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旧瓶溢彩新酒醇 ——读海盈诗集《且行且歌》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鲁枢元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1-11 15:58:03

我曾经说过,如果德国是“哲学的国度”,那么,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尽管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拥有让自己民族引以为荣的诗人、视为瑰宝的诗篇,但是,恐怕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拥有如此多的优秀诗人,拥有如此多的美妙诗篇。从《诗经》《楚辞》算起,经由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再至唐宋元明清,诗赋词曲如今妥善留存下来的恐不下十余万首,如果加上民歌、民谣、俚曲、时调,其数量之巨,世界上无任何一个民族可比。我一直坚信,汉语言就是一种诗语言,一种最富含诗性的语言。

不幸的是,随着高科技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诗歌的地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急剧沉降。然而,自去年春天我回到家乡后,看到仍然有那么多人钟情于诗歌写作,或设坛,或结社,以诗言志,以诗会友,显出一派繁荣气象!海盈的旧体诗集《且行且歌》,便是当下中州诗歌园地结出的硕果。

写诗需要天分。海盈说他从小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时写的诗就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褒奖。写诗需要悟性,即严羽所说“诗道在妙悟”,以现代心理学的解释那就是一种良好的感觉、直觉的能力。海盈说他由于工作关系,长年奔波于路途,随时会有灵感袭来,这便是对于生活的“感悟”。海盈又是一位勤奋之人,有了感悟,便记在随身携带的纸片上,这又使我想起古代诗人李贺驴背上的诗囊。更值得称赞的是他把诗歌写作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视为自己修身养性的路径,视为沉重人生的依托与动力,也就是说他把写诗当成自己生命存在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这部诗集中就看到不少可圈可点的篇章。

如《洛阳东山》:“西山佛来东山青,帝乡王气一望中。炊烟初起波潋滟,香山静谧夕阳红。”今人写旧体诗,往往拘于泥古,遣词往往用力过度,反而显得佶屈聱牙,弄巧成拙。而海盈则能凭情发声、运气造句,让诗句与自己的呼吸、心跳相协调,这样的诗行就显得清新、自然、清爽、顺畅,读之朗朗上口,甚至已经有些回肠荡气了。此诗结句中的“香山”固然是指白居易的故地,但“山”字在这里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如果改为“峰”,写出来也许就更好看。旧体诗,是我们的国粹,在我看来,一首古体诗词,不仅是念念而已,还要能够写下来,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落款处还要钤上两颗朱砂红的印章,那才叫完美!

又如《开封菊韵》:“少女御河浣云雁,老者柳丝钓流年。菊香藉风飘宋韵,琴音随水入画船。”这首诗的妙处在“浣云雁”“钓流年”。妙就妙在“虚”,只有“虚写”,才能写出“空灵”,这里的“空”,不是空无一有,而是涵盖万有,给欣赏留下无边无际的空间。“浣云雁”,直解可以视为“浣洗御河水里大雁与白云的倒影”,“钓流年”,可直解为“垂钓河水中流逝的岁月”,孔夫子说过“逝者如斯夫”,倒也切题。但在这首诗里,伴随着“菊香宋韵”“琴音画船”的“浣云雁”“钓流年”,其意蕴却要比这些“直解”丰富得多!云雁本是不能浣的,流年本是不能钓的,如果你非要写成“浣衣裳”“钓鱼虾”,实则实矣,哪里还有半点诗意!末尾一句中的“随水”,或可改做“随波”,就更上口一些。

又如《忆周庄》:“船去白墙动,云来黛瓦虚。波光融月色,梦中总依依。”这首诗除了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外,好处在于有静有动、有光有色,动、静、光、色又都消融于月色与梦境中,把人带进扑朔迷离、恍兮惚兮的意境中。此诗还有一个佳处,不写船动写墙动,不写云虚写瓦虚,此乃中国绘画中的“背面敷粉”的手法,水上周庄在海盈笔下成了水天一色的幻境。

……

早年,我谈到语言的诗性时曾经说过,中国的汉语言是一种“流块建构”的语言,其特点是“句读简短,形式松弛,富于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是一种更擅于诗性操作的语言。这就给我们的诗人留下宽阔的书写空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诗歌从远古到当下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就其语言运用的风格而言,无论是古风、乐府、近体乃至词、曲,总有一脉相承的因素贯穿其中,那就是汉语言的诗性品位。“旧体诗”,或曰“古体诗”,并不就等同于“格律诗”,严格的诗词格律的出现,只是隋唐以后的事。此前,蔡文姬、曹孟德、谢灵运、陶渊明们的诗歌并没有固定的平仄规律与对仗模式,当代人要想严格按照唐声宋韵写诗已经很难。我不通音律,无法核对海盈的这些诗歌是否合乎格律,我想也不必非要用严格的格律要求今人。姑且把这部《且行且歌》中的篇什看作“旧体诗”的仿照,“旧瓶”装新酒也不是不可以的。况且,“旧瓶”依然流光溢彩,而“新酒”又如此芬芳清醇!

