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黄河与日月潭之间的柔情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姚伟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1-15 17:40:09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2017年底,伴随着诗人余光中辞世的消息,这首《乡愁》瞬间闪烁在全中国的手机屏幕上,再次打动了无数人。

 《乡愁》写于1972年初,彼时,余光中是回不到大陆的孤岛浪子,他从小到大,无数次漂泊流浪,无数次与亲人离散聚合,对故乡故土的思念远比一般人浓烈,于是才有了这样乡愁的苦吟。

这首诗不仅是余光中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共同的乡愁,是万千孤岛游子共同的绵长的深情所酿出的歌咏。

在这个群体中,有为数不少的河南人。比如痖弦、周梦蝶,这两位和余光中一样,都是台湾诗坛巨擘。

痖弦本名王庆麟,出生于河南南阳,1948年11月随南迁的学校离家,重返故乡已是42年后,双亲皆已亡故。他回忆少小离家之时:“我妈妈把烙好的油饼包在油纸里,放在我背包上。我还凶她,嫌她麻烦……我记得我走的时候好像连头都没有回,还在生气。哪里知道这就是永诀?!小孩子不知道从此就见不到大人了。”

在台湾,痖弦开始写诗,最大的主题就是故乡。“在我80多岁时,我最想写的还是我的故乡回忆。”他说。

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之《如歌的行板》中,他带着浓浓的乡音念自己的诗,“像阳光晒热了的石头,那种温和粗糙、质朴踏实的感觉”。有大陆网友说:“他的一生太苦,朋友安慰说:‘飘零君莫恨,好句在天涯。’他的《如歌的行板》《红玉米》这样美,但我觉得很心酸。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一生读不到这样美的诗;宁愿痖弦是王庆麟,一生都做不成诗人。”

这群河南人中,还有著名作家柏杨、教育家王广亚、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岫云等,他们不是诗人,但他们的乡情、乡恋、乡愁同样浓烈,他们终身乡音难改,到死都想吃口酸汤面叶……

他们深爱着河南,他们对中原文化有着毫不迟疑的信心,他们致力于两岸交流、消弭隔阂。柏杨病重时,坚持要见从北京到台湾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跟他说:“希望大陆的同胞多来台湾走走,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希望台湾人也多到大陆看看,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慢慢地融合了解了就好了。等我病好了,我还想回大陆呢。”

柏杨最终没能再回大陆,一年多后,他不幸病逝。他的遗愿,是将骨灰撒在台湾绿岛附近的海面,周明想起他生前再回大陆的愿望,提议留一部分骨灰归葬大陆,柏杨的家人同意了,由生活在西安的二女儿崔渝生将部分骨灰带回大陆。

周明先生的原意,是将柏杨骨灰安葬在陕西或北京。崔渝生等人经过考察,觉得陕西不合适,那只有北京一途,但要在北京买块合适的墓地,并非易事,这件事就耽搁下来。2010年6月,周明联络上河南作家郑彦英,事情才出现了转机,郑彦英多方奔走,在郑州找到了合适的地方,一生漂泊的河南游子柏杨,最终安息在了故乡的怀抱里。

前不久,郑彦英应邀为台湾大学生讲课时,他讲起了这段往事。下课后,一位学生在他的微博上留言:我体会到黄河与日月潭之间的柔情蜜意。

归葬大陆,是众多游子的心愿。于右任当年无缘归葬的悲歌至今让人感动: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余光中38岁即写下《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相比之下,归葬中原,归葬黄帝故里——新郑的柏杨,是幸运的。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