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中断83年,洛阳一家族春节重续家谱

修谱热中原 愿有岁月可回首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张丛博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2-23 15:19:57

家谱是平民百姓的史册,被称为老百姓的“小史记”。它不仅关乎血脉,更关乎记忆、文化、传统等生生不息的传承。春节是家族难得的团聚时刻,昨日,大河报记者采访发现,中原地区不少家族趁机修订、续写起家谱,返乡的游子也从家谱中感受到根脉传承,重温家风家训。

中断83年后,洛阳田氏春节启动续写家谱

今年春节是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袁付村村民搬进新楼房的第一个春节。在敲锣打鼓的热闹气氛里,一些热心的田氏村民没有外出游玩,而是聚在一起畅谈续写家谱的事宜,成立田氏宗谱续写委员会。

“现在人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熟悉昔日家族构成的老人相继逝去,再过几年就续不上了。”昨日,田氏宗谱续写委员会副主任田龙海对大河报记者说,田氏家谱上一次修订还是在1935年续到第14世,至今已中断83年。当时,这套家谱由田氏老五门和家族祠堂各收藏一套,然而随着岁月更迭,多已遗失,直到2015年一户族人才偶然发现仅存的家谱孤本。

在田龙海印象中,家里老一辈人很早就提及,说等以后条件好了,别忘了把家谱续上。这次续写家谱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都高兴极了”,有的还主动将所在的家族支脉谱系整理送来。大家各自发挥所长,退休教师担负起编写工作,做过会计的负责财务,有人还主动提供办公场所。

为确保续写家谱有序推进,村民自发制定了宗谱续写工作办法,提出坚持全面真实、公开协商、参与自愿等原则,按照现有田氏宗谱的分支延续,补充从第10世到第17世约1500人的入谱工作。编写家谱得到了同姓族人的热情参与,专门开设的“田家大院”微信群,短短几天内人数增加到近300人,有人撰写打油诗鼓劲:“国富民强逢盛世,续谱归宗乃正途。田氏祖训永记住,家族之间要互助。不管今后在何处,牢记祖根在袁付!”

离开故土40年的田永和也积极响应,他17岁随父亲到甘肃,如今是天水市一名公务员,年前回洛阳探亲时听说续写家谱的事情后,主动捐资。田永和的网名是“伊河”,这是他童年在袁付村常去玩耍的河流,他说:“现在提倡家风教育,续写家谱便是彰显家风的重要途径。正是田家人忠厚正派的家训,教会了我做人,家人也从小教育我‘不该得的东西不要拿’,这也是我工作后秉持的信念。田家如今有很多做生意的也坚持以诚为基,回头客非常多。”

第一次看到家谱上自己的名字,90后女孩哭了

对于很多在外地漂泊的人来说,春节是回乡的日子,宗族同胞们难得相聚。今年春节,家谱也成为网络热词。大河报记者在微博上以“家谱”为关键词搜索河南区域,发现在春节期间发布的相关微博就有数百条。

网友“郑原野老”查阅家谱发现自己是第二十三世,而祖上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温县,迄今650年。他感慨道:“六百多年,是美国建国历史的近三倍。盈盈一脉,六百多年,列祖列宗名字仍历历可见。先祖翻越太行山,是何等顽强的播迁。躬耕于垄亩,是如何艰难地开枝散叶。六百多年一门不漏,从未中断,这是何等敬始慎终的执着。”

平时在北京工作的90后史灵芝也将家谱图片发到微博上。她一年只有春节会回到周口史桥村的老家过年。今年大年初一,按照当地习俗要给族里老人磕头拜年。她一早到各长辈老人家里拜年,来到一位爷爷家里拜完年后,老人突然让她留步,然后悄悄从柜子里拿出一本线装的《史氏家谱》。

这位爷爷是一位退休校长,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这本手写的家谱便是老人历时两年走街串巷一户户询问后,手抄整理出来的。翻到第十一世的谱系时,史灵芝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瞬间我就哭了,感觉找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答案”。

