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以笔为马,追光生活——访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邵丽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杨丽萍 文/图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3-09 11:29:46

春雨润如酥、贵如油,阳春三月的郑州,6日又飘洒起了丝丝小雨。空气中夹杂着泥土芬芳的乡土气息,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郑州当晚的一场乡土文学大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邵丽和著名作家、河北文坛“河北四侠”之一的张楚做客我市松社书店,围绕邵丽新书《挂职笔记》,展开了一场关于小说、关于写作的深入对话。活动开始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这场文学大餐的主角邵丽,本文将带你探秘“沉潜在中国县城第一线”的她,如何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体悟,书写着当代中国的生动和鲜活……

书写生活事

作为一部小说合集,邵丽新书《挂职笔记》收录了其2010—2017年期间创作的小说。在邵丽用作家身份穿针引线的妙用下,讲述了一个个生活在时代背景下的县城人物的生活故事。借助非虚构写作手法,邵丽以生动鲜活、凝练有趣的笔触书写了自己沉潜在中国县城第一线的所见、所思、所感,描绘出一幅幅贴近基层生活的人物百态图。

“我刚开始尝试创作这类小说时,其实面临着内心的巨大焦虑,就是我的写作要转型。”谈起挂职小说初体验,邵丽记忆犹新。“那时我的写作进入瓶颈期,我渴望能突破自己,在沉淀了四五年之后,我怀着困惑的心境,用非虚构的写作手法重新拾起挂职期间记录下的只言片语,创作了《村北的王庭柱》《老革命周春江》《刘万福案件》后,我完全不确定这种作品能不能被认可、不知道它的好与坏,意外的是这些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挂职笔记》中收录的小说《刘万福案件》当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和热议,也获得了很多奖项。邵丽以冷峻又饱含着难以克制的同情和疼惜的文笔,在这篇小说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又天然蕴含着悲剧性的故事。

“《刘万福案件》包括下面的《第四十圈》,都是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故事,我也都见过当事人或者他们的亲属,当时我听完这个故事后非常震撼。”邵丽认为,小说与生活素材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小说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内里,还是事物本身的逻辑和它的真实性。“其实我更主要的不是写故事,而是我们面对故事的困惑。在基层,尤其是乡村,刘万福这样的人物太多了,这也不是让我们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产生刘万福的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和人们麻木不仁的态度。”

文描众生相

虽然那段挂职经历已经时隔多年,但邵丽仍然认为正是这段扎根基层、深入人民的生活体验,奠定了她近年来文学创作的基石,得益于这份来源于生活一线的滋养,她更加了解文学的本质: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小说《第四十圈》中,邵丽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叙述了一宗凶杀案,但是案件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案件之外底层小人物的众生相。”去年年底荣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的作家张楚,是当晚活动的特约嘉宾,他这样评价邵丽的小说《第四十圈》:“每个人都在生活的‘炼狱’中苦苦追求着他们所理解的幸福,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故事。邵丽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力求公正的审视、公正的剖析,因而通篇弥漫着一种力求节制的悲悯情怀。”

对于邵丽而言,她更希望通过《第四十圈》这部作品,描摹出社会和每一个人物的复杂性。

“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裹挟进去的,可供自己选择的余地也并不是很大,大众看到的真实和真实的真实,其实也并不一定是一码事儿。”邵丽解释说,《第四十圈》故事的悲哀在于,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社会的是非标准太模糊了,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

除了《刘万福案件》《第四十圈》等一篇篇爆款小说,在新书《挂职笔记》中,还收录了邵丽《北区的河》《城外的小秋》等,这些小说对当代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裂隙以及故乡陷落做了真实描摹,极易引起拥有乡村记忆读者们的共鸣。


-->

春雨润如酥、贵如油,阳春三月的郑州,6日又飘洒起了丝丝小雨。空气中夹杂着泥土芬芳的乡土气息,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郑州当晚的一场乡土文学大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邵丽和著名作家、河北文坛“河北四侠”之一的张楚做客我市松社书店,围绕邵丽新书《挂职笔记》,展开了一场关于小说、关于写作的深入对话。活动开始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这场文学大餐的主角邵丽,本文将带你探秘“沉潜在中国县城第一线”的她,如何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体悟,书写着当代中国的生动和鲜活……

书写生活事

作为一部小说合集,邵丽新书《挂职笔记》收录了其2010—2017年期间创作的小说。在邵丽用作家身份穿针引线的妙用下,讲述了一个个生活在时代背景下的县城人物的生活故事。借助非虚构写作手法,邵丽以生动鲜活、凝练有趣的笔触书写了自己沉潜在中国县城第一线的所见、所思、所感,描绘出一幅幅贴近基层生活的人物百态图。

“我刚开始尝试创作这类小说时,其实面临着内心的巨大焦虑,就是我的写作要转型。”谈起挂职小说初体验,邵丽记忆犹新。“那时我的写作进入瓶颈期,我渴望能突破自己,在沉淀了四五年之后,我怀着困惑的心境,用非虚构的写作手法重新拾起挂职期间记录下的只言片语,创作了《村北的王庭柱》《老革命周春江》《刘万福案件》后,我完全不确定这种作品能不能被认可、不知道它的好与坏,意外的是这些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挂职笔记》中收录的小说《刘万福案件》当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和热议,也获得了很多奖项。邵丽以冷峻又饱含着难以克制的同情和疼惜的文笔,在这篇小说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又天然蕴含着悲剧性的故事。

“《刘万福案件》包括下面的《第四十圈》,都是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故事,我也都见过当事人或者他们的亲属,当时我听完这个故事后非常震撼。”邵丽认为,小说与生活素材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小说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内里,还是事物本身的逻辑和它的真实性。“其实我更主要的不是写故事,而是我们面对故事的困惑。在基层,尤其是乡村,刘万福这样的人物太多了,这也不是让我们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产生刘万福的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和人们麻木不仁的态度。”

文描众生相

虽然那段挂职经历已经时隔多年,但邵丽仍然认为正是这段扎根基层、深入人民的生活体验,奠定了她近年来文学创作的基石,得益于这份来源于生活一线的滋养,她更加了解文学的本质: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小说《第四十圈》中,邵丽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叙述了一宗凶杀案,但是案件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案件之外底层小人物的众生相。”去年年底荣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的作家张楚,是当晚活动的特约嘉宾,他这样评价邵丽的小说《第四十圈》:“每个人都在生活的‘炼狱’中苦苦追求着他们所理解的幸福,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故事。邵丽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力求公正的审视、公正的剖析,因而通篇弥漫着一种力求节制的悲悯情怀。”

对于邵丽而言,她更希望通过《第四十圈》这部作品,描摹出社会和每一个人物的复杂性。

“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裹挟进去的,可供自己选择的余地也并不是很大,大众看到的真实和真实的真实,其实也并不一定是一码事儿。”邵丽解释说,《第四十圈》故事的悲哀在于,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社会的是非标准太模糊了,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

除了《刘万福案件》《第四十圈》等一篇篇爆款小说,在新书《挂职笔记》中,还收录了邵丽《北区的河》《城外的小秋》等,这些小说对当代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裂隙以及故乡陷落做了真实描摹,极易引起拥有乡村记忆读者们的共鸣。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