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许慎的牛车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王剑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7-12-01 12:17:05


东汉建光元年九月。天气晴朗,金风送爽。

在汝南万岁里通往国都洛阳的官道上,一辆牛车在匆匆赶路。车上端坐着一位年轻人。他身后放着几只大木箱,由两个仆人精心看护着,像是装有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个年轻人名叫许冲,是万岁里的公乘。他这次前往京城洛阳,主要任务就是要给皇帝“送礼”。礼物很特殊:不是金银珠宝,不是绫罗绸缎,而是他父亲许慎花费30年心血编纂而成的巨著《说文解字》。

皇帝对礼物很满意,赐布40匹作为奖赏。谁也不会想到,许多年后,这部当初只挣了40匹布的字书,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矿,滋养了中华文明近两千年。


在当时,许慎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名望是从博览群书开始的。

20岁前,许慎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他广泛学习经史子集,研读《诗》《书》《礼》《易》《春秋》。之后,他坐着牛车,开始游学四方,遍访名师。这时,他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贾逵。

贾逵是汉初古文大家贾谊的九世孙,刘歆的再传弟子,在学术上很有名望。师从贾逵后,许慎进步神速,很快成为贾门高足。另一位经学大师马融也时常夸奖他。当时的人都说:“在五经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

学成之后,意气风发的许慎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京归”。

许慎前脚到家,汝南郡守派遣的使者就到了。人才难得,对于许慎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汝南郡很主动。

“汝南郡功曹”,主管人才选用,是郡守的主要佐吏。这个岗位,事务繁杂,但很能锻炼人,汉初的萧何就是从沛县功曹起步,最后干到了丞相。

许慎坐着牛车,天天去郡里上班。十年,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去了。

他勤于政事,劝善黜恶,“奉上以笃义,率下以恭宽”,在同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整个汝南郡,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能人:学问好,精通五经天下无双;能力强,惩恶扬善雷厉风行。

30岁那年,许慎时来运转,被察举为孝廉,被委任为太尉南阁祭酒。


到了京城,许慎犹如鱼入大海,鸟上蓝天,他的学问优势,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他先是在太尉府当高级文书,后来被选拔到皇家图书馆(东观)做五经博士(文史馆员)。能经常与恩师贾逵、经学大家马融、刘珍等一起,研讨学问,这令许慎非常开心。

然而,许慎在洛阳的名气,却是“吵架”吵出来的。跟谁吵?跟“今文经”派。原来,汉代的经学典籍有两种:一种是靠上代儒生记忆背诵、口传心授,用当时的隶书抄录下来的“今文经”;另一种是从地下或墙壁里发掘出来,用先秦文字记录的“古文经”。这两种传本,差别大了去了。是学习“古文经”,还是学习“今文经”,两派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

在这个问题上,许慎的态度很明确:学习“古文经”。他经常坐着牛车,跟随老师贾逵,参与两派的争辩。先是帮着老师“吵”,后来干脆单枪匹马,跟一群人“吵”。有时候,一天“吵”一场。有时候,一天“吵”两场。许慎学养深厚,有理有据,加上口才好,“吵架”从未失利过。每“吵”赢一场,许慎的名气就会大一圈儿。为了增加底气,许慎把自己关在屋里几个月,收集修订了诸家对五经解读和注释的各种异说,集成《五经异义》一书。《五经异义》是一部通经之作。此作甫一亮相,就成为压垮“今文经”派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慎寓居京城的前十年,是东汉学术争论最激烈的十年,也是许慎声名日隆,成果丰硕的十年。

许慎学贯古今的雍容气度和纵横捭阖的舌战功夫,不仅在“古文经”派首屈一指,连一向自视甚高的“今文经”派,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吵架”仰仗的是嘴上功夫,痛快是痛快,但不免要费口舌。“有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永远避免这样的纷争呢?”一次激烈的辩论之后,许慎向老师提出心中的疑问。贾逵想了想,说:“古、今经学之争,多出在对字形字义解释的不同上。如果能把文字的形、音、义固定下来,就有了一个尺度,有人想篡改原意,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许慎眼前笼罩多日的云雾消失了。“对呀,字形不辨,则不识文字本源,文字不训,则文义不明。”许慎茅塞顿开,越想越兴奋,“如果编一部字书,使前人可以垂后,后人可以识古,不就能破除鄙夫俗儒的巧说邪辞了吗?”

但是,编写字书,前无车,后无辙,难啊!

然而,许慎最终认定了这条路。这时,许慎的牛车终于派上了用场。一车车的竹简、木简或绢帛,拉到了住处。一遍遍地翻阅,一遍遍地筛查。韦编三绝,沙里淘金;听说宫殿里的青铜器上刻有籀文、金文、刻符、鸟虫书、摹印、署书、殳书,许慎坐着牛车就去了,仔细察看,逐一抄录;听说某地发现了秦时的刻石文字,许慎坐着牛车,千里迢迢地赶过去,研究揣摩,小心抄录;听说地方官员、商贾进了京,许慎坐着牛车,登门拜访,如实记下方言用字和读音。

几年下来,许慎收集到了小篆9350余字,古文、籀文、俗字等1160余字。他按540部首,对这些汉字逐一进行编排说解。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空调,严寒酷暑,全得忍着。

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书稿草成。但一向严谨的许慎并没有急于发表,他认为这只是一块璞玉,需要细细打磨。

不久,朝廷选调许慎到安徽洨县当县令。是从政,还是归隐?许慎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最终,他“称病返乡”,把《说文解字》修订完成,才是他心中唯一的大事。

10年的写作,20年的打磨。30年的淬炼和煎熬,终于成就了一位大师,铸就了中国第一部伟大的字书。

直到1600多年后,西欧才有了这种形制的字典。


虽然由儿子许冲献上了《说文解字》,但许慎还是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然而,人们不会忘记他。有个名叫尹珍的后生,不远千里来到万岁里求教。多年以后,尹珍官至荊州刺史,声名远播。

有人想学篆刻,他从许慎近万个淳正、秀美、新颖、典雅的小篆中受到了启发,终有所成。

有人喝醉了酒,误了事。一查《说文解字》,许慎早就有告诫:酒是迁就人的善恶,造就吉凶起因的东西。

有人一直想揭开猛禽捕食小动物的奥秘。经过认真观察,发现猫头鹰吃老鼠之类小动物是整个儿吞下去的,吃完之后皮毛一齐吐出。其实,这一发现许慎在书中早有记录:“鸷鸟食已,吐其皮毛如丸。”

清光绪年间,大学士九卿会同礼部,奏请皇上“准以汉儒许慎从祀文庙”。河南省学政又敦促郾城县修建“许南阁祠”,春秋两次致祭,还行三跪九叩之礼。哀荣如斯,绝无仅有。

许多年后,许慎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思想,为我们解开汉字输入电脑之谜,找到了一把“金钥匙”。王永民教授从研究《说文解字》入手,创立了“五笔字型”输入法,使古老的汉字在网络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

而今,每年春季,总有不少身着汉服的孩子,到许慎文化园参加“开笔破蒙”仪式。每年高考前夕,总有一些考生到许慎塑像前祭拜,祈愿自己在高考中“金榜题名”。

许慎文化园的字圣大殿里,有一个66岁的值守人许志乾。他的祖上世世代代守护着许慎墓,他也跟随父辈从十几岁起就守护许慎墓。这一守,就是几十年。

许慎一生布衣素食,皓首穷经,无欲无求,活了89岁。然而,能这么被人纪念,能时时被人想起,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