来了……

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些饿着肚子的学子?

半个世纪后,张磊深情地回忆起当时的他们:“我们身上都有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是河南第一批中医大学生啊,不容易!传承中医,发扬光大,我们有使命!”

是啊,使命,让饥肠辘辘的学生朱永先在街上的烤红薯摊前徘徊良久,最后还是走进了书店;让1958级的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心无旁骛,有的上学一两年了还没去市中心逛过。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都用在了研读经典、背汤头歌、跟随老师临床实习上……

1964年,经历过重重磨难与考验的他们,有66人最终拿到了大学毕业证。肩负着河南中医的未来和梦想,这些汲取了丰厚营养的“种子”们即将迸发。

薪火相传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从1958年走来的那批大学生,如今不少已成为河南中医界的领军人物。

“子承父业”的门成福是妇科专家,张磊擅长内科疑难杂症,郑建民是儿科与肾病专家,袁占盈对糖尿病并发症有独到研究。

出身“中医世家”的门成福告诉记者,当年,家人将他领上了中医这条路,如今,儿子又跟他学医,已经成为医院里的知名教授。

门成福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术继承人之一正是他的儿子。这让他似乎清晰地看到,传承的链条是如此有序地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张磊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的“辩证思维六要”和“内科杂病治疗八法”是从医60余载的创新实践,不少学生不仅走出中原,还走出国门,有的已成长为新一辈的领军者、名中医……

郑建民是第三批、袁占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近年来,我省已实施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87名老专家的149名高徒学成出师,第五批师承项目正在实施。

大医精诚 仁心仁术

黄芪25g、白术15g、防风12g、桑白皮30g、栀子12g、生地25g、麦冬25g、白薇15g、沙参25g、仙鹤草25g、大黄6g

这是门成福给一名血汗症患者开的处方。身上出红色的汗,这种病症极为少见,门成福用古方加减,治愈了患者。

攻克医疗难题,解除患者病痛,是大医的追求。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身于中医世家的门成福为了造福广大女性患者,就已献出了治疗中医妇科疑难杂症的家传秘方。

“我这一辈子啊,从1947年16岁开始行医,就是给人看病,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门成福自豪地说。

看病认真,对患者热心,开药便宜,疗效却好——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特点。对患者“诚”, 对医术“精”,把职业当作人生唯一大业,不仅是这些精诚大医们的“身体力行”,也是他们传承给徒弟、学生的人生信条。

让这些历经风雨的老人们欣慰的是,这把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智慧、人生理念和实践经验的“薪火”,正经他们的手熊熊燃烧……

追寻前辈的精神之光

这种光辉,历久弥新……

——2009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毕党伟

《河南中医1958》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所有的角色扮演者都是河南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这些90后再现当年学子们艰难求学经历的过程,也是一次追寻前辈大医们精神之光、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的过程。

张磊的扮演者、2009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毕党伟坦言,自己一开始怎么都找不到感觉:“他们的年代和我们相差半个世纪,我想不明白,当初求学会难到什么地步,又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如此执着。”后来他跟着张磊老师实习了一段时间,耳闻目睹了张老师中医大家的风范:“越了解他们,越感受到他们身上呈现出的那种精神之光,这种光辉历久弥新。我下决心,一定要用心、再用心,把前辈的真实求学经历呈现出来。”

为了饰演好1958级的杨友普,2010级的李冰早早地就开始查资料,还跑到洛阳看望已从洛阳机械厂医院退休的杨老,了解老人当年的求学经历。“跟着影片一起‘亲历’过老一辈的艰辛求索,体会到他们为了传承、光大中医,为了济世救人表现出的矢志不悔,我们新一代中医人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90分钟的影片拍摄用了数天时间,但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他们大学期间意义最深远的几天。

为了培养更多张仲景的“传人”,从2010年起,河南中医学院开始创建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张磊、门成福等名家都是传承班学生的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苦读中医经典,多临床实践;教导我们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不赚昧心钱;教导我们尊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汲取新知……” 班上的学生崔家康说,老师的一言一行总让他受益匪浅。

至今,实验班学生已招收三届120人。学院相信,仲景班中会出现未来的名医大师。

文化在传承中光大

今天,河南中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把人体血脉运行的小宇宙放在天体大宇宙的环境中考量,把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从哲学意义上观照整体的人,阐释疾患的发生、发展与疗救:中国传统医学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每年,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都会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来到河南,来到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学习中医。

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丰富,中医在不断的传承中光大。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共有中医院333家,中医药从业人员7.6万余人。从医圣张仲景到“1958”,从一代国医到现在中医道路上求索的后生们,中原文化、中医文化在一代代、一批批人手中传递、继承、发扬和光大。

“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定位,‘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时期要求,已成为春风、沃土,为河南中医文化传承、光大和新的辉煌提供了发展机遇。” 郑玉玲相信,仁心仁术,薪火相传,中医药这颗中华传统文化的明珠,在中原必将更加璀璨。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