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生活有多深作品有多高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齐飞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1-17 12:56:00

“生活有多深,作品有多高。”这句话出自《朝阳沟》编剧杨兰春先生之口,这是他对深入生活的深刻体会和精准总结。

我是致力于现代戏创作的,对先生这句话我有着切身的感受和理解。

不少人曾问我,为什么几十年倾情于现代戏创作?我认为,现代戏最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最能打动观众,也最能讴歌时代。所以,我坚持把现代戏创作当做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使命来担当。

习总书记号召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确,要想写出好作品,只有一条路,就是深入生活。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生活中发现闪光的火花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深受百姓欢迎的作品。回顾自己40年来的创作生涯,20多部现代戏的题材,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挖来的。不妨从30多年前我创作的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说起。

闯到门上的“倒霉大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夜春风吹暖了人心,吹绿了大地。有天早上,有个老农来到我家。他说:听说你是个写家儿,今天求你给我写一张状纸,我要告俺乡里两个当家的赖货,这俩人是头上生疮,脚底板流脓——坏透了。他俩是医生开个棺材店——死活都要钱。是砒霜拌大蒜——又毒又辣。我若是告倒了他两个,是汽车压罗锅(驼背)——死了也值了。如果告不赢,权当是拉磨驴断套——空转一圈。

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农,蓬头垢面站到我面前,连续几句歇后语,吸引了我。他是扒上一辆拉煤车来的,灰头土脸,他说想先洗洗头,一会儿去递状纸的时候别让人看见他恶心。我把他领到洗手间,递给他洗发膏,他说那太香了,闻不惯,他说他常用洗衣粉洗,洗出来又光又亮的。我把装洗衣粉的瓶子指给了他。我在外面看他写的材料,两分钟不到他走出来,手插在头发里拔不出来,说齐老弟你这洗衣粉是不是失效了?我这头发咋越洗越黏呀?我一看差一点笑晕,物架台上两个瓶子,他没拿洗衣粉,半瓶白糖倒快用完了。

我觉得这老汉太有意思了。问他名字,他说他姓常叫常富贵,但是很少有人喊他大名,都叫他“常运动”。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动比较多,他是村里的能人,一心想发家致富,今天做个小买卖,明天贩卖个什么货物,故而每次运动都会找到他,人们送外号叫他“常运动”。后来我在戏里给他改成常倒霉,本名常有福。我借助了他淳朴善良、幽默机趣的人物个性和婚姻故事,写改革开放后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由此折射出时代的光彩,获得观众的认可。

春会上捡来的“侯圈”

再如戏里的侯圈,也很受观众欢迎。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春会上碰来的。那天我在春会上看到一个卖膏药的在那儿吆喝:“哪里疼,哪儿有伤,一毛钱买我膏药三大张!”买家还真不少。这时,有个人过来说:“你这膏药治病不治病?我的肩膀疼,贴了你三张膏药,肩膀不但没治好,膏药它顺着脊梁流,一直流到屁股上。”卖膏药的说:“这就对了,我这膏药流着是找病哩,流到哪儿就说明你的病在哪儿。我再送你三张不要钱再贴不见轻就赶紧去医院找大夫。”

膏药卖完后他在数钱,一个老太太带着小孙女伸手乞讨,他对老太太说,我累了半天还没吃上饭呢,你可要上了。他给了她一毛,一看扯个孩子,就又给了她三毛。

我看这个人很有善心,就问他,你这个膏药治病不治病?他说,跟你说实话,我这是红薯胶掺点薄荷油啥病都不治。我说你不是骗人嘛?他说我有言在先,治不好赶紧上医院。他说,我不用这法挣俩钱我咋养活我家里有病的娘呀!

我走进他们村采访,方知他在村里是有名的“喷壶”,能吹会侃。哪家婆媳不和,哪家斗嘴生气,他都能把事儿摆平。谁家缺什么向他要,他都会给。这个人物一身毛病却也是很值得写的人物,他后来就成了戏里的“侯圈”。

陈佩斯与“狗娃”

1988年央视春晚播出的小品《狗娃与黑妞》,是陈佩斯受导演之命专程从北京来找我要求创作的。佩斯说要农村题材的,要爱情故事,最好唱几句地方戏。于是我俩就驱车去东乡采风,路过一个村头时,小油坊磨油的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他家境怎么样?他吞吞吐吐说不上来。问他找对象没?他爹说他见女孩脸就红得跟下蛋鸡一样,还常把话说错。他第一次跟一个姑娘见面,人家送给他个手帕,上面绣了一对鸳鸯,问他知道这是什么吗?他说是一对鹅。姑娘见他戴个领带,说乡里人不趁这个,他说戴个飘带好看,那姑娘一听夺过手帕走了。短短采访寥寥数语,发现小伙子并非笨拙无才,实则是憨厚实诚,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后来细谈,他说:“我都恁傻?我能不认识鸳鸯?我能不知道是领带?我故意装傻的,谁知道装掉进去了。”小伙子后来就成了小品里的“狗娃”,小品在央视春晚播出后,被评为当年的优秀节目。

多存芝麻好打油

生活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和挖掘不完的财富,有我们从书本里学不到的乡俗俚语。当年我创作的《倒霉大叔的婚事》《清明雨》《王家湾的当家人》被评为“农村三部曲”,近几年创作的《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又被称为“公仆三部曲”。每一部作品都是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的结果。我把生活比作大河,把创作技巧比作小舟,有了生活小舟可以任意游弋,没有生活这条河,小舟就要搁浅。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找到创作灵感。灵感像一张网,勤奋是它的经,想象是它的纬。把自己泡在生活里,多听多看多思多想,我称之为多存芝麻好打油。

