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白居易:终生不忘故里

——写在白居易诞辰之际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赵地 高凯 靳录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3-11 11:30:15

昨天(农历正月二十日),是一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诞辰日。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今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他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被称为诗王、诗魔。

在诗王故里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孩子们都以自己是白居易故里人而自豪,都能背几十首白居易的诗,村民们都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白居易的故事和传说。这里不仅有东郭宅、白家台、南小河、晒诗台、福胜寺、乐天寨,而且还有郑州乐天文学院、白居易图书馆和白居易特色学校。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白鍠历任酸枣(今新乡市延津东北)、巩县县令,外祖父陈润曾任坊州(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鄜城县尉,父亲白季庚历任彭城(今徐州境)令和徐州、衢州、襄州别驾,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名重一时的诗人,祖父尤工五言诗,有文集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入外祖父诗八首,《补编》录其诗二首。白鍠任巩县县令时,喜爱新郑风土民情,就举家迁徙到东郭宅居住。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就出生在这里。

白居易幼时就聪明过人。幼年时代,正值安史之乱之后,潘镇割据称雄,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河南百姓深受其害。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在徐州任职的白居易父亲白季庚,为了安全起见,将家人安置在越中(今浙江绍兴)。

虽然离开了家乡,但是白居易终生不忘故里。起初,他游学苏北、江南各地,在他的诗里充满了浓浓乡情:“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朱陈村》)“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除夜寄弟妹》)“故园迷处所,一念堪白头”。(《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贞元十五年(799年)秋,28岁的诗人从浮梁回到洛阳探望母亲,写下了《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乡情、亲情跃然纸上。

贞元十九年(803年)后,诗人任校书郎。期间写下了《晚秋有怀郑中旧隐》:“天高风袅袅,乡思绕关河。寥落归山梦,殷勤采蕨歌。病添心寂寞,愁人鬓蹉跎。晚树蝉鸣少,秋阶日上多。长闲羡云鹤,久别愧烟萝。其奈丹墀上,君恩未报何?”思念家乡的深情只能化作归乡梦,化为一首“情深不相渝”的《采蕨歌》。

元和六年(811年)十月,为了迁葬祖父、祖母、外祖母、父亲等亲人,40岁的白居易在襄阳、符离等地奔波劳顿,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里,身心疲惫,情绪低落,虽然并没有留下诗篇,但是,我们仍然从他经过中牟时写的《板桥路》中看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大和元年(827年),56岁的诗人从苏州卸任回洛阳途中,特意取道新郑,在溱洧水河边流连了很久,浓浓乡情涌上了笔端:“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他在东郭宅住了一个晚上,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儿时情景,历历在目,恋乡深情,溢于言表:“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此后,诗人虽然没有再回故里,但是,故乡的优美风光、丰富物产、历史名人、郑风名诗等熏陶了诗人,时时出现在思乡的梦中,并在他的诗篇中得到充分展现。在他的许多诗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关键词:轩辕、郑国、子产、东里、遗爱、张良、留侯、溱洧、郑风、东郭、枣树等等,都留着故里的深深烙印。

会昌六年(846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居易写下了《醉吟先生墓志铭》,仍然不忘故里,郑重写下了:“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

诗人终生不忘故乡热土,故里的父老乡亲也始终没有忘记诗人。

上一篇 花洲书院与范仲淹

下一篇 韩 娥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