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于丹:用书香唤醒中原大地的英雄梦想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左丽慧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8-05 11:04:59

8月1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应邀来到郑州,为上千名读者进行了一场《读书与读心》的专题讲座。于丹的到来使得讲座大厅内座无虚席,不少没有座位的听众还站到道路两侧,从头至尾听完了讲座,有的还边听边记起了笔记。对于丹精彩的讲座,大家情不自禁地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8月1日,正值建军节,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在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河南进行讲座,看到热情的听众,于丹十分感动,坚持站着面对听众:“今天是个好日子,是八一建军节,我们应该说一些英雄。当一个人想要做英雄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己悲欢都算不上什么,他要为一个更伟大的目标愿意去牺牲,去付出。我想在建军节这一天,我们共同用书香滋养心灵,唤起中原大地的英雄梦想,让英雄梦想长在孩子的心里、飞扬在中原大地上,让我们的生活不管多苦多累多热多烦,还能保留有一份生命尊严,因为当一个人内心是有信念的,就可以在一个乱象中从容读书,只要读书明辨了是非,就能用我们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就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英雄。”

我一直特别喜欢河南

其实我一直特别喜欢河南,河南是我来的特别多的地方。河南人很幸运,哪怕回去翻翻《说文解字》,也能明白中国人观念的由来。

很高兴又一次看到郑州的朋友们,其实在郑州说文化、讲读书都不是最大的主题,而应该是到这儿来,在这一块热土上,静静地感受一下中原文明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民族文化的血缘从这里开启了什么样的文化基因。我很想在这个地方,接一接这块热土上的地气,感受一下人心还能接近“大道”吗?

在郑州,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一种幸运,就是在山高水长这样一个历史的渊源之中,每一个人只要肯用心,都能够触摸到一点什么样的道义。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读书,可以说今天的出版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繁盛,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读懂心吗?

阅读让内心真正的安宁

在西方人观念判断中,属于思想、走脑子的事情,中国人(却)都是习惯于走心的。

“思想”的“思”上面是“田”,像婴儿头脑的囟门一样,它是指脑子,下面是一个“心”字,有头脑的理性、有心情的情感,大脑加心灵就叫做“思”;心相为“想”,心上浮出来的“相”才能是你真正的想念,心心念念,我们都有这个心在。

如果顺着这样的思维来看,我们今天真能读得懂中国人的这颗心吗?心的力量有多大?我们说读书养好这颗心。人读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读书不只是为了增长知识、获得文凭,更应该是为了自己内心有真正的安宁。

我今天上午在中原图书大厦,一进去就很感动,大厦的地就是冰凉的水泥地,但是每一栏的书架中间都满满地坐着人。从十几岁的孩子到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就那么坐在地上,背靠书架,专心地一本一本的读书。那个场景让我很暖心。

我想,什么才是文化大省?文化气脉不绝是在于人心的,我们不能拿着中国的四大发明现在跟国际说,这叫我们的历史文明,那我们今天有什么呢?河南不仅有立交桥、高楼大厦,不仅有经济指标蒸蒸日上,还有人愿意静下来拿出时间,坐在书城的水泥地上看书。这是我今天看见的最生动的读书场景,它比任何一个图书馆、大学都要更生动,因为他们不为文凭,没有外在功利的要求。我们不要光说这个世道多么喧嚣、让我们痛心疾首,我们能看见的希望其实不靠外在的制度、不靠别人的道理,靠的是我们自己在这一刻有的信念。

当然,也是今天,今天早晨我在手机上看到一则新闻,看得我心很痛。有一个二十岁的四川绵竹的男孩杀了一对夫妇,只因为临时的冲动“乱了”。我们问问自己,有多少人心有定力,在一个复杂的世相中敢说自己的心不乱。

