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南召古人类的历史足迹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 来源作者:张志芳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11-02 17:10:39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洪荒远古时期,河南省南召县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南召古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南召的山山水水。他们每走一处,都在那里烙下历史的印记。

目前已经发现南召古人类在淯水(今白河)上、中游及鸭河、空山洞、黄鸭河流域定居,从事原始农牧业。现已发现的云阳镇的杏花山、崔庄乡(古人类峡谷漂流上、下码头所在地)的观岭、白草岭、城郊乡的二郎岗、寨上、榆树岭、留山镇的潘寨、亮马台,南河店镇的庙台、王庄,小店乡的竹园、小空山,太山庙乡的老坟坡,板山坪镇的小余坪,皇路店镇的李村等15处遗址。

仰韶时期早期石盘残器

南召古人类是河南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南召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

南召古人类,生生不息。他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灿烂的史前文化,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上古老的文明。单从南召县崔庄乡古人类文化爱好者所收藏的几百件古人类完、残器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

古人类文化包括居住文化、旧石器文化、中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祭祀文化、玉器文化、骨器文化,陶器文化、殡葬文化等。

旧石器时代石核

早期的古人类为了生存,他们居住在山中洞穴。人口发展以后,洞穴容纳不下时,就迁居丘岭地带,盖一些中间尖四周低的圆形窝棚或只有两半坡的马头庵居住。他们选择的居住地址很有讲究,就南召境内的几处遗址来看,一般都是临水较近的高岗或缓坡。这样的地址选择有几点优越之处:一是防止洪水冲淹,二是防止野兽袭击,三是饮水用水便利。

南召古人类,茹毛饮血。为了生存,他们最初用圆状的石块、折下的树枝当武器与野兽做斗争,以吃生肉、野果为生。后来,嫌武器太笨拙费力,就用大石头砸小石头,或把小石头摔在大石头上,或砸或摔成有棱角、有锋刃、有尖的石块。石块有了棱角锋刃和尖,使用起来就省力省时。他们用这些新式武器砍小树、砍树枝,分解动物尸体,砸有刺猬般外壳的栗子或剜取地下山药之类的块根食用,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些带棱角带锋刃带尖状的石块,考古学家们称谓旧石器。目前南召发现的旧石器有:石核器、石片器、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割削器、尖状器,还有盘状器……

石锥

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南召古人类发现并学会保存运用火。火的发现、运用使原始社会文明推进了一大步。不知是雷电的火,还是钻木生发的火,他们发现经过火烧的动物肉比未经烧烤过的要好吃得多。他们就运用草木灰或一直放柴燃烧保存火种,用火烧烤动物的肉食用。或用火取暖防寒、照明,或防止野兽侵袭。遇到大雨或潮湿,火种熄灭了,他们还会用摩擦燧石的方法与特殊的草木死灰结合使其复燃。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不知又过了多少万年,有一一些聪明的“人”,又嫌前“人”使用的工具粗笨。使用起来太磨手,甚至会把手磨出血来,因感染而不能正常劳动。于是就想出办法,制造更新的工具。他们用石头蘸水和着细砂,磨一些劳动工具。开始是局部磨光,后来又磨制成了通体光滑的石斧、石杵、石锛、石铲、石锥、玉圭、玉璋等工具器物,为了狩猎,磨制了石箭头;怕鱼网漂起来,磨制了网坠;为了捻绳子,还磨制了捻线坠……

独山玉玉璜玉瑗

根据实物推断,那时候古人类已有了信奉。为了多打取鸟兽、多采摘果子、多捕捉鱼虾,他们又磨制出玉器,用玉璧、玉璜祭祀上天。当然也有了权力位置,有了爱美之心,玉璧、玉璜、玉佩、石珠、石镯就是最好的见证,考古学家们把这些经过打磨制造的石器称谓新石器。

无论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石料的选择上就颇显古人类的聪明才智。他们选择的石头,早期是就地取材,后来就选择含铁成份高或脆而坚硬的石头。为了寻找合适的石头做材料,他们会不辞劳苦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找。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器物的石质是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都难以找到的,至于在何处找到,至今还是一个谜。当然,找玉质材料,就要更费时去找。为了磨制好石、玉制品,他们还有专用的砥、砺。他们甚至还掌握了在石、玉上穿孔的技术,在当时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能穿得很小的孔,到底怎么穿孔,这又是一个未解之谜。

