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传统舞蹈未来往哪里去——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侧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张  婷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5-14 15:21:3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发展论坛现场,演员展示舞蹈动作。张 婷 摄

展演中,海阳大秧歌《我和爷爷踩高跷》精彩亮相。金 娟 摄

南丰跳傩、奉贤滚灯、土家族撒叶儿嗬、羌族羊皮鼓舞、朝鲜族农乐舞、白族仗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民族瑰宝·舞之传承”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5月5日晚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舞蹈节目精彩亮相。作为一次创新性的活动,非遗舞蹈展演不仅令观众大开眼界,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者、研究者、教育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集中展示非遗舞蹈保护成果

据原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介绍,自2005年开始至今,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共有113项。

此次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携手举办的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集中展示了我国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演出团队来自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艺院团和院校。展演分上下两场,上半场侧重传承,尽力呈现原汁原味的非遗传统舞蹈,下半场更多的是运用非遗传统舞蹈的元素进行创作,展现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带来的《跳魁星》广受好评。作品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剧中“魁星”的人物形象和傩舞的动作元素为创作素材,对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跳魁星进行传承、发展、创新,个性化的舞蹈动作,大红大绿的婺剧传统服饰,独树一帜,令全场惊艳。

湖北省巴东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演出的传统舞蹈《撒叶儿嗬》,情绪热烈,极具感染力,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独特的文化魅力。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南丰跳傩《开山》和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反排苗族木鼓舞《一抹红》也令观众印象深刻。

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表演的《我和爷爷踩高跷》则掀起展演的高潮。作品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海阳大秧歌的动作和踩高跷的舞蹈技艺融在幼儿舞蹈中。孩子们表演纯朴、技艺高超,让观众看到了传统舞蹈在下一代身上的良好传承,体现出编创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敢于担当的积极态度。

为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释放出引人注目的平台效应,非遗舞蹈学术交流平台成果斐然。展演结束次日,近30位国内专家学者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发展论坛上围绕“传承与发展”主题,探讨非遗舞蹈保护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为提升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舞蹈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为非遗舞蹈传承、发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对于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屈盛瑞提出几点建议:制订科学的保护计划;对传统舞蹈采取抢救性的记录,并建立档案;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学习传统舞蹈的历史文化;让传统舞蹈与社会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没有政府在中国非遗舞蹈保护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与推动,就不会有这场精彩的展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坦言,展演呈现了文艺院团与专业院校对传统舞蹈传承的努力探索。未来,希望能看到更多来自民间的农民舞蹈队伍参加展演。“当原生态舞蹈与创新性作品同台对话时,会给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更多启示。”冯双白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朴永光指出,传统舞蹈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协会副会长马成奎表示,传统舞蹈的发展要有度,要合情合理。

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不能脱离其产生、发展与生存的社会语境,成了与会者的共识。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真直言,专业的舞蹈创作者要谨慎创作,不能与原生态舞蹈本来的面貌相背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指出,充分保持和挖掘地域特色,是传统舞蹈发展的根本。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戴虎认为,提高文化安全意识,是传统舞蹈传承与发展中不能忽略的问题。

中国传统舞蹈传播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重视。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提到,非遗舞蹈在民间是没有明确的舞台概念的,因而要提高传统舞蹈的活态传承意识,扩大其影响力。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是多样的,乡野、城市、剧场、室外广场都是展示的场所。要让人们明白,这些古老的传统舞蹈从哪里来,未来往哪里去。

对于传统舞蹈,如何保护,如何用它为当今的舞蹈艺术服务?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建立非遗中心传统舞蹈研究室后一直思索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展演的初衷和意义。”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表示,“尤其从‘服务’这个角度来说,如何利用非遗传统舞蹈的资源,找到适合中国舞者的身体语言,提升并找准自己的民族文化定位,也是舞蹈研究所未来发力的主要方向。”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