也许你会觉得今天世相如此之乱,人心如此之乱,会有这么荒唐的事情吗?但是我们问问自己,心定吗?我们在遇到选择的时候,也许你不拔刀杀人,但当股市有人投进去马上获了两三倍的利,你会不会把身家性命都投进去呢?进去后,在股市大跌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乱?你刚刚入职的时候,意气风发,想着要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但是当你遇到竞争的时候,遇到角逐诽谤、上司批评的时候,遇到项目完不成的时候,你会自暴自弃,那个时候觉得自己乱了吗?在你面临众多的抉择,从填报大学志愿到买什么样的房子,到出国还是留下,到辞职还是坚守,我们会给自己说,我心有所向吗?你会不会乱了?所有这一切我想说,我们可以向读书要一点定力。

读书第一要义是明辨是非

中国人为什么读书?《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也就是说一个人读书是为了明德,让每一个人有生命成长自新的能力。

我们今天讲成功太多、讲失败太少,其实成功和失败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词,就是人的成长。我总想跟年轻人说,成长比成功重要得多,成功是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成长是自己内心的能力;成功只是阶段性的,而成长是一生的。一个人如果只追求成就,那他跟从别人的标准也许就可以复制,但一个人要想成长,那就要活出一团真气来,做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真自我,这才叫生命的成长。

《大学》讲的第三个境界叫“止於至善”,人心中起码应该有一个标准,叫做价值默契,就是什么事情是伤天害理,是绝对不可以做的。读书不是说茶余饭后我们有谈资了,或者是考文凭的时候我知道什么是内容了,其实读书是为了让心里面有定力,第一要义是明辨是非。

今天很多人是带着孩子来的,我特别想跟家长说一句话,孩子的读书不应该只是为考试,读书要是读不出“是、非”来,书就白念了。

孟子说“人有四端,犹如有四体”。四端叫做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见别人受罪,不能幸灾乐祸,也不能漠视不管,你还愿意去同情一下别人,这个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开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个人什么事还知道个廉耻,内心还知道什么是厌恶的,知耻近乎勇,一个人要知道羞耻,那就是一种勇敢。“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人跟人之间什么事都有一个辞让,这就是礼貌礼仪的开端,不要动不动就贬低别人,甚至用作伪证的方式,而自己可以不计手段,丧失自己尊严价值,削尖了脑袋往上争,这不是中国人过去的做法,这不是浩浩荡荡的中原之风。所以,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反正能够跟人让一让,其实这是原来的一种价值默契。最后一端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们在网上能查到高精尖的知识,能够有任何的专业技巧,以极高的学问胜出别人,但这一切叫知识,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从明辨是非开始,人要是连是非都混淆的话,知识是可以让坏人变更坏。所以老子说过“慧智出,有大伪”,知识不是最根本的,知识有的时候使善人更好,也使恶人更坏。读书是为了读心,它从明辨是非开始、超乎功利,让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复杂变幻的世界里,人不念书的话,就找不到自己行为的标准,念书不是为了追赶时尚,念书是为了从亘古不变里面找到先人曾经是怎么做的。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如果只想进步,那么人生需要有一个方向就够了,就是前方,他需要不断地向前走,再向前走,心无旁骛,他也许就能成功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还想看见世间风景,他就得同时向两边看,学习看两侧,你的生命就变得活色生香有情趣了,但如果一个人想增长智慧,他就要停下脚步回头看。人其实是在回望历史,肯静下来的那一瞬间增长智慧的。我们今天是往前走的太多,回头望的太少,所以人在急功近利的时候老是觉得乱了,我们心里面底气不足,为什么呢?

