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古老神秘楚文化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苏湲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4-24 10:29:23

上世纪70年代末,南阳淅川县因古老神秘的楚国墓葬群的发现,而使考古界大为震惊,立时掀起一股楚文化热潮。

有学者说,古代世界的青铜器,中国的最多最好,而古代中国的青铜器,楚国的最多最好。直至今日,凡是提到楚国青铜器,仍会给人一种雄风依旧、威震八方的深刻印象。

2002年春天,为了撰写《中原考古大发现》一书,我只身前往淅川下寺采访。在南阳博物馆,我拜见了馆长张晓军。他委派同行尹俊敏先生陪我同行。

淅川县南部与湖北相毗邻,向西和陕西接壤,北依伏牛山,向东可以俯瞰辽阔的南阳盆地。丹江和淅水南北贯穿全境,滋润着这片沃土,并养育着这里的万物和人民。古文献中所说的“丹淅之地”就在这里。

我们的汽车沿着黄土飞扬的崎岖山路,一直向南颠簸行驶,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山没有尽头,水也没有尽头。隔着水流湍急的大河,透过清晨的朦胧薄雾,蓝天白云之下是一个个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墨绿色山丘,一路延伸到天际。眼前如同一幅收不尽的山水卷轴,在画面的纵深处隐藏着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我仿佛听到了屈原的《哀郢》,听到了楚风楚韵在耳边萦绕。古老的楚国地处偏远的南国,曾经是楚雄的发祥地。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楚人是颛顼和祝融的后裔。

1977年秋天,淅川县因为旱情严重,丹江水位严重下降。同时,丹江两岸的土层因长期受到风浪的冲击,竟然暴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墓口,大部分墓葬都清晰地显露于地层表面,甚至一部分墓葬被大水冲毁,露出墓底的随葬品。淅川下寺楚墓群,就分布在丹江对面的龙山山脊之上。龙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土山,北高南低,向南一直延伸到丹水之中。

据说,当地渔民在龙山岸边撒网捕鱼时,竟然捞出了沉甸甸的一兜青铜器。无孔不入的盗墓者,闻风而动,很快把大批墓葬洗劫一空。淅川告急,迫切等待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保护。1978年3月,淅川县博物馆成立考古队,进驻仓房乡东沟村,由此拉开了淅川下寺楚墓发掘的序幕。

下寺楚墓群在涨水时,一般都在水下,退潮后方露出水面。下寺M1和M2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发掘工作在极为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的环境下进行,撼动和考验着发掘者的意志和决心。令人更为震惊的是,这两座墓室中部几乎全部被盗洞所覆盖,而且是经过多次盗掘,盗洞与盗洞相互惨不忍睹地重叠在一起。

M2的盗洞长达7米,像一张大嘴,十分恐怖和丑陋。抱着残存的一线希望,考古工作者避开盗洞,在墓葬东部和南部开始钻探,结果一连三铲都有青铜碎屑被带上地面。以此可以断定,墓中尚有遗存,并没有被盗挖干净。由于墓室顶部坍塌,残留在墓底的多数大型青铜器已被压成碎片,而其中一件完整的大鼎紧靠盗洞却安然逃过一劫。为什么这件鼎没有被盗走,已成为永久的谜团。

该墓虽经严重破坏,但是当墓中填土和棺板灰清理过后,透过墓下的薄雾,人们看到四处闪烁着金光,呈现出无限的辉煌。在椁室的四周,层层叠叠的全部是器物,仅铜器大大小小就有500多件。在棺内和双重棺椁之间放置有大量的玉器,各种各样的,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墓室的东部主要放置有大型礼器和少量的乐器。大鼎分三列放在墓室东端,由东向西排列。除南边2件升鼎外,其余为圆鼎。一套列鼎共7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高67.4厘米,直径68厘米,重110.4公斤,最小的一件也高61.3厘米,重80.2公斤。器型为立耳、有盖,束腰、平底、蹄足。鼎腹焊附有六条异兽,给人狰狞诡秘之感。鼎身满铸半浮雕式的竊曲纹、鱼鳞纹,充分显示出楚国宫廷那种雍容华丽、宏伟厚重之感,以及春秋时期楚国青铜艺术的无限魅力。

尤为珍贵的是鼎内铸有铭文,共十四行84字,铭文中多涉及“王子午”的名字,全面记述了墓主人王子午为楚令尹时的政绩,故定名王子午鼎。

在众多的器物中,紧靠椁室北部放置1件铜禁,格外醒目。铜禁整体结构复杂而奇特,给人以神奇精美的深刻印象,自出土以来,立即举世闻名,被视为国宝级文物。铜禁为古代饮酒时承放酒器的酒案子,贵族在宴饮或祭祀时,将其陈放于庙堂之上,代表其尊贵的身份与地位。这件铜禁长131厘米,宽67.6厘米,重94.2公斤。铜禁四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禁体之下又以12条三腿虎作足来支撑禁身。这些龙虎怪兽,给人以生机勃勃、欢跳欲活之动感。

铜禁之所以被称为“禁”,是因为西周统治者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认为其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疏于政事。为了吸取这个教训,西周统治者将盛放酒器的案子称之为“禁”,为禁戒饮酒之意。

该墓出土的一套王孙诰编钟,共26枚,形制相同,大小相次,并且形体高大气派,工艺精美华丽。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从出土情况看,它们分两层悬挂在钟架之上,上层18枚,是为演奏旋律,下层8枚用作和声。经测试这套编钟音域宽广,音质清晰,至今仍能演奏出和美的音乐。每个钟的钲部及左右鼓上都铸有铭文,大钟每钟各铸一篇铭文,小钟多个连铸一篇铭文,每篇铭文内容相同。

王孙诰钟的测试表明,公元前6世纪的楚律已接近十二平均律,能旋宫在四宫以上,这是楚人在音乐文化上的又一光辉创造。楚国音乐一向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面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称为“楚声”或“南音”。2000多年过去了,如今“楚声”或“南音”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在茫茫大地上,然而近些年来淅川等地大量乐器的出土,为揭开这个历史之谜,创造了条件。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规格最高、出土器物最丰富者仍属M2墓葬品。它令人瞩目的成就,立即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出土文物曾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地进行展出,受到高度关注和评价。

2015年3月23日

上一篇 听苏金伞说诗

下一篇 乡村听戏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