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往事并不如烟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刘天智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3-12 10:27:24

已知天命,迄今只探过一次监,且所探之人与我素昧平生。

22年前,我是省会一家杂志的负责人。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开封的省第一监狱的稿件,作者署名囚犯。稿件内附一信,大意是:他是因经济犯罪被判刑,家在广州。监狱里规定,平时学习改造好或发表文章的都能奖励记分,积分多了可减刑,希望我能帮忙登篇稿件。看过文章,觉得作者展某不仅字写得漂亮,文章内容也不错。于是,我对文章作了精心修改后在刊物上发表。在寄样本的同时,我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多写文章,努力学习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并特地给他寄了较高的稿费。

不久,我收到了他一封信。他说,收到杂志深感意外,因为他不相信谁会去关注一个囚犯的文章,管教人员也鼓励他、表扬他,他很受鼓舞。

一个月后,又收到了他的来稿。这次他竟提出能否帮他在省会晚报上发一篇文章。说实话,我跟晚报编辑并不熟悉,但看文章不错还是决定再帮他一把。于是,我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多公里路到了位于郑州西郊的晚报社,找到编辑说明情况,并特叮嘱,若发表一定寄样报及稿酬,因为这对囚犯作者意义十分重要。几天后,文章发表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寄来一篇反映监狱文化教育的稿件,并提出能否帮他在河南日报上发一下。他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真是得寸进尺啊,我想,即使有点身份的人在河南日报上发篇文章也是很难的,何况他。但仔细看,文章依然很好,又想到一个犯人能不断写文章总是件好事,还是应该帮一帮。于是,我再次舍着面子找到了河南日报的编辑……文章发表了,那是在星期刊的头版。

后来,记得在我负责的杂志上又登了他两篇稿件。再以后,他似乎未再寄信给我。

一年多后,一次到开封出差,公务忙完,我突发奇想:到监狱看看这个人吧,到底啥情况、人啥样、是否已出狱。满街打听,许多人不知道省第一监狱在什么地方。最后问出租车司机,才知道在开封远郊,不通公交,只能打出租,那时打车是相当奢侈的。

到了监狱门口,门卫不让进,掏出记者证,说明情况,他们请示领导,才破例让我进去。在狱警的陪同下,我见到了这个特殊的作者。这是个40多岁身材高大的男子,他很惊讶,也很拘谨。我问了他一些简单情况,并鼓励他继续写稿。看样子,他十分感动。

两年后,大概是1996年的一天,我收到来自广东的一封挂号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展某,他早已出狱。信中说,本来出狱后,应该去看看你这大恩人,但脱掉囚衣,两手空空,怎好去面见你!他说他在姐姐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投资公司,并说不久要亲自到郑州来拜访。我很高兴,为他的自新自立。

两个月后,在郑州的一家大酒店里,他给我打电话,要请我们一家吃饭。本来,我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宴请,且很少带家人赴宴,但这次我破例了。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会面。他讲了许多感激的话,并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我和妻子坚决而又委婉地谢绝了。我真诚地告诉他,帮他本无所求,图回报就违背了我的初衷!

后来,他又带着妻子和20多岁的儿子来看我。他动情地告诉他的儿子:这就是我经常跟你说的刘叔叔,他是咱的恩人。当时我心中突然有一种特别欣慰的感觉:还是帮助人好啊,虽不求回报,但总会得到一些什么,至少是精神上的愉悦,或是心中的安宁……

又一年后,我离开杂志社,到信阳县挂职锻炼。一天,我接到展某电话,他恳切地劝我到广州做生意,他会全力帮我,一定让我赚到大钱。我告诉他,现在不需要,需要的话我会找他。他说很希望我们一家到广州去看看,好好招待我们一番。其实,几年后我和妻子曾到广州玩过几天,但未去找他,我们怕给人平添麻烦。

此后,我们的电话联系慢慢少了。十多年过去,如今,已没有他的音讯。

回首往事,总想起“人在难中要多拉一把”的古训。我们帮助别人,不带功利,不求回报,却能收获无尽的温暖。

上一篇 踢雪

下一篇 家乡的美食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