我总说,河南人真的从老子、庄子那里面去找答案,就能找到不少。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就是伸着脖子、踮着脚。但是你试试,一个人让你踮着脚尖,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站一天,你站得住吗?这就叫企者不立,人是站不稳的。“跨者不行”,老跨大步也是不行的,我迈小碎步,你跨大步,一步的步幅你比我大,但是我们俩走一公里试试,总追求跨大步是走不快的。也就是说总踮着脚尖的人是站不稳的,总跨大步是走不快的,人要接地气,那就要踏踏实实在每一步上有自己一个判断的标准。

读书给你一种判断

我们怎么读书、读的书又要给自己点什么样的见识?就是你在读的时候,它其实是给了你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在今天这个诱惑时代,也许就像老子告诉我们的,他说人一生无非追求名和利,追名的时候你想想,“名与身孰轻?”人爱名,累的一身病,或者是心里面有无限的委屈甚至屈辱,你值不值得,名和你的身体哪个跟你更亲?

除了名,第二件叫利,利也是货,他问的第二句话就叫身与货孰多?你说我要东西,东西跟你自身哪个算是更多呀?

第三句话他要问,“得与亡孰病?”人都愿意学吧?我积累了文凭,积累了人脉,积累了钱财,积累了情感,我积累多少好的东西,都喜欢,你想过丢的那一天吗?人在拥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丢失的时候,你心里会多痛吗?这叫得与亡孰病。

问完了这三句话,老子告诉你一个道理,“甚爱比大费,多藏必厚亡。”河南有很多玩文物的,但是人特别爱什么东西就在这件事情上耗费的最多,耗你时间、耗你钱财,有时候耗你性命,有多少玩珠宝玉器的人成了贪官;也有些人好赛车,大家看《速度与激情》演到第七,男二号在生活里也爱赛车,四十岁,生命就终结于赛车。人越爱什么,什么就是你生命的软肋,人生不可以没有爱,但是这个爱一旦泛滥的话,它就成了灾。所以,爱器物,爱孩子,爱什么都是这样的,一旦过度就成了灾。

读书为什么有用呢?它涵养人一份清明理性,一方面它唤醒人的爱,另一方面它不让人泛滥成灾。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有时候是看你做到什么程度。就像人吃饭,不吃饭人们就饿死了,但是吃出毛病的还少吗?这个分寸到底怎么掌握?读一读中国人的古书,“多藏必厚亡”,用老百姓的话说,谁收得越多,谁丢得越惨。河南人知道文物是什么价值,文物就是从历史而来,属于众生的。你放在博物馆,大家都能看见,大家觉得这是一份向历史的致敬,但都放在你家,你家不是博物馆,一个人有时候道德配不上权位,那叫德不配位,最后会丢,一个人要把太多属于人类共同财富全弄到自己家里面的时候,也会物极必反,这就叫多藏必厚亡。

这两句话,老子说了一句劝告,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往前走,要在世界上获得,要有进取,能知足就不自取其辱,能走着走着知道有所止境,那就不会消歇,一个人要想天长地久,安稳地在世界上运行,就要知道有知足之乐,有知止之心,所以心是什么?心是个标准,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都别在世界上以赌徒的心态往前平移。

其实你说中国古典文化深奥、晦涩吗?只要你愿意去懂的时候,其实它是能跟你结个缘分的。所以我要说,读书第一读的是是非知心,读出个明辨来,有了这个心,你就可以从书里面再去广见闻。

读书救赎俗世里的苦难

读书其实是一种家族习惯。很多家长都问我,给我孩子开个书单吧,你说他得读什么书?要是我说,书单不重要,关键是你们家怎么读书?是爹妈在外屋支一盘麻将,把孩子关屋里两个钟头念书呢?还是大家泡壶茶,一边念,一边聊呢?有些爹妈告诉我说,老师,我没有那么大的学问,我们上了高中就工作了。我跟你说,其实你上过小学你就可以读书,你连初中都不用上,一个家庭有没有书香跟这个家庭的学历根本不成正比,也就是说,真爱读书的人得全家人一块念着书,一块聊着,你觉得跟古人灵魂飞扬都混在一起,你就跟他们活在一处了。人能够活在一起的时候,其实你的心就能从书里面得到很多很多的滋养。

