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祭灶

来源:大河报 来源作者:郭义方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2-01 14:55:12

腊月二十三快到了,想起小时候奶奶祭灶的日子。

可能是传说中的灶王爷平生爱吃甜食的缘故,在我们豫东农村,祭灶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熬糖、叠糖,俗称“祭灶糖”。糖的主要原料为红薯,家境好的农家还要加一些谷米、糜米、黏米,掺和在一起熬成粥。粥熬好后盛入器皿,兑入捣成糊状的大麦芽,让其稀释,然后装入纱布口袋,挤压出汁液,倒入锅内先用猛火烧开,再用文火煎熬,直到膏状为止,称作“糖稀”。熬好的糖稀橘红色,晶莹透亮。冷却的糖稀叫做糖砣。叠糖时将糖砣化开,经过揉、搓、叠、拉、盘、缠、绕、拽,逐渐成米黄色,然后掺入蒸熟的******叠成面糖。殷实人家还要加入一些炒焦了的芝麻、米花、花生米,叠成麻糖瓜、麻叶、麻绳头等多样花色品种。糖叠好后,还要操办油菜,人们称之为“做供”。供品是七个碟子八个碗,小户人家不过是炸丸子、面筋、豆腐、黄花菜、清蒸干豆角、灰培南瓜片之类,凑数而已。大家户就不同了,鸡、鸭、鱼、肉,干鲜果品,十分丰盛,体面而又风光。

常言道:祭灶不祭灶,大人孩子都来到。祭灶这天,凡在外地投亲的、访友的、求学的、打工的、经商行医的,或以其他形式谋生的,不管路途多远,都要返乡居家团圆,参与这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我打记事起,都是奶奶主持祭灶仪式。爹娘在城里谋生计,起五更睡半夜的挺辛苦,难得年前几天的好生意,咋舍得耽搁。奶奶体谅他们,淡淡地说:“祭灶不祭灶的也没啥,心诚则灵。”难怪奶奶在村上受人尊重,她总是那么善解人意,对邻里更是如此。

祭灶这天,奶奶起了个大早,做好了祭灶的供品,摆设停当,才拍打着我的屁股说:“小懒蛋,快点起来放鞭炮。”我一咕噜爬起来,拿起昨晚备好的竹竿,系上那挂大红豆茬儿鞭,兴冲冲挑到院子里。

祭灶开始了。奶奶洗手净面,口中念道:“有饭你先吃,有事你先知,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好话多说,孬话别学。”

第二道程序是扫四方,奶奶拿起一把新扎的扫帚,边扫边唱:“扫——扫堂屋,扫罢堂屋满家福!扫——扫仓房,扫罢仓房好盛粮!扫——扫鸡窝,扫罢鸡窝下蛋多!扫——扫牛棚,扫罢牛棚免灾情!扫——”奶奶声调平缓,一脸的神情庄重,流露着内心的虔诚和真挚,充满了对平静淡泊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祭灶后吃顿团圆饭,在乡村里已是惯例,尽管家里只有我和奶奶祖孙俩,老人家却十分开心。小桌上摆放着油炸丸子烩大肉,小葱拌豆腐,两碗小米粥,一盘白馒头。奶奶不时地给我夹菜,边吃边说:“羔羔,俺打你这个岁上就看着爷爷奶奶祭灶,来到恁老郭家看着公公婆婆祭灶,近十多年来自个祭灶,一辈子得出一个理儿,过日子还得靠自己。人活一世,凭力气挣来的饭吃着香,心里踏实!”

新年过后,爹娘带我进城上学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祭灶。

光阴似箭。如今,我也到了子孙绕膝的年龄。每逢腊月二十三,全家吃着团圆饭,看着孩子们那么健康活泼,那么愉悦开心,不禁想起童年祭灶时的一幕。对奶奶那种殷切的祈望,平凡的追求,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子孙平安是福,靠力气吃饭香甜,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上一篇 故乡的年集

下一篇 拉面纪事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