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麦田记忆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柴清玉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6-02 18:01:36

法国画家米勒的名作《拾穗者》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土黄色的田园风情,暖色的阳光洒照在广袤的原野上,三位体态健硕,身穿粗布衣裙的农妇在弯着腰拾麦穗。望着她们朴实谦卑的姿态,我会油然忆起孩提时拾麦穗的情景。

我的家乡在中原大地的黄河岸边,每当麦收季节,金色的麦浪在轻风中起起伏伏,就像大海泛起的层层波浪。漫步于田间小径,浓郁的麦香,四处弥漫开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难掩丰收的喜悦。

现在的麦收已经机械化,但在我的孩提时代,收割麦子全靠手工。割麦子是有讲究的,麦子欠熟或过熟都不合适,欠熟了颗粒不饱满,收割了太阳一晒就会瘪,不但脱粒困难,而且影响产量和质量。麦子熟过了,收割时麦粒容易脱落,也会造成损失。所以,麦收前后几天的天气十分重要,要细心观察,恰到好处地决定收割时机。一阵大雨、一场大风,都会造成麦子的倒伏,如果不及时收割,时间长了就会发芽,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所以,麦收季节,乡亲们祈盼的是晴天,可以有点儿风,但不要大。收割后的麦子,用马车、架子车拉到村头的打麦场上,抓紧摊晒碾打,颗粒归仓。

麦收后,田野里会落下一些麦穗,于是我们这些放了麦忙假的孩子就有活儿干了——拾麦穗。这活儿虽然不起眼,却也挺辛苦的。把撒落的麦穗捡起来,要细心寻找,不停地抬头、弯腰,周而复始,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腰酸背疼、枯燥无味,加上割麦季节天气已热,一个上午下来,我们的小脸就会晒得红红的。捡拾的麦子交到生产队,会记上一个或两个工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记得有一年麦收时节,老天不开眼,刮风下雨,几天不停,乡亲们急得直跺脚,再不收割,就可能颗粒无收。无奈的农人们只得冒雨抢收,当时没有烘干设备,虽然想尽了办法,结果仍有不少麦子生芽发霉,让人痛惜。那时候物质匮乏,本来粮食就不宽余,这样一来就更困难了,不少人吃不饱肚子,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从此懂得了粮食的宝贵,养成了珍惜粮食的习惯。

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入了党,提了干,后来又转业进了城市工作,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但我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浪费粮食的行为疾之如仇。我在部队担任指导员时,发现一名战士将咬了一口的白馒头随手扔进了垃圾桶,当即召集全连同志进行现场教育,讲起农民种粮和小时候拾麦穗的艰辛故事,讲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肚子的艰苦岁月,以小见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家引以为戒。通过这件事,增强了官兵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

今天,绝大部分麦子的收割已经机械化,已没有多少遗落的麦穗,加之人们过上了丰裕的生活,拾麦穗已经成为远去的记忆,定格为米勒油画里的一道风景了。

《圣经》上说,以色列先民有个约定,收割麦子时不能把地头与边角的麦子收割干净,也不拾取遗留下来的麦穗,为的是留给穷人和寄居的人们。在当时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时代背景下,这份爱心是多么的珍贵温馨啊!

时过境迁,如今衣食无忧,很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我总也忘不了拾麦穗的经历。是啊,不论岁月怎么变迁,我们都应该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祖训,保持勤俭节约的情怀。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