我在图书大厦三希堂看到里面排着四库全书,当时我随手翻苏东坡的时候,还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苏东坡呢?我说苏东坡“通透”。

苏东坡这一辈子其实蛮倒霉的,他晚年说,“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儋州都到海南岛了,惠州也在广东。在当时看,他算不上一个成功的人,但是他是一个千古读书人,如果在当时你给他论职称,也许翰林大学士,摆在这里就是一个头衔,可是在千古之后我们怎么评价这个人呢?论诗词,他是苏辛豪放词派的开拓者;论书法,苏黄米蔡,他位列宋四家之一;论当时的改革,他在司马光的阵营里面又能够理解王安石的新法,他是一个真正家国一体的士大夫;而论宗教哲学,他是把儒道释打通,贯穿于心的一个智者。这个人在今天看,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读书救赎了他在俗世里的苦难。

读书有时候好与坏,在人得志的时候看不出来,要看他失意的时候。所以一个人的品质不看得志的时候,看在他最潦倒的时候,他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就是客观的物境不管怎么样,我用我的心把它给转了。虽然在这儿吃不上东坡肉,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那里也不像他过去做大学士那样,有人给他歌舞流连、过节什么的,但在那样的地方,苏东坡可以天天过节,他说“良天佳月即中秋,菊花开日乃重阳。”有明月,就命名它是中秋节,开菊花了吗?只要有菊花,就命名今天是重阳,大家去登高。什么样的心灵可以如此倜傥通透?不管活得多么艰难,一个人的骄傲是无法摧垮的。

苏东坡在那个时候收到老师寄给他的新词,他写“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上半篇就是他在想象,老师在平山堂上又为我写了这个新词,就算我此身流落在外,但是那时风景,那时书卷都存在人心之中,有这一切涵养着,看看我能不能有更为舒朗辽阔的一番真气象。他在下半篇写道,“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是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一个人无非是在静着和动着的两种时刻,如果一个人静,静得含一点天地浩然之气,没有嘀嘀咕咕,眉目可以舒朗轩昂,而一个人动起来的时候,乘风千里,快意人生,绝不拖泥带水,这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多好的中国人的写照。

有很多人问我,怎么样让孩子喜欢诗?怎么样让他愿意背?背是不管用的,你是在朗朗上口中感受一份人生的气象,你得了解苏东坡陪你走过多少风雨沧桑,你才会真的爱上他,苏东坡就在他的那个浮尘中,从来也没有放下过他骄傲的意气。

人要有点英雄气概

人是要有点英雄气概的。我一直觉得在今天,不管我们有什么烦恼,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英雄梦想的人。今天八一建军节,我们应该说一些英雄。当一个人想要做英雄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己悲欢都算不上什么,他要为一个更伟大的目标愿意去牺牲,去付出。我们今天有时候会说,红色经典这些东西讲的有些和今天的价值观不对接,真的如此吗?我们可以把这个文化的气脉贯通到更远吗?人都有失落的时候,读进肚子里的学问和长在脑子里的信念,是别人夺不走的东西。

苏东坡这样的人,他穿越这个浊世,尽管他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时候,但是他的心是博大的,是可以穿越风雨的。

其实寂寞寥落就一定意味着软弱吗?我们回到老子的说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个东西就叫作“道”,看看天地大道,浑然天成,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就是寂兮寥兮,大道是寂寞的,是寥落的。第二是独立而不改,它不因为寂寥而显得软弱或同流合污,它一定有自我的坚持,有独立的操守。第三,它不因为独立而冲撞别人,愤世嫉俗,它饱含柔软谦恭、周行而不殆的,周而复始的运行,永不停息。这三个特点,既是大道,也是人心。

读书是一种寂寞的状态,一定是不喧嚣的。如果连有品质的寂寞都没有了,我们还能获得有品质的热闹吗?那就更远了。所以今天这个时代更喧嚣,如果能在书里面给自己一点定力,那么由定而生慧,我们就有了秩序感,我们就不说乱了。

