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拓印古代石雕 传承石窟艺术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温小娟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6-12 15:15:50

编者按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发展,老物件、老传统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甚至面临消亡危险。为此,我省在复活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人、培育青年传承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本报记者走近非遗传承人,聆听他们守护文化根脉的感人故事,唤起大家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我现在最大心愿是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进来,将我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

——李仁清 我省省级非遗(传拓技艺)传承人

碑刻传拓技艺,是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创造的文献复制技术,已传承千年之久。但这一技艺一直停留在传拓作品都是平面的碑文和墓志上,面对高大的陵墓石刻或石窟中的高浮雕造像和立体圆雕时,则一直无能为力。我省省级非遗(传拓技艺)传承人李仁清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出高浮雕拓印技艺,填补了这一空白。

李仁清来自信阳,从20岁干上拓工这一行开始,他将最美好的年华挥洒在荒山野岭中,弓背曲身穿行在残垣断壁的石窟之间,终于实现了拓印高浮雕的梦想。“我现在最大心愿是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进来,将我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他说。

6月8日至9日,随着郑州市金水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李仁清高浮雕拓印作品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亮相,一幅幅乌金蝉翼、古朴精美的高浮雕拓片惊艳了象牙塔里的学子们,他们惊叹:“在一片浓淡相间墨色里,北魏石窟寺佛像的衣褶,仿佛随风飘动;威风凛凛的宋陵前守陵大将军似从石像里正步走来……”

活动现场,李仁清一手拿棕刷,一手拿扑子,向学生们展示平面碑拓流程。在他看来,高浮雕拓印既是小众的,又是高深的,涉及考古测绘、绘画、雕塑等多门学科知识,应该让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了解它并传承下去。

在李仁清眼里,古人留下的图文并茂的造像碑和高浮雕造像等,都是有“生命”的石头。而与这些石头结缘,竟是迫于生计。1982年,为了养家糊口,李仁清告别家人来到郑州,跟随文物专家们进行田野调查。他时常为高浮雕和圆雕无法拓印下来而苦恼。“这些精湛的石刻艺术太迷人了,经年累月风雨侵蚀,他们的容貌会‘湮灭’的。”他暗下决心:哪怕耗费一生也要把高浮雕传拓技术攻克。

自此,李仁清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艰难探索。金石碑刻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那时交通大多不便,饥一顿饱一顿更是生活常态,李仁清经常带着一把手电筒和一袋干粮,独行侠似的奔波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因为对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执着的信念,让李仁清坚持走下去,觅得历史性的突破。

2012年,他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拓制高浮雕技法,在二维平面上重现三维艺术,将不可移动文物按1∶1比例转化为可移动文物。前无古人的高浮雕拓片一面世,专家们十分震撼。北大图书馆金石组组长胡海帆评价:“李仁清的拓技之妙让人赞叹,拓片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仅注重资料的完整性,更是一种艺术创作。”2014年,李仁清成立了郑州仁清传拓艺术博物馆,目前馆藏有1000多幅作品。

谈及未来,李仁清信心满满:“我认为以前的雕像不仅是千姿百态,还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彩拓’,拓出石刻原本的颜色。”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