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听“拴保”王善朴讲述艺术人生

来源:大河报 来源作者:游晓鹏 文 浩锐 摄影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1-23 09:57:46

王善朴在专场晚会上演唱

 

《梨园春》录制的豫剧名家王善朴、杨华瑞艺术专场晚会上,夫妻二人联袂表演。

 难忘初次登台

王善朴1929年11月24日出生于清丰县古城乡唐营村的一户农家,他从记事起就遇到了豫北的三年大旱,家里地本来就少,根本吃不饱饭。1937年底,抗日救亡的情绪在清丰县蔓延,当地出现了好几个宣传团体,其中一个是以演唱豫剧为主的清丰县抗战第二剧团。“我从伙伴那里听说他们收小孩学戏,就背着父母偷跑进城,进了剧团见到两个老师正指挥几个孩子练功,就说我也想上这儿,收我不收?”王善朴回忆。

老师让他“喊两嗓子”,王善朴想了想看过的戏,猛地唱起《打金枝》里的一句“孤坐江山非容易——”声音高得把老师吓了一跳。王善朴又打了两个“马车轱辘”,老师看他身体也可以就收了他。旧社会艺人地位不高,虽然家里穷,但父亲并不同意他学戏,王善朴却铁了心。那两位老师也成了王善朴的豫剧启蒙老师,一位叫陈玉才,一位叫张福才,王善朴跟剧团里的盲人琴师鲁本修学了很多豫剧板式和唱腔。

老师让王善朴专攻文武小生,那时候戏班没有练功房,没有地毯用,都是在城墙边的沙地上练。他学戏很有灵气,师傅们也看重他,学戏两个月,团里就让他登台了。王善朴还记得,当时演的是传统戏《五凤岭》里的主角秀才李怀玉,一开始他并不怯场,头一句就收获一个满堂彩,掌声雷动,但唱着唱着有些紧张,差点忘了唱词,好容易才调整好状态。下了台本想得到老师夸奖,却被劈头训了一顿。王善朴一心一意勤学苦练,觉得自己的唱念做打很规范,但总能被老师挑出来毛病,这也让他知道了,一个人不管本事多大,都不能有傲气,要知道山外有山。

一件大衣结良缘

后来剧团解散,王善朴去了另一家戏班,因为嗓子好很受欢迎,成了戏班的台柱子。那时候王善朴学了很多传统戏,包括《毛鸿跳花墙》《韩信拜帅》《坐楼杀惜》《徐庶辞朝》等,后来为他带来无限荣光的现代戏,很多底子和营养都来自于传统戏。

年轻时代的王善朴,最难忘的还是随军转战演出的经历。1947年,他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冀鲁豫边区四分区文工团,带着其他团员练习戏曲基本功,他自己不仅演古装剧,也演现代戏和歌剧。王善朴还记得部队给演员们除了发军服、棉被等,还给每个男演员发一支长枪、一把手枪、一百粒子弹和四颗手榴弹。他们背着包一天走一百多里,在黄河两岸的兰考、开封、郑州、新乡、菏泽等地慰问演出,在淮海战役前线,战斗间隙给战士们演《将相和》《两种作风》《三打祝家庄》等,特别受欢迎。

豫北解放后,王善朴从文艺兵转变为地方专业文艺工作者。1954年,王善朴被调到了河南省歌剧团,也是在这里结识了杨华瑞。当时歌剧团已经排演了三部现代戏,其中,王善朴在《小二黑结婚》里演小二黑,杨华瑞因为角色变动而被安排饰演二黑娘。当时,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杨兰春在团里担任导演,他让杨华瑞多体验母亲的心情,杨华瑞于是开始留意王善朴,发现他平常很木讷、说话少,但一到排练场就好像有了精气神,非常认真。有一次演出,王善朴饰演的小二黑穿一个红肚兜,单衣单裤,冻得瑟瑟发抖,杨华瑞把自己的棉大衣给王善朴披上,让王善朴觉得特别温暖,四目相望,会心一笑。后来,王善朴没有把这件大衣还给杨华瑞,杨华瑞也没有讨要的意思。