人今天很多的乱其实都来自于心里面一团乱麻,乱乱糟糟,怎么才能够梳理的清楚呢?多一点古人的灵魂陪伴,人有了知识以后,不是用来自恋的,不是象牙塔里的奶酪,它是用来改变世界的,要用行动让这个不让人满意的世界,因为有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好一点,中国的文人一直都是有信念,有行动力的知识分子。

读书救赎生命

读书是用来救赎生命,先救了自我,才有可能救人,才有可能改变社会,所以读书十分重要,读出一颗是非之心,把这个作为每一个家的家风家规传承下去,让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父母不能陪,钱财不能陪,权力不能陪,爱妻不能陪,当整个世界背叛你的时候,你起码腹有诗书气自华,脑子里的信念、肚子里的学问,只有这样,是一辈子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的。读书养心这件事情,不是拿出来炫耀的谈资,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起点,也是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坚守的救赎,是陪伴生命最靠得住的东西。它也应该是我们的家风,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默契。

阅读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作学习方式,一种叫作生活方式。我们人人阅读都是从学习方式开始的,也就是说为知识叫学习方式,然后我们要达到为成长而读,那叫生活方式。开卷有益,读出自己的一种欢畅来,读的是一份生命的成长。

我们能不能让家里面都有这么一种默契,就是我们是为成长阅读的,就是大家读书是为了明理。

家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家里面最重要的是交流,家庭最好成长的润滑剂就是全家人爱念书,如果读一本新书,哪怕父母和孩子因为观点能争个不亦乐乎,还能再去找别的书搬来做证据,那对你们家来讲,这都是一场奢华的读书会。所以我说,中国人要想心不乱,有定力,有未来,其实还是从家庭开始,读几本哪怕浅显的、眼前的书,也能够读出大道理。

任何一个时代,人生都是有苦恼的,但人生被苦恼困顿,往往是因为我们站的还不够高,你还没有那么多沉默睿智的灵魂跟你在一起。如果你看见历史,今天的一切都在历史上出现过,就算是遇到一些事情,古胜先贤陪着你的,就像我刚才说的苏东坡,他在倒霉的时候,在外面游玩遇雨,大家一下子都跑散了,他在雨里面走,然后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人生遇到很多仓皇的时候,不要被伪命题绑架。经济危机了、世界末日了,你就真的慌了吗?人要想不被伪命题绑架,要有真学问,给自己明辨是非。“谁怕”两字问得好,你要不怕的话,世界是没办法威胁你。下半篇他写得更温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缓缓走过风雨的人能等到夕阳,别人四散奔逃,那一片狼藉,不堪回首,他还能缓步归去,说到底这一生也不曾有过风雨,也不曾有过晴天,风雨晴回,无非在人心之中。你还把它当作简单的诗词背吗?这就是人生的陪伴。

读书走心,就是当这些朋友都能像我们这样坐在一起,我们互相陪伴,去走艰难人生,去应对复杂的事项,去有生命的定力,有自己生命的救赎,这个时候读书就叫读到心里了。读一本书本来是用来养心的。

我出了本新书名叫《有梦不觉人生寒》,这也是来自于一句古诗。我喜欢一句诗说,“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人生里面确实有很多寒冷的时光,但是我们起码还有自己的梦想,还有对于知识、对于人性起码的信赖,还能够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为了让别人对人性多一分相信。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看不清真相的热爱,是少年懵懂无知;看清了真相就逃避,就怯懦、骂骂咧咧,那也是懦夫。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并且有力量让生活变得好一点,谁就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以书香的名义来祝福我们这片土地,能有更多爱书的人,用书香滋养英雄梦想。河南这个地方,不仅仅给我们民族一个辉煌的历史,它还应该站在2015年再出现更多的传奇,留给未来!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及《于丹 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近40万册。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