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孔雀女王”杨丽萍:用现代舞蹈语言讲述中国古老故事

来源: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杨丽萍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7-18 09:28:43

由“孔雀女王”杨丽萍编导的舞蹈剧场《十面埋伏》近日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连演两场,以中国舞蹈为主基调,融京剧、武术、民族古乐和行为艺术于一体的“舞蹈剧场”,让绿城的观众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孔雀女王”。

传统京剧“嫁接”现代舞

一曲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帷幕,刚猛的项羽、腹黑的刘邦、纠结的韩信、娇柔的虞姬相继从历史中走出,“螳螂捕蝉”“粉墨登场”“十面埋伏”“草没荒冢”四幕演出再现了两千年前那段雄浑激壮的历史,震撼之外又让人多了几分对当下的思考。

“《十面埋伏》这个故事太经典了,特别适合用舞蹈、用现代舞台艺术呈现。我们再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比如京剧、武术、剪纸等元素,希望能让这个故事的舞台呈现更加具有中国范儿。”谈及创作《十面埋伏》的初衷,杨丽萍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特别喜欢京剧,也一直想用京剧的元素创作一部舞蹈作品,于是在融合与创新的同时,将传统舞与现代舞相结合,实验创作了这部《十面埋伏》,探索的是人性的善恶。

正因如此,《十面埋伏》并没有被称为“舞剧”“歌舞集”或“舞蹈作品”,而被称作“舞蹈剧场”,代表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探索。据杨丽萍透露,虽然是实验性的,但这部剧汇集了很多人的智慧,他们希望用真正的思考、现代的舞台艺术去还原一个古老战争的场面,引起观众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和对当下的观照。

借古论今观照当下

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舞台左前方一直坐着一位 “剪纸姑娘”,随着剧目情节的推进,她不断挥舞着一把大剪刀剪出帮助观众理解场中人物的“将”“相”“搏”“斗”“姬”等字眼,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剧情的推进。同时这把剪刀也与悬在整个舞台上明晃晃的两万多把剪刀相呼应,让整个演出现场沉浸在如同乌云压城般的压抑氛围中。

据了解,这个舞台装置是杨丽萍从云南一位画家的美术展中看到“剪刀”这个意象受到启发后,与旅美华裔艺术家刘北立合作设计而成。杨丽萍说:“剪刀本来就是我们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东西,代表一种恐惧、潜在的危险,我希望用这些古老的元素投射出古往今来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这些剪刀悬置于舞台之上,悬挂在观众心头,如同一把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沉浸在危机四伏的恐惧中,必须时刻保持警醒,特别契合《十面埋伏》的主题。”

“现在很多人忘却了我们文化的底蕴,转而喜欢很娱乐性的东西,《十面埋伏》的故事虽然很古老,但其实很贴合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找到现代版项羽、刘邦式的人物,并且世界还有战争,仍有人活在对战争的恐惧中。”杨丽萍说。

“孔雀女王”华丽转身

相较于观众所熟知的《孔雀公主》《雀之灵》《雀之恋》等作品,《十面埋伏》的整体风格非常特别,呈现的是杨丽萍充满先锋和实验性的舞蹈探索:如何用现代舞蹈语言讲述中国古老故事。与此前作品相比,“孔雀女王”杨丽萍从大自然中走出,告别舞者身份,从过去自编自演转型为纯粹担任总编导,并且大胆地跳出了观众眼中她所擅长、专注的舞蹈表现形式,借由一个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人类命运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爱与怕的深层思考。

如此华丽的转身,与杨丽萍现阶段的创作状态密不可分。

“《十面埋伏》这样的题材确实非