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王金合与炉钧艺术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董学彦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6-07-22 14:56:37

花白的短头发根根直立,黝黑的脸上几道长长的皱纹,如岁月的年轮,褐色的衣服随意披在身上。74岁的王金合站在神垕镇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

这个外表如传统农民一样的老人,却是中国钧瓷工艺大师、禹州钧瓷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粗糙如石的双手中,诞生了华美如重彩油画、神奇如泼墨丹青一样的钧瓷重器。钧瓷界评论:王金合的钧瓷,与有宋以降及康乾盛世皇家官窑的血统一脉相承,再现大自然神奇光与色的西方印象派绘画神交千里,创烧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钧瓷新品。

他创烧的这种独具特色的钧瓷新品,被业界称为“炉钧”。

有人曾评价莫奈的绘画:在所有表现一瞬间的作品中,他却描绘出了具有十万个形象的可能。王金合创烧的炉钧具备了同样的特质。在他的钧瓷作品中,幻化着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雨雪冰霜、飞瀑流泉、飞禽走兽,淡雅、深邃又流光溢彩,端庄、古朴又雍容华贵,赏之具神采、品之有神韵。

炉钧的创新,在钧瓷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炉钧创烧于清雍正时期,乾隆之后失传近百年,直至光绪二十年神垕卢氏三兄弟始烧制成功。20世纪60年代之后,天灾人祸,百业凋零,炉钧再度濒临失传。抢救炉钧,急待非常之人。

也许从萌发了抢救炉钧这一宏愿起,王金合就从一个文质彬彬的艺人逐渐变成了外形酷似旧时农民的殉道者。1990年,当时已在钧瓷界声誉鹊起的王金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求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千次试烧,几千次失败,满头青丝变成两鬓飞霜,箪食瓢饮,不改其志。

2006年7月1日,一个在当代钧瓷史上熠熠生辉的日子:王金合新窑第一炉开窑。王金合不等窑温彻底冷却,便一头钻了进去,头发、眉毛被烧焦也浑然不觉。他抱着这个新出窑的钧罐,像抱着一个新生婴儿,捧着一个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等待了16年的希望。这东西浑厚华美,古朴典雅,鸡血红、金丝、天青、月白……几乎拥有了古代炉钧的所有釉色,融入了他全部的希冀和灵魂。那一刻,60多岁的王金合老泪纵横——百年炉钧,重现异彩。

这件作品,被王金合命名为“钧魂罐”。钧之魂,亦是人之魂——求钧艺之大道,历百折而不回。

从此之后,钧瓷大家庭多了一支华美多姿的奇葩,钧瓷烧制多了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炉钧大窑煤烧,钧瓷界多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大师、大匠。

人们形容钧瓷釉色的神奇变化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王金合创烧的炉钧在这方面堪称代表:釉色对比强烈、色彩丰富,或如烈焰般蒸腾奔放,或如秋水般明丽温润,细处如工笔,有具象之细致;渗流如泼墨,浑然天成,自具风华。也许正因如此,王金合才把他的钧瓷作坊名之为“天合坊”,融入了他对钧瓷艺术的理解与追求——天人合一。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是钧瓷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钧瓷最具高度的发展方向。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所言,王金合以半个世纪的执著追求和丰厚积淀,填补了利用大窑煤烧制成崭新的炉钧品种之空白,丰富和提升了钧瓷釉色,开创了炉钧艺术的一个新天地。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