1956年歌剧团搬到郑州,组织上批准了两人的婚事,那时王善朴27岁,杨华瑞24岁。这一年注定让他们难忘,3月,以常香玉为院长的河南豫剧院成立,下辖三个剧团,王善朴和杨华瑞都到了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三团,王善朴担任副团长,三团和现代戏也成为两人奋斗终身的地方;这年12月,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包括豫剧六大名旦的各剧种顶尖演员都在会演中争奇斗艳,凭借三团剧目《刘胡兰》的优异表现,王善朴和杨华瑞都收获了奖项。

 经典的《朝阳沟》

王善朴的艺术生涯渐入佳境,他演过的戏很多,《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以往,王善朴多演淳朴憨厚的农村青年或者正直勇敢的军队干部,这些更像是“本色演出”,而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善朴把跟自己本色相距很远的地下工作者杨晓冬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出来,这种从本色演员到性格演员的过度,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同时,他对现代戏和传统戏的结合更有心得,表演中吸收了很多传统戏的身段和舞蹈动作,比如敌人逮捕杨晓冬时,他把长衫踢到肩膀上,借鉴了古装戏中“踢大带”的动作,很好地表现了对敌人的轻蔑。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华瑞再次出演王善朴的“母亲”——杨晓冬之母。梨园行的夫妻很多,但王善朴和杨华瑞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对,就拿他们俩的合作来说,三团稳定之后,紧接着就排演了十几个剧目,王善朴多演男主角,分别跟剧团的几位女主演高洁、柳兰芳、魏云、马琳搭档演过夫妻,后来还跟常香玉演过夫妻,唯独没有跟杨华瑞演过夫妻。用王善朴的话说,就是杨华瑞占了他的便宜,老是演他的长辈。

夫妻二人合作的最有名的戏当然还是《朝阳沟》,王善朴演拴保,杨华瑞演他的丈母娘银环妈,“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唱段成为经典,也让世人记住了王善朴,而“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也成为观众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部戏是三团创造的一个奇迹,创作时间极短,却经久不衰。

独特的演唱风格

从艺多年,王善朴成功地扮演了《朝阳沟》中的高拴保、《小二黑结婚》中的刘二黑、《人欢马叫》中的吴广兴、《五姑娘》中的徐阿天、《姑娘心中不平静》中的刘春江、《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刘胡兰》中的王本固等诸多豫剧现代戏中的角色。他用声音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留下了许多好唱段、好旋律和经典之作。

文艺评论家程林远认为,在近几十年的豫剧发展史上,王善朴的唱腔是男声唱腔中传唱得比较多的,很多唱段也许人们记不得它是哪一个剧目了,但一定记得是王善朴唱的。他的唱腔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以豫西调为主,豫东调、豫西调相结合,多唱新腔新旋律,他广收博采,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的男声唱法,进行了大胆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成为实践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新风格的第一人。更为可贵的是,王善朴还培养出了李云、孟祥礼、贾文龙、盛红林等十位在豫剧舞台上各有亮点的弟子,而跟着电影、录音学习王善朴唱腔和唱段的不计其数,粉丝更是遍布全国。

由于身体原因,56岁那年王善朴申请离休并获批,不过只要身体允许,他总在台上台下发挥“余热”,和杨华瑞经常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最近几年因为年事已高,才在舞台上露面少了一些。近日,由河南作家雷桂华执笔的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之一《王善朴杨华瑞传》出版,详细讲述了这一对老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受到很多戏迷观众的关注。

上周,庆祝王善朴先生从艺80周年的《梨园春》特别节目“相濡以沫梨园情”——豫剧名家王善朴、杨华瑞艺术专场晚会在河南电视台录制。当王善朴和杨华瑞这对艺术伉俪站上舞台时,台下依然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无限敬意。从艺80年,回望人生,王善朴觉得这辈子很值:“人的一生很短暂,尤其是黄金岁月特别短暂,能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一个形象是一个演员的造化。”


