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听苏金伞说诗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李志亮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4-17 10:39:54

31年前那个下午,我走进病房,看望老师苏金伞。问起他的病情,他含笑点头说:“还好,行动不便了,但,脑子很清醒。”我问:“您最近还写诗吗?”他说:“写,今年《诗刊》元月号发了我一组诗。”我的心为之一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记得1983年1月5日上午,我曾敲门来到苏老的家。他正在伏案挥毫,见我到来,他彬彬儒雅接待了我。

我问:“苏老,您青年时代读了哪些诗?”

他说:“去睢县上学时,读了旧唐诗三百首,大部分都能背下来。到开封上学时,我又接触到宋词,读了很多。唐诗、宋词大多首都很熟,能背,印象深刻。”

我问:“您读唐诗、宋词时,怎样吸取营养的?”

他说:“我读唐诗、宋词时,不但要吸收学习里边的句子,更重要的取它的意境。有些人主张重诗词句子的锤炼。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他改了十多次,用‘过’、‘遍’后来用了‘绿’字。我不主张在句子上下更多的功夫,以句子取胜。我主张在诗的意境上取胜。评价一首诗,不能光看句子,而是要看全篇,看它的意境怎样,这是更重要的。”

我问:“苏老,您读过外国哪些诗人的作品?”

他说:“凡是翻译成中文的诗,我都读过。”

我问:“您最喜欢外国诗人谁的作品?”

他说:“我最喜欢海涅、普希金他们作品中的精华。”

我问:“您是怎样吸收海涅、普希金他们作品中的精华的?”

他说:“吸收他们作品中的精华,不能勉强去吸收,只要读熟了,自然就吸收了。”

我问:“苏老,请您谈谈您是怎样把生活变成诗的?”

他说:“把生活变成诗,这要有一个过程的,不能把生活中的东西,照搬写到诗里去。应该从生活中,取最感动自己的素材,加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好的诗来。若把生活照样搬到诗里,作品就像贴膏药似的,那样难看了。要取生活中最感动你的地方,进入诗里,写出的诗,才能感动人。不能取使人不感动的素材入诗。要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诗,就能感动人。”

我问:“您是怎样把古典诗歌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作品中去呢?”

他说:“学习古典诗歌主要学习古人的创作方法和诗的意境。有些人光学习古人华丽的辞藻,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诗中,不能吸收,就像贴上去的一样,读起来很别扭。”

于是,我拿出自己的大部分习作请他指点,他都做了客观的评点,使我受益不浅。

1984年5月我又去苏老的芝兰之室。他依习惯正在写作。坐定后,见他神采奕奕,灰白的头发闪闪发光。我血气方刚,请他给我题个词,他欣然同意。思忖片刻,走到桌案前写了一首诗:

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斯作车轮声,西风吹客上马去,夕阳满川红叶明。

他说:“这是刘基题沙溪驿。”并拿起诗大声诵着。

时隔31年的今天,我仿佛又坐在苏老身边,我还能感受到他的手的温度——这是一双耕耘文坛半个多世纪的手;这是一双富有灵感的手;这是一双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的手。正所谓“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华”。

上一篇 书生如斯

下一篇 古老神秘楚文化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