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走进许慎文化园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侯发山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7-07 17:36:17

一千多年前,一个官职并不显赫,也不曾征战沙场的人物,凭着他的一部《说文解字》,让现代人借此能够读懂古代,让整个华夏民族在这个文字航标的启示下,承前启后,走向未来。他,就是许慎。

走近许慎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广的六书石柱广场。六根高约六米的花岗岩石柱排成两行,分别矗立于园区门外广场的东西两侧,上面刻着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的理论和字例。还未进园,就已经感受到了浓重的汉字文化气息。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经学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思想治天下的汉朝,他放弃所有功名利禄,胸怀国家和民族,以科学严谨的理念和执着敬业的态度,创制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创制了540部首,将9353个小篆按部首编排,并逐一释义析形,有的字还有书证或音注,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形制完备的汉语大字典。西欧直到18世纪才有了这种形制的字典,比西欧早了一千五六百年。《说文解字》是文献语言的奠基之作,也是书面语言、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保存了先秦的字体和东汉以前的文字训诂,反映了我国汉语词汇的面貌,总结了我国古字学的发展历史,而且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文字学的“文字说理论”。可以说,《说文解字》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在“叔重堂”展区,透过那些反映许慎一生重要节点的24幅生平国画,我仿佛看到,许慎正伏在简帛书籍堆积如山的书案上,为弄清一个字音形义的来历,从天黑坐到了天亮;为掌握方言用字和读音,他跋山涉水,亲临其地……让人对许慎心生敬意的不仅是他的忘我治学精神,还在于他博大的学者胸怀。他作《说文解字》时引经据典,征引文献群书、引通人说多达1300余条。他17次引用恩师贾逵的学说,他不呼名,皆称官职“贾侍中”,表现了他尊师重教的美德。尤其让人敬重的是,许慎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书稿后,想的不是稿酬,不是版税,而是让儿子把书稿交给朝廷。最后得到的是四十匹布的奖赏,我想这也是应该的,如果真的要奖赏的话,四十匹布远远不够。

如果没有许慎《说文解字》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先秦的大篆、甲骨文和钟鼎文以及战国时的古文。孙里衍在《重刻宗本说文序》中曾说:“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乎不知文艺;文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因此,历代学者评价他的功绩“可比孔子,可比周公”,并尊其为“百世之师”“儒林所宗”。 清朝光绪年间,为了表彰许慎,大学士九卿会同礼部曾经奏请皇上“准以汉儒许慎从祀文庙”,河南省学政又批准郾城县建“许南阁祠”。春秋两次致祭,还行三跪九叩之礼。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一部书,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让今人能沿着这条隧道走向不可知的未来。许慎的著作和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也因其巨大贡献而被后人尊为字圣。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宋均芬说:“许慎不仅仅只属于中国,他应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文怀沙说:“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充满敬意,同时也深感许慎的《说文解字》更是文化精髓。中原文化是母亲文化,要认识中国,先要认识河南。河南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医学家张仲景、文字学家许慎等,如今更是英雄辈出,是一个了不得的地方。许慎将散漫的文字体系化、规范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仅河南人要为家乡自豪,所有的中国人都要为中州厚土骄傲,因中州之中有许慎而自豪。”

许慎文化园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体,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彰显出儒家文化思想和科举文化的价值。如在墓冢保护区东侧的“字形解义”景观小品,沿园区环路立五块自然石,分别刻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并加以解释。让我感兴趣的是,每块石头对面有一个对应的雕塑故事,与仁、义、礼、智、信相对应的是“岳母刺字”“桃园结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南门立木”,这是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提炼,让游客在休息的同时,有所收获。

陪同我的漯河作家李锐说,每年高考时节,总会有些学生到这里拜一拜。这话从“魁星亭”那些一条条飘浮的红带子上得到了印证。随同的另一位漯河作家王学儒说,他们拜的可不是迷信,而是精神力量,想要从许圣人这里得到些精神支持。王学儒的话我深有同感,先贤对学问坚守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追随。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