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韩愈“道”与“路”之启示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邢军纪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3-13 09:43:45

先有道,才有路,文以载道才能获得更大的自信。心中装着湖山,真正关心国计民生,这就是了,文章自在湖山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作协邀请一些作家写古代文化名人,我选了韩愈。

写《韩愈传》之前,我与韩公的缘分有三次。2000年左右的时候,去潮汕地区釆写当地发生的一个公共事件,其间接待方专门安排我去了一趟潮州的韩公祠,以展示其传统文化之厚重。很显然,当地人是把韩愈引为他们的骄傲的。这样的安排,作为一个中原人,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意味。在此之前,我曾有两次去孟州参观韩园的经历,但都不是专程前往,从专注和重视程度上,少了尊重和恭敬。外乡人对韩愈的如此尊崇,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故对此次参观便特别上心。

记得韩公祠建在陡峭的山崖上,拾级而上,绿树夹涌,风景绝好。奋力登临,于气喘吁吁汗水涔涔时,韩老夫子的雕像就在上方亲切地显现了。韩愈是半身雕像。这是我第一次与先生零距离对视。与室内的泥塑像比,半身像英气而超迈;与前两次所见孟州韩园高大的韩愈像比,又显得亲切。我曾在有关史料上见过韩愈的画像,依稀记得他的模样:圆脸盘,淡淡眉,细长眼,高鼻阔嘴,稀疏长髯,骨骼魁伟,身体肥胖,典型的北方汉子形象。而眼前的韩公像,则明显有些美饰,诗意的成分居多。

但我却更乐意接受他。

雕像的背景如嵌在山石里,让人相信他是大山的一部分。曾几何时,当韩愈左迁潮州,他是准备好死在这里的。那时的他,虽胸中有道,路却苍茫。行前,他在诗中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中所谓的“瘴江”,而今就盘绕在韩公祠对面的山下。在湫水江口激流处,韩愈曾在这里驱赶鳄鱼,并写下千古奇文《祭鳄鱼文》,由于为民除害,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此江名曰“韩江”;山上,韩愈曾手植橡树,将原本温带的树种引入南粤,蔚然成林,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人称“韩木”,山称“韩山”。诗人杨万里赋诗以赞:“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韩愈罪贬潮州,在此地不到一年时间,却在潮州致力农桑,兴儒办学等方面做出了不朽功业,特别是在传播儒家文化和尊师重教读书学习方面,堪称开天辟地之人,至今潮汕地区仍只奉韩文公。由于韩公的作为在山水之间,故雕像作者在创作时便有了潮汕湖山滨海的暗示,他雕刻三维空间,也雕刻时光,更是把民族审美中最摄人心魂的部分——英雄崇拜的元素雕刻进塑像的面容上,因而才有笔者与其对视时捕捉到的独特感受。我凝视着韩愈的眼睛,雕像眼瞳的阴刻部分盛满深深的历史感和殷殷的期许。它会说话。它向我眨眼,用眼神与我交流,并能用浓重的中原古音对我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笔者或许在这一刻,就埋下了日后要写韩愈的念头。

写韩愈时,我也有雕刻家的感觉。韩愈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文章写得好。但韩愈却告诉我,对整体而言,为文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功夫在诗外,就如他在潮州的经历。先有道,才有路,文以载道才能获得更大的自信。心中装着湖山,真正关心国计民生,这就是了,文章自在湖山中。因为懂得和熟悉的缘故,我雕刻的韩公肖像,刻刀沿着他的额眼鼻颊唇,能触摸到他的唐朝,能精细地感受出属于他的那些山峦平野的肌理和纹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韩愈是一个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的人,他的诗文和情怀,他的“道”与“路”于我们的启示,至今仍能汇入一个伟大民族的追求与梦想,仍能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信,对作品精益求精孜孜以求!


-->

先有道,才有路,文以载道才能获得更大的自信。心中装着湖山,真正关心国计民生,这就是了,文章自在湖山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作协邀请一些作家写古代文化名人,我选了韩愈。

写《韩愈传》之前,我与韩公的缘分有三次。2000年左右的时候,去潮汕地区釆写当地发生的一个公共事件,其间接待方专门安排我去了一趟潮州的韩公祠,以展示其传统文化之厚重。很显然,当地人是把韩愈引为他们的骄傲的。这样的安排,作为一个中原人,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意味。在此之前,我曾有两次去孟州参观韩园的经历,但都不是专程前往,从专注和重视程度上,少了尊重和恭敬。外乡人对韩愈的如此尊崇,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故对此次参观便特别上心。

记得韩公祠建在陡峭的山崖上,拾级而上,绿树夹涌,风景绝好。奋力登临,于气喘吁吁汗水涔涔时,韩老夫子的雕像就在上方亲切地显现了。韩愈是半身雕像。这是我第一次与先生零距离对视。与室内的泥塑像比,半身像英气而超迈;与前两次所见孟州韩园高大的韩愈像比,又显得亲切。我曾在有关史料上见过韩愈的画像,依稀记得他的模样:圆脸盘,淡淡眉,细长眼,高鼻阔嘴,稀疏长髯,骨骼魁伟,身体肥胖,典型的北方汉子形象。而眼前的韩公像,则明显有些美饰,诗意的成分居多。

但我却更乐意接受他。

雕像的背景如嵌在山石里,让人相信他是大山的一部分。曾几何时,当韩愈左迁潮州,他是准备好死在这里的。那时的他,虽胸中有道,路却苍茫。行前,他在诗中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中所谓的“瘴江”,而今就盘绕在韩公祠对面的山下。在湫水江口激流处,韩愈曾在这里驱赶鳄鱼,并写下千古奇文《祭鳄鱼文》,由于为民除害,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此江名曰“韩江”;山上,韩愈曾手植橡树,将原本温带的树种引入南粤,蔚然成林,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人称“韩木”,山称“韩山”。诗人杨万里赋诗以赞:“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韩愈罪贬潮州,在此地不到一年时间,却在潮州致力农桑,兴儒办学等方面做出了不朽功业,特别是在传播儒家文化和尊师重教读书学习方面,堪称开天辟地之人,至今潮汕地区仍只奉韩文公。由于韩公的作为在山水之间,故雕像作者在创作时便有了潮汕湖山滨海的暗示,他雕刻三维空间,也雕刻时光,更是把民族审美中最摄人心魂的部分——英雄崇拜的元素雕刻进塑像的面容上,因而才有笔者与其对视时捕捉到的独特感受。我凝视着韩愈的眼睛,雕像眼瞳的阴刻部分盛满深深的历史感和殷殷的期许。它会说话。它向我眨眼,用眼神与我交流,并能用浓重的中原古音对我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笔者或许在这一刻,就埋下了日后要写韩愈的念头。

写韩愈时,我也有雕刻家的感觉。韩愈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文章写得好。但韩愈却告诉我,对整体而言,为文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功夫在诗外,就如他在潮州的经历。先有道,才有路,文以载道才能获得更大的自信。心中装着湖山,真正关心国计民生,这就是了,文章自在湖山中。因为懂得和熟悉的缘故,我雕刻的韩公肖像,刻刀沿着他的额眼鼻颊唇,能触摸到他的唐朝,能精细地感受出属于他的那些山峦平野的肌理和纹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韩愈是一个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的人,他的诗文和情怀,他的“道”与“路”于我们的启示,至今仍能汇入一个伟大民族的追求与梦想,仍能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信,对作品精益求精孜孜以求!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