史灵芝想起了深有感触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里边通过寻访,探究嘉宾家族几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小时候,她听爷爷奶奶讲述过战争年代的残酷,深知每一位生存下来的人都是幸运儿。遗憾的是,这套家谱未能追溯到最早的家族来源,她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去追寻先人根脉。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见到过或者听过,看到家里有人在做这个事情,既觉得意外也很感动。”在史灵芝看来,人如果能了解更长远一点,便会更明白生命的意义,家谱是个很好的传统,不仅能追溯一个家族的来源,并且后世能从家族往事中汲取人生经验,激励后人。虽然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成长在悬壶济世的医生世家的她,受家人言传身教最深的是“善良”,她想把这作为家训传给未来的孩子。

盛世修家谱,近年来中原兴起“修谱热”

“老话说:‘乱世藏金,盛世修谱。’近几年来,在中原民间确实兴起了‘修谱热’。”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会长魏怀习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些有文化的老同志退休后想为家族出点力,纷纷从事重修家谱的工作,并通过相互影响让编写家谱成为了热点。据他所知,郑州有一家主要编印家谱的印刷厂,2017年编印各姓氏的家谱就有300多部、一百多万册,这个数字相比两三年前翻了一番,今年元旦以来便又接到30多部家谱印刷订单。

谈到当下修家谱的特点,魏怀习说,如今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让联络更为方便,所以家谱的支系比过去更多更庞大,家谱的印刷也更为精美,从双胶印刷发展到如今的线装宣纸印刷,编排印刷质量较好,保存时间更长久。他见过新修订的魏氏家谱有3000多页,分四册,从明朝洪武年间初年开始延续600多年,记录在册的就有两万多人。

“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在魏怀习看来,除了记载谱系传承,家谱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家风家训,这是家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家谱中的体现,具有教育后世子孙的作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还为民间修家谱提供了免费指导服务,出版了《家谱编修实用大全》,并开展优秀家谱评选活动,推动家谱文化的传播。

去年10月,位于郑州市丰产路与经七路交叉口信达大厦院内的中华家谱馆对外免费开放。魏怀习介绍,馆中收藏有涵盖全国各地500多个姓氏的一万多部家谱,开馆后平常每天有近百人参观。

省图书馆有奖征集家谱活动进行中

今年春节前,河南省图书馆的展览室里推出了“家谱有奖征集成果展”,展示了2017年从社会各界新征集来的200多套家谱。该展览将持续到2月底。

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闫宏伟告诉大河报记者,目前该馆收藏的家谱总数超过一千部,涉及约200个姓氏,自去年春节推出了“读家谱树家风”活动并征集家谱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今年将继续接受民间的家谱捐赠。

之所以推动家谱有奖征集活动,闫宏伟说,中国记载历史的文献有三大类,国史、方志和家谱,家谱也是记载历史的重要载体。家谱除了记录族人的血脉繁衍,也记录了本地村落的变迁,族人历史上的大事件,还留下了大量浸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但家谱产生于民间也保存于民间,并不对外发行。而图书馆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将家谱放到图书馆可以发挥公示功能,方便各界群众查阅,对家谱体例不清楚的可以查询学习,对同姓家谱缺失的通过查询还有可能联系上进行弥补,促进各地同姓的联谱、寻亲,也可保留民风民俗记载,为社会存史。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按人口排名前100大姓中78个源自河南,相对于这个数量,我们这里保存的家谱还是极少量,仍有很大空缺。”闫宏伟希望通过家谱的不断丰富,在未来能把省图书馆作为全省家谱的收藏和研究、公示的平台。据介绍,为鼓励民间人士捐赠家谱到省图书馆,捐赠后将获得收藏证书和一套编写家谱的工具书,有意者可以在工作日到省图书馆捐赠。

部分网友关于家谱的留言:

@买来的small号:我小学数学老师在我家谱上应该叫我姑姑……@我没在这儿:收到最新版的家谱,第一次知道家族的历史原来可以追溯到元朝。谢谢编写家谱的长辈。@鹅厂坊间八卦:居然有一本家谱,祖上还有宰相。@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去老家修家谱感觉好新奇!小说里天天看到,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竟然可以亲身经历,可以说是很开心了。@风沙皎洁:第一次看到家谱,十多厘米厚,比想象中的厚了点,有点兴奋。@远行去看山:看着家谱,听爷爷给我讲祖辈们的故事,颇有几分话当年的豪情。听爷爷一字一句,如数家珍,脑海里仿佛能看到他幼时,高祖父也是这样看着家谱一点一点告诉他曾经的雨雪岁月。仔细想想,真想悄悄告诉时光,请你回回头,不要走得太快了……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