鹿角化石与骨针

新石器出现的同时,南召古人类根据生活需要又运用动物的一些骨胳磨成骨针,运用鹿角、羚羊角因势磨制成骨锥。并且又运用骨针、骨锥、麻线缝制成以兽皮为原料的“衣服”。

这时他们也进行了简单的农牧业活动。农业主要是种粟。牧业只不过是养一些家畜、家禽,以备霪雨连绵或大雪封山或行动不便打不到飞禽、走兽时充饥。

陶杯

经过漫长的几十万年,到了五千年前,南召古人类发现,经过火烧过的泥块比未经烧过的坚久耐用,而且耐水耐火,就发明了简单的陶器,目前南召已经发现的陶器有:陶甑、陶缶、陶盆、陶鼎等日常生活餐具、用具。这些器皿出现之后,可以舀水、储水,烧水煮肉做饭。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用大树叶包水喝,用手掬水喝或直接趴在水边去喝水了。并且可以把水带到很远的地方。他们在烧制陶器中,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陶器也逐渐由粗糙变得精致,由单一变得多样化,由厚重变得轻薄,由丑陋变得美观,由笨拙变得灵巧,由单色变得多色,由单纯变得复杂,由单调变得花哨起来。他们还根据生活需要,制造了陶弹、陶纺轮、陶镯等,并且还发明了乐器——陶埙,陶器先后出现了以红色、黑色为主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文化考古学家们分别叫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陶鸟

最后说说南召古人类的殡葬文化。由于他们不会截取大的断木,不会锯板,一般都是直接入土。崔庄乡鱼池村一村民在古人类生活遗址旁发现一处古人类墓葬,就是这样的。但却发现一些殉葬品,穴内发现了一个二十公分大小的外套陶筒的陶鼎,还有三个间隔一定距离、大小不等的三个小陶球,大的如中型核桃,小的如中等大枣。

睹物思人,我们不禁对祖先产生出无限的敬仰之情,他们所创造的不少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狩猎工具、捕鱼工具、纺织工具、祭祀、装饰品的雏型,一直被后人仿制、改造而享用。他们的农牧业技术一直被后人沿袭着。

张志芳

作者简介:张志芳,中学高级教师,南召县十佳教师。发表教学论文二十余篇;省教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发表小说、散文、诗歌30余篇。发表古文化研究论文与古文化随笔20余篇。

-->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洪荒远古时期,河南省南召县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南召古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南召的山山水水。他们每走一处,都在那里烙下历史的印记。

目前已经发现南召古人类在淯水(今白河)上、中游及鸭河、空山洞、黄鸭河流域定居,从事原始农牧业。现已发现的云阳镇的杏花山、崔庄乡(古人类峡谷漂流上、下码头所在地)的观岭、白草岭、城郊乡的二郎岗、寨上、榆树岭、留山镇的潘寨、亮马台,南河店镇的庙台、王庄,小店乡的竹园、小空山,太山庙乡的老坟坡,板山坪镇的小余坪,皇路店镇的李村等15处遗址。

仰韶时期早期石盘残器

南召古人类是河南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南召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

南召古人类,生生不息。他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灿烂的史前文化,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上古老的文明。单从南召县崔庄乡古人类文化爱好者所收藏的几百件古人类完、残器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

古人类文化包括居住文化、旧石器文化、中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祭祀文化、玉器文化、骨器文化,陶器文化、殡葬文化等。

旧石器时代石核

早期的古人类为了生存,他们居住在山中洞穴。人口发展以后,洞穴容纳不下时,就迁居丘岭地带,盖一些中间尖四周低的圆形窝棚或只有两半坡的马头庵居住。他们选择的居住地址很有讲究,就南召境内的几处遗址来看,一般都是临水较近的高岗或缓坡。这样的地址选择有几点优越之处:一是防止洪水冲淹,二是防止野兽袭击,三是饮水用水便利。

南召古人类,茹毛饮血。为了生存,他们最初用圆状的石块、折下的树枝当武器与野兽做斗争,以吃生肉、野果为生。后来,嫌武器太笨拙费力,就用大石头砸小石头,或把小石头摔在大石头上,或砸或摔成有棱角、有锋刃、有尖的石块。石块有了棱角锋刃和尖,使用起来就省力省时。他们用这些新式武器砍小树、砍树枝,分解动物尸体,砸有刺猬般外壳的栗子或剜取地下山药之类的块根食用,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些带棱角带锋刃带尖状的石块,考古学家们称谓旧石器。目前南召发现的旧石器有:石核器、石片器、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割削器、尖状器,还有盘状器……