-->

王善朴在专场晚会上演唱

 

《梨园春》录制的豫剧名家王善朴、杨华瑞艺术专场晚会上,夫妻二人联袂表演。

 难忘初次登台

王善朴1929年11月24日出生于清丰县古城乡唐营村的一户农家,他从记事起就遇到了豫北的三年大旱,家里地本来就少,根本吃不饱饭。1937年底,抗日救亡的情绪在清丰县蔓延,当地出现了好几个宣传团体,其中一个是以演唱豫剧为主的清丰县抗战第二剧团。“我从伙伴那里听说他们收小孩学戏,就背着父母偷跑进城,进了剧团见到两个老师正指挥几个孩子练功,就说我也想上这儿,收我不收?”王善朴回忆。

老师让他“喊两嗓子”,王善朴想了想看过的戏,猛地唱起《打金枝》里的一句“孤坐江山非容易——”声音高得把老师吓了一跳。王善朴又打了两个“马车轱辘”,老师看他身体也可以就收了他。旧社会艺人地位不高,虽然家里穷,但父亲并不同意他学戏,王善朴却铁了心。那两位老师也成了王善朴的豫剧启蒙老师,一位叫陈玉才,一位叫张福才,王善朴跟剧团里的盲人琴师鲁本修学了很多豫剧板式和唱腔。

老师让王善朴专攻文武小生,那时候戏班没有练功房,没有地毯用,都是在城墙边的沙地上练。他学戏很有灵气,师傅们也看重他,学戏两个月,团里就让他登台了。王善朴还记得,当时演的是传统戏《五凤岭》里的主角秀才李怀玉,一开始他并不怯场,头一句就收获一个满堂彩,掌声雷动,但唱着唱着有些紧张,差点忘了唱词,好容易才调整好状态。下了台本想得到老师夸奖,却被劈头训了一顿。王善朴一心一意勤学苦练,觉得自己的唱念做打很规范,但总能被老师挑出来毛病,这也让他知道了,一个人不管本事多大,都不能有傲气,要知道山外有山。

一件大衣结良缘

后来剧团解散,王善朴去了另一家戏班,因为嗓子好很受欢迎,成了戏班的台柱子。那时候王善朴学了很多传统戏,包括《毛鸿跳花墙》《韩信拜帅》《坐楼杀惜》《徐庶辞朝》等,后来为他带来无限荣光的现代戏,很多底子和营养都来自于传统戏。

年轻时代的王善朴,最难忘的还是随军转战演出的经历。1947年,他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冀鲁豫边区四分区文工团,带着其他团员练习戏曲基本功,他自己不仅演古装剧,也演现代戏和歌剧。王善朴还记得部队给演员们除了发军服、棉被等,还给每个男演员发一支长枪、一把手枪、一百粒子弹和四颗手榴弹。他们背着包一天走一百多里,在黄河两岸的兰考、开封、郑州、新乡、菏泽等地慰问演出,在淮海战役前线,战斗间隙给战士们演《将相和》《两种作风》《三打祝家庄》等,特别受欢迎。

豫北解放后,王善朴从文艺兵转变为地方专业文艺工作者。1954年,王善朴被调到了河南省歌剧团,也是在这里结识了杨华瑞。当时歌剧团已经排演了三部现代戏,其中,王善朴在《小二黑结婚》里演小二黑,杨华瑞因为角色变动而被安排饰演二黑娘。当时,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杨兰春在团里担任导演,他让杨华瑞多体验母亲的心情,杨华瑞于是开始留意王善朴,发现他平常很木讷、说话少,但一到排练场就好像有了精气神,非常认真。有一次演出,王善朴饰演的小二黑穿一个红肚兜,单衣单裤,冻得瑟瑟发抖,杨华瑞把自己的棉大衣给王善朴披上,让王善朴觉得特别温暖,四目相望,会心一笑。后来,王善朴没有把这件大衣还给杨华瑞,杨华瑞也没有讨要的意思。

