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刘庆邦:接过母亲的灵魂

来源: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秦 华 文/图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4-08 16:52:43

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著名作家刘庆邦,3月31日下午来到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与绿城读者分享新作《我就是我母亲》的创作心得,并深情向故乡“表白”——“故乡是我的根,不管我走到哪里,我的根还留在故乡”。

母亲就是我的信仰

国内作家里,坚持写短篇小说的并不算多,因为费力、费心、对素材消耗大,却得不到相对应的利益。而刘庆邦已经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30多部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他以前的作品以两三千字的短篇小说为主,有人便将这部十万多字的《我就是我母亲》定位为刘庆邦首部非虚构长篇小说,而作家本人深为认同“非虚构”的说法,却更中意将它定位为“首部日记体长篇散文”。

《我就是我母亲》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写母亲患病住院治疗的日子,下部写母亲病重辞世的最后日子。“在母亲病重期间,我一直陪伴守护在母亲身边,一百多个日夜,点点滴滴的记录,写成了这本不同寻常的日记。”刘庆邦说,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是我给母亲立的一块心碑。”

谈到为什么要将书名定为《我就是我母亲》,刘庆邦说:“在母亲去世后,很多人都会说,‘看到你就像看到你妈妈一样’,正是这句话让我定下了书名。”他说:“母亲不仅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若有人问我信仰什么,我会说母亲就是我的信仰,她就是我的宗教,我不仅是她生命的延续,也接过了她的灵魂。”

故乡是我的根

刘庆邦是从河南煤矿走出来的著名作家,曾在新密的煤矿工作多年,虽然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河南,但家乡的记忆却是他的写作之源,“经历,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作家的写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现在还经常梦到小时候的场景,梦到家乡的亲人、家里的老房子,梦到我趴在房顶上去压被风吹起的飞草。我的根,就在豫东那块广阔的大地上,这里是我的‘创作基地’。”

“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才会有故乡。我是生于故乡,长于故乡,虽说19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但故乡的河流、田陌、春天的柳笛、秋天飘飞的芦花、冬季的大雪等,仍在我记忆的血管里流淌。故乡是我的根哪,不管我走到哪里,我的根还留在故乡,后来的枝枝丫丫都是从根部生发出来的。”刘庆邦深情地说。

煤矿和乡土,是刘庆邦的两个主要写作主题, 他坦言,自己是一个经验型的作家,不喜欢二手资料,“我经历过9年矿区生活,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大小矿区。我的两个写作主题,都取材于我最熟悉的生活,我认为只有‘把心扎下去’,用心去观察、体会、思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为民族保留记忆

刘庆邦著有《断层》《红煤》等多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根据他的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得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作家的首要责任就是为我们的民族保留记忆,要想为时代留下好作品,作家就要拥有较高的生命质量。”刘庆邦说,一个人的写作和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作品是一个作者的生命之歌、生命之舞、生命之诗,它是作家心灵的外化、精神的存在形式。有什么样生命的质量、力量、分量,他才能写出相应质量、力量、分量的作品。

在刘庆邦看来,一个作家要想拥有较高的生命质量,他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每个人的生命质量也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一些经历使这个人的生命逐渐变得丰满而有质量。比如莫言,他一生受过很多伤害,吃过许多苦,但这些都成为他生命的财富,增加了他生命的厚度,一个作家只有生命丰富了,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