石锥

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南召古人类发现并学会保存运用火。火的发现、运用使原始社会文明推进了一大步。不知是雷电的火,还是钻木生发的火,他们发现经过火烧的动物肉比未经烧烤过的要好吃得多。他们就运用草木灰或一直放柴燃烧保存火种,用火烧烤动物的肉食用。或用火取暖防寒、照明,或防止野兽侵袭。遇到大雨或潮湿,火种熄灭了,他们还会用摩擦燧石的方法与特殊的草木死灰结合使其复燃。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不知又过了多少万年,有一一些聪明的“人”,又嫌前“人”使用的工具粗笨。使用起来太磨手,甚至会把手磨出血来,因感染而不能正常劳动。于是就想出办法,制造更新的工具。他们用石头蘸水和着细砂,磨一些劳动工具。开始是局部磨光,后来又磨制成了通体光滑的石斧、石杵、石锛、石铲、石锥、玉圭、玉璋等工具器物,为了狩猎,磨制了石箭头;怕鱼网漂起来,磨制了网坠;为了捻绳子,还磨制了捻线坠……

独山玉玉璜玉瑗

根据实物推断,那时候古人类已有了信奉。为了多打取鸟兽、多采摘果子、多捕捉鱼虾,他们又磨制出玉器,用玉璧、玉璜祭祀上天。当然也有了权力位置,有了爱美之心,玉璧、玉璜、玉佩、石珠、石镯就是最好的见证,考古学家们把这些经过打磨制造的石器称谓新石器。

无论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石料的选择上就颇显古人类的聪明才智。他们选择的石头,早期是就地取材,后来就选择含铁成份高或脆而坚硬的石头。为了寻找合适的石头做材料,他们会不辞劳苦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找。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器物的石质是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都难以找到的,至于在何处找到,至今还是一个谜。当然,找玉质材料,就要更费时去找。为了磨制好石、玉制品,他们还有专用的砥、砺。他们甚至还掌握了在石、玉上穿孔的技术,在当时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能穿得很小的孔,到底怎么穿孔,这又是一个未解之谜。

鹿角化石与骨针

新石器出现的同时,南召古人类根据生活需要又运用动物的一些骨胳磨成骨针,运用鹿角、羚羊角因势磨制成骨锥。并且又运用骨针、骨锥、麻线缝制成以兽皮为原料的“衣服”。

这时他们也进行了简单的农牧业活动。农业主要是种粟。牧业只不过是养一些家畜、家禽,以备霪雨连绵或大雪封山或行动不便打不到飞禽、走兽时充饥。

陶杯

经过漫长的几十万年,到了五千年前,南召古人类发现,经过火烧过的泥块比未经烧过的坚久耐用,而且耐水耐火,就发明了简单的陶器,目前南召已经发现的陶器有:陶甑、陶缶、陶盆、陶鼎等日常生活餐具、用具。这些器皿出现之后,可以舀水、储水,烧水煮肉做饭。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用大树叶包水喝,用手掬水喝或直接趴在水边去喝水了。并且可以把水带到很远的地方。他们在烧制陶器中,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陶器也逐渐由粗糙变得精致,由单一变得多样化,由厚重变得轻薄,由丑陋变得美观,由笨拙变得灵巧,由单色变得多色,由单纯变得复杂,由单调变得花哨起来。他们还根据生活需要,制造了陶弹、陶纺轮、陶镯等,并且还发明了乐器——陶埙,陶器先后出现了以红色、黑色为主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文化考古学家们分别叫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陶鸟

最后说说南召古人类的殡葬文化。由于他们不会截取大的断木,不会锯板,一般都是直接入土。崔庄乡鱼池村一村民在古人类生活遗址旁发现一处古人类墓葬,就是这样的。但却发现一些殉葬品,穴内发现了一个二十公分大小的外套陶筒的陶鼎,还有三个间隔一定距离、大小不等的三个小陶球,大的如中型核桃,小的如中等大枣。

睹物思人,我们不禁对祖先产生出无限的敬仰之情,他们所创造的不少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狩猎工具、捕鱼工具、纺织工具、祭祀、装饰品的雏型,一直被后人仿制、改造而享用。他们的农牧业技术一直被后人沿袭着。

张志芳

作者简介:张志芳,中学高级教师,南召县十佳教师。发表教学论文二十余篇;省教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发表小说、散文、诗歌30余篇。发表古文化研究论文与古文化随笔20余篇。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