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板筑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郑彦英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4-10-28 10:59:41

我就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秦川男儿,我知道这里的黄土一旦筑夯成墙,完全可以经受千年风雨……

第一次知道板筑,源于《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板筑之间。”说的是商王武丁的宰相傅说,原来是个筑墙的奴隶,武丁拜之为相后,一个筑墙的奴隶,竟然使商朝得以大治。

这里所说的板筑,就是筑墙时用的坚硬木板,将木板固定好以后,填上土,然后用石杵一下一下夯结实,一板夯好后,再往上夯第二板,这样一板一板夯上去,墙就成了。

后来读到《史记·黥布列传》中的一段文字,“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率先。”就更加坚定了我对板筑的认识:板筑者,筑墙木。

之所以说木而不说板,因为我青年时期筑过墙。我的家乡在咸阳机场附近,与长安属同一地带。我们这一带的黄土很结实,将盖房时用的椽固定好,填上土,几个壮汉跳进两条椽之间,抬起石夯,喊着号子,上下夯土,一下一下,鱼鳞一般夯过去,土就夯得如砖头般结实。所以我想,项王身先士卒身负的板筑,也许就是椽。

十几年前在旅行途中读书,读到梅尧臣的《观水》,其中写道:“孤城闭板筑,高树见巢栖。”便怀疑印刷有误,心里设问,板筑是椽或板,怎么可以如城门一样关闭开放呢?

因为是旅行,身边无资料,难以考证,也就作罢,但疑问一直在心里挂着。没想到多年后一次偶然的阅读,读到宋朝文莹的杂史《玉壶清话》,在卷三中有这样一段:“太祖大笑曰:‘从何取土?’丞昭云:‘纫布囊括其口,投上流以塞之,不设板筑可成巨防。’”

反复琢磨,我体会到这里所说的板筑,就是城墙了,恍然间,我自觉惭愧。梅尧臣所作无误,印刷也无错,错的是我对历史文化的乏知。

今年入秋,我的家乡关中,下了三十年不遇的连阴雨,雨后初霁,我受邀到汉长安城遗址考察,藏在雨里云里十几天的太阳,在这天上午绽开完整的笑脸,清丽的阳光洒了一地,我们就踏着这碎金一样的阳光到达汉长安城遗址。就在这片遗址上,我看到了汉城墙。

眼前的城墙有两人多高,宽约丈余。墙面有隐约的坑洼,雨水显然还在墙里浸着,伸手一摸,虽然湿,却坚硬。再看城墙上头,长着酸枣土蒿之类草木,其间还有狗尾巴草,在我眼前悠闲地摇晃。这种满足而又惬意的摇晃,似乎让我看到了城墙的心态和表情。

我再三追问,这城墙是不是原封不动的?是不是两千多年前筑的?

答复是肯定的。

答复有理有据:1.这里离村庄远,过日月的百姓不可能漫无目的地来破坏城墙;2.改朝换代的兵家也不会对这一道土墙费力气;3.玩耍的少年,会担心墙上茂密的草木中藏有虫蛇,自然望而却步。

呼吸着雨后温润的空气,沐浴着明净阳光,站立在确认无误的两千多年前的城墙面前,我确实有些激动,自然而然地,我想到了“板筑”二字。

这就是汉城墙,这就是汉板筑!

我就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秦川男儿,我知道这里的黄土一旦筑夯成墙,完全可以经受千年风雨,但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筑城时务必杵杵夯实,让每一沫土,都能紧紧地和其他土团结在一起,只有严丝合缝地团结了,才能抗击两千年的风雨雪霜。还有,筑城的人,那些劳作于板筑之间的人,应该大多为秦人,老秦人能筑出如此坚固的墙,他们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骄傲。当然,也值得我追随,并身体力行。

不禁想起少年时在板筑间劳作的汗水,现在虽然上了年纪,但不会停止劳作,而现在的劳作,其意象,一如在板筑之间。

一如板筑,我相信我能夯好每一杵。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