只有坚持扎根基层,坚持深入生活,坚持先有人品后有作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来。


-->

“生活有多深,作品有多高。”这句话出自《朝阳沟》编剧杨兰春先生之口,这是他对深入生活的深刻体会和精准总结。

我是致力于现代戏创作的,对先生这句话我有着切身的感受和理解。

不少人曾问我,为什么几十年倾情于现代戏创作?我认为,现代戏最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最能打动观众,也最能讴歌时代。所以,我坚持把现代戏创作当做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使命来担当。

习总书记号召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确,要想写出好作品,只有一条路,就是深入生活。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生活中发现闪光的火花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深受百姓欢迎的作品。回顾自己40年来的创作生涯,20多部现代戏的题材,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挖来的。不妨从30多年前我创作的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说起。

闯到门上的“倒霉大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夜春风吹暖了人心,吹绿了大地。有天早上,有个老农来到我家。他说:听说你是个写家儿,今天求你给我写一张状纸,我要告俺乡里两个当家的赖货,这俩人是头上生疮,脚底板流脓——坏透了。他俩是医生开个棺材店——死活都要钱。是砒霜拌大蒜——又毒又辣。我若是告倒了他两个,是汽车压罗锅(驼背)——死了也值了。如果告不赢,权当是拉磨驴断套——空转一圈。

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农,蓬头垢面站到我面前,连续几句歇后语,吸引了我。他是扒上一辆拉煤车来的,灰头土脸,他说想先洗洗头,一会儿去递状纸的时候别让人看见他恶心。我把他领到洗手间,递给他洗发膏,他说那太香了,闻不惯,他说他常用洗衣粉洗,洗出来又光又亮的。我把装洗衣粉的瓶子指给了他。我在外面看他写的材料,两分钟不到他走出来,手插在头发里拔不出来,说齐老弟你这洗衣粉是不是失效了?我这头发咋越洗越黏呀?我一看差一点笑晕,物架台上两个瓶子,他没拿洗衣粉,半瓶白糖倒快用完了。

我觉得这老汉太有意思了。问他名字,他说他姓常叫常富贵,但是很少有人喊他大名,都叫他“常运动”。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动比较多,他是村里的能人,一心想发家致富,今天做个小买卖,明天贩卖个什么货物,故而每次运动都会找到他,人们送外号叫他“常运动”。后来我在戏里给他改成常倒霉,本名常有福。我借助了他淳朴善良、幽默机趣的人物个性和婚姻故事,写改革开放后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由此折射出时代的光彩,获得观众的认可。

春会上捡来的“侯圈”

再如戏里的侯圈,也很受观众欢迎。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春会上碰来的。那天我在春会上看到一个卖膏药的在那儿吆喝:“哪里疼,哪儿有伤,一毛钱买我膏药三大张!”买家还真不少。这时,有个人过来说:“你这膏药治病不治病?我的肩膀疼,贴了你三张膏药,肩膀不但没治好,膏药它顺着脊梁流,一直流到屁股上。”卖膏药的说:“这就对了,我这膏药流着是找病哩,流到哪儿就说明你的病在哪儿。我再送你三张不要钱再贴不见轻就赶紧去医院找大夫。”

膏药卖完后他在数钱,一个老太太带着小孙女伸手乞讨,他对老太太说,我累了半天还没吃上饭呢,你可要上了。他给了她一毛,一看扯个孩子,就又给了她三毛。

我看这个人很有善心,就问他,你这个膏药治病不治病?他说,跟你说实话,我这是红薯胶掺点薄荷油啥病都不治。我说你不是骗人嘛?他说我有言在先,治不好赶紧上医院。他说,我不用这法挣俩钱我咋养活我家里有病的娘呀!

我走进他们村采访,方知他在村里是有名的“喷壶”,能吹会侃。哪家婆媳不和,哪家斗嘴生气,他都能把事儿摆平。谁家缺什么向他要,他都会给。这个人物一身毛病却也是很值得写的人物,他后来就成了戏里的“侯圈”。

陈佩斯与“狗娃”

1988年央视春晚播出的小品《狗娃与黑妞》,是陈佩斯受导演之命专程从北京来找我要求创作的。佩斯说要农村题材的,要爱情故事,最好唱几句地方戏。于是我俩就驱车去东乡采风,路过一个村头时,小油坊磨油的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他家境怎么样?他吞吞吐吐说不上来。问他找对象没?他爹说他见女孩脸就红得跟下蛋鸡一样,还常把话说错。他第一次跟一个姑娘见面,人家送给他个手帕,上面绣了一对鸳鸯,问他知道这是什么吗?他说是一对鹅。姑娘见他戴个领带,说乡里人不趁这个,他说戴个飘带好看,那姑娘一听夺过手帕走了。短短采访寥寥数语,发现小伙子并非笨拙无才,实则是憨厚实诚,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后来细谈,他说:“我都恁傻?我能不认识鸳鸯?我能不知道是领带?我故意装傻的,谁知道装掉进去了。”小伙子后来就成了小品里的“狗娃”,小品在央视春晚播出后,被评为当年的优秀节目。

多存芝麻好打油

生活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和挖掘不完的财富,有我们从书本里学不到的乡俗俚语。当年我创作的《倒霉大叔的婚事》《清明雨》《王家湾的当家人》被评为“农村三部曲”,近几年创作的《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又被称为“公仆三部曲”。每一部作品都是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的结果。我把生活比作大河,把创作技巧比作小舟,有了生活小舟可以任意游弋,没有生活这条河,小舟就要搁浅。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找到创作灵感。灵感像一张网,勤奋是它的经,想象是它的纬。把自己泡在生活里,多听多看多思多想,我称之为多存芝麻好打油。

只有坚持扎根基层,坚持深入生活,坚持先有人品后有作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来。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