海盈并非专业诗人,他是国家公务员,写诗只是他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的“副业”,是他的强烈的业余爱好。他的这部诗集,自然不乏上乘之作,像我上文列举的好诗,诗集中不止过半。但也有一些急就章,或是由于行色匆忙,或是由于力不从心,间或会出现诸如“今日种下一片绿,来年枝头闪花光”这样的“白话”。再者,通观全集,有些意象与句式的出现似乎频繁了些,这就有待于海盈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厚积薄发、刻苦精进。记得郑板桥谈论自己画竹子的历程时写过一首诗,其中的结句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诗艺无止境,保持一些青涩,或许就是永远持守一份生生不息的活力。⸈꼈㤈3


-->

我曾经说过,如果德国是“哲学的国度”,那么,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尽管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拥有让自己民族引以为荣的诗人、视为瑰宝的诗篇,但是,恐怕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拥有如此多的优秀诗人,拥有如此多的美妙诗篇。从《诗经》《楚辞》算起,经由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再至唐宋元明清,诗赋词曲如今妥善留存下来的恐不下十余万首,如果加上民歌、民谣、俚曲、时调,其数量之巨,世界上无任何一个民族可比。我一直坚信,汉语言就是一种诗语言,一种最富含诗性的语言。

不幸的是,随着高科技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诗歌的地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急剧沉降。然而,自去年春天我回到家乡后,看到仍然有那么多人钟情于诗歌写作,或设坛,或结社,以诗言志,以诗会友,显出一派繁荣气象!海盈的旧体诗集《且行且歌》,便是当下中州诗歌园地结出的硕果。

写诗需要天分。海盈说他从小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时写的诗就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褒奖。写诗需要悟性,即严羽所说“诗道在妙悟”,以现代心理学的解释那就是一种良好的感觉、直觉的能力。海盈说他由于工作关系,长年奔波于路途,随时会有灵感袭来,这便是对于生活的“感悟”。海盈又是一位勤奋之人,有了感悟,便记在随身携带的纸片上,这又使我想起古代诗人李贺驴背上的诗囊。更值得称赞的是他把诗歌写作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视为自己修身养性的路径,视为沉重人生的依托与动力,也就是说他把写诗当成自己生命存在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这部诗集中就看到不少可圈可点的篇章。

如《洛阳东山》:“西山佛来东山青,帝乡王气一望中。炊烟初起波潋滟,香山静谧夕阳红。”今人写旧体诗,往往拘于泥古,遣词往往用力过度,反而显得佶屈聱牙,弄巧成拙。而海盈则能凭情发声、运气造句,让诗句与自己的呼吸、心跳相协调,这样的诗行就显得清新、自然、清爽、顺畅,读之朗朗上口,甚至已经有些回肠荡气了。此诗结句中的“香山”固然是指白居易的故地,但“山”字在这里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如果改为“峰”,写出来也许就更好看。旧体诗,是我们的国粹,在我看来,一首古体诗词,不仅是念念而已,还要能够写下来,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落款处还要钤上两颗朱砂红的印章,那才叫完美!

又如《开封菊韵》:“少女御河浣云雁,老者柳丝钓流年。菊香藉风飘宋韵,琴音随水入画船。”这首诗的妙处在“浣云雁”“钓流年”。妙就妙在“虚”,只有“虚写”,才能写出“空灵”,这里的“空”,不是空无一有,而是涵盖万有,给欣赏留下无边无际的空间。“浣云雁”,直解可以视为“浣洗御河水里大雁与白云的倒影”,“钓流年”,可直解为“垂钓河水中流逝的岁月”,孔夫子说过“逝者如斯夫”,倒也切题。但在这首诗里,伴随着“菊香宋韵”“琴音画船”的“浣云雁”“钓流年”,其意蕴却要比这些“直解”丰富得多!云雁本是不能浣的,流年本是不能钓的,如果你非要写成“浣衣裳”“钓鱼虾”,实则实矣,哪里还有半点诗意!末尾一句中的“随水”,或可改做“随波”,就更上口一些。

又如《忆周庄》:“船去白墙动,云来黛瓦虚。波光融月色,梦中总依依。”这首诗除了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外,好处在于有静有动、有光有色,动、静、光、色又都消融于月色与梦境中,把人带进扑朔迷离、恍兮惚兮的意境中。此诗还有一个佳处,不写船动写墙动,不写云虚写瓦虚,此乃中国绘画中的“背面敷粉”的手法,水上周庄在海盈笔下成了水天一色的幻境。

……

早年,我谈到语言的诗性时曾经说过,中国的汉语言是一种“流块建构”的语言,其特点是“句读简短,形式松弛,富于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是一种更擅于诗性操作的语言。这就给我们的诗人留下宽阔的书写空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诗歌从远古到当下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就其语言运用的风格而言,无论是古风、乐府、近体乃至词、曲,总有一脉相承的因素贯穿其中,那就是汉语言的诗性品位。“旧体诗”,或曰“古体诗”,并不就等同于“格律诗”,严格的诗词格律的出现,只是隋唐以后的事。此前,蔡文姬、曹孟德、谢灵运、陶渊明们的诗歌并没有固定的平仄规律与对仗模式,当代人要想严格按照唐声宋韵写诗已经很难。我不通音律,无法核对海盈的这些诗歌是否合乎格律,我想也不必非要用严格的格律要求今人。姑且把这部《且行且歌》中的篇什看作“旧体诗”的仿照,“旧瓶”装新酒也不是不可以的。况且,“旧瓶”依然流光溢彩,而“新酒”又如此芬芳清醇!

海盈并非专业诗人,他是国家公务员,写诗只是他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的“副业”,是他的强烈的业余爱好。他的这部诗集,自然不乏上乘之作,像我上文列举的好诗,诗集中不止过半。但也有一些急就章,或是由于行色匆忙,或是由于力不从心,间或会出现诸如“今日种下一片绿,来年枝头闪花光”这样的“白话”。再者,通观全集,有些意象与句式的出现似乎频繁了些,这就有待于海盈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厚积薄发、刻苦精进。记得郑板桥谈论自己画竹子的历程时写过一首诗,其中的结句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诗艺无止境,保持一些青涩,或许就是永远持守一份生生不息的活力。⸈꼈㤈3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