1956年歌剧团搬到郑州,组织上批准了两人的婚事,那时王善朴27岁,杨华瑞24岁。这一年注定让他们难忘,3月,以常香玉为院长的河南豫剧院成立,下辖三个剧团,王善朴和杨华瑞都到了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三团,王善朴担任副团长,三团和现代戏也成为两人奋斗终身的地方;这年12月,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包括豫剧六大名旦的各剧种顶尖演员都在会演中争奇斗艳,凭借三团剧目《刘胡兰》的优异表现,王善朴和杨华瑞都收获了奖项。

 经典的《朝阳沟》

王善朴的艺术生涯渐入佳境,他演过的戏很多,《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以往,王善朴多演淳朴憨厚的农村青年或者正直勇敢的军队干部,这些更像是“本色演出”,而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善朴把跟自己本色相距很远的地下工作者杨晓冬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出来,这种从本色演员到性格演员的过度,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同时,他对现代戏和传统戏的结合更有心得,表演中吸收了很多传统戏的身段和舞蹈动作,比如敌人逮捕杨晓冬时,他把长衫踢到肩膀上,借鉴了古装戏中“踢大带”的动作,很好地表现了对敌人的轻蔑。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华瑞再次出演王善朴的“母亲”——杨晓冬之母。梨园行的夫妻很多,但王善朴和杨华瑞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对,就拿他们俩的合作来说,三团稳定之后,紧接着就排演了十几个剧目,王善朴多演男主角,分别跟剧团的几位女主演高洁、柳兰芳、魏云、马琳搭档演过夫妻,后来还跟常香玉演过夫妻,唯独没有跟杨华瑞演过夫妻。用王善朴的话说,就是杨华瑞占了他的便宜,老是演他的长辈。

夫妻二人合作的最有名的戏当然还是《朝阳沟》,王善朴演拴保,杨华瑞演他的丈母娘银环妈,“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唱段成为经典,也让世人记住了王善朴,而“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也成为观众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部戏是三团创造的一个奇迹,创作时间极短,却经久不衰。

独特的演唱风格

从艺多年,王善朴成功地扮演了《朝阳沟》中的高拴保、《小二黑结婚》中的刘二黑、《人欢马叫》中的吴广兴、《五姑娘》中的徐阿天、《姑娘心中不平静》中的刘春江、《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刘胡兰》中的王本固等诸多豫剧现代戏中的角色。他用声音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留下了许多好唱段、好旋律和经典之作。

文艺评论家程林远认为,在近几十年的豫剧发展史上,王善朴的唱腔是男声唱腔中传唱得比较多的,很多唱段也许人们记不得它是哪一个剧目了,但一定记得是王善朴唱的。他的唱腔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以豫西调为主,豫东调、豫西调相结合,多唱新腔新旋律,他广收博采,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的男声唱法,进行了大胆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成为实践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新风格的第一人。更为可贵的是,王善朴还培养出了李云、孟祥礼、贾文龙、盛红林等十位在豫剧舞台上各有亮点的弟子,而跟着电影、录音学习王善朴唱腔和唱段的不计其数,粉丝更是遍布全国。

由于身体原因,56岁那年王善朴申请离休并获批,不过只要身体允许,他总在台上台下发挥“余热”,和杨华瑞经常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最近几年因为年事已高,才在舞台上露面少了一些。近日,由河南作家雷桂华执笔的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之一《王善朴杨华瑞传》出版,详细讲述了这一对老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受到很多戏迷观众的关注。

上周,庆祝王善朴先生从艺80周年的《梨园春》特别节目“相濡以沫梨园情”——豫剧名家王善朴、杨华瑞艺术专场晚会在河南电视台录制。当王善朴和杨华瑞这对艺术伉俪站上舞台时,台下依然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无限敬意。从艺80年,回望人生,王善朴觉得这辈子很值:“人的一生很短暂,尤其是黄金岁月特别短暂,能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一个形象是一个演员的造化。”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