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一场以“竹”为媒的乡村艺术实践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付远书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6-11 18:27:48

一场以“竹”为媒的乡村艺术实践

“竹里”中随处可见的竹编作品

尽管油菜花期已经结束,但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依旧人气不减。吸引游客来道明镇旅游的不只是油菜花,还有一个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新型村落——竹艺村。

据悉,竹艺村从去年9月开始打造,通过引入资源和新设计理念,使道明竹编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并成为成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之一。

诞生于诗中的“竹里”

道明镇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

这里的改变源自一座名为“竹里”的建筑的诞生。“竹里”一词源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词——《太平时》,词中描绘的曲径通幽的中国风景画意境,成为“竹里”设计师团队主创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的设计灵感,他希望传统竹编工艺能借此得到传承和复兴。

远远望去,“竹里”像一个被竹林包裹的“8”字,圆形小青瓦房与周围的竹林、树木,与远山、田野相得益彰。走进“竹里”,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烹水品茶,还能欣赏当地竹编匠人创造性的手工艺品。

“竹里”修建完成后,这个与天然竹木结合建造、融合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建筑成了道明镇的新景点,也凭借独特的设计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2017年9月,“竹里”受邀参加了北美建筑盛会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同年12月,“竹里”荣获艾特奖2017最佳文化空间设计奖。今年5月,“竹里”又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竹里”有些名气后,引来很多游客,但周边没有任何配套设施,这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不能让游客只来这一个地方吧,要把周边配套设施打造出来。”当地相关负责人说。道明镇便以“竹里”为核心,让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围绕竹编文化对竹艺村进行整体改造。

坚守着技艺与梦想的传承者

道明竹编,是竹艺村的优势和魅力所在。除了竹编博物馆,各项以竹编为核心的项目也正在竹艺村不断推进。4月27日,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崇州落户,这是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设立的第1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也是在四川设立的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据悉,工作站的重点项目就是推动发展道明竹编。

在竹艺村,长期以来靠编竹筐、花篮等低附加值产品而生存的工匠们不仅收入低微,也令这门手工艺的传承面临困境。为此,崇州市于2012年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创建“学院+农户+基地”的产业运作模式,为推动传统产业走进现代生活做出积极探索。此次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崇州的设立,将充分发挥中央美院在艺术、设计、创新、学术以及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为传统工艺产品适应现代生活提供坚实基础,有效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种类。

工作站的设立,也让工匠们看到了希望。道明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春梅就曾多次赴高校进修,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近年来,她的“丁知竹”品牌设计系列产品已经被不少高档酒店、商场相中并订购。“道明竹编不缺手艺人,缺的是给予手艺人学习、提升的机会。工作站的成立,让我们不出门就能在传统技艺中植入更现代的设计,未来的产品也更有希望被更多人接受。”丁春梅表示,当竹编的附加值得以提升,市场得以扩大,工匠的收入也将水涨船高。

“新村民”带来的产业新生机

2018年春节前,竹艺村举行了一场“开村”仪式。遵生小院、三径书院、闲来酒馆正式亮相。“这些清新雅致的场所,都是我们在老房子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主要由入住竹艺村的‘新村民’经营。”竹艺村名誉村长张永超说。

张永超就职于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她自今年初被任命为竹艺村名誉村长以来便忙得不亦乐乎。据她介绍,在竹艺村打造过程中,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或出租的方式参与其中。截至目前,竹艺村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打造了青年旅舍等,并招募了一批拥有“艺术家的眼睛和经营者的头脑”的“新村民”。

三径书院运营人马嘶是竹艺村“新村民”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位青年诗人,他想做一家以弘扬“耕读传家”为理念的现代乡村公益书院。“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我亲自买回来的。”马嘶说,下一步还会引进一些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同时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红利,与原住居民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新老邻里和睦互助,让乡风文明的竹艺村平添了更多的闲适与安逸。

除了环境的改善,竹艺村的打造还让当地村民实现增收。据悉,现在的竹艺村刚完成了第一期的打造,未来还将加入民宿经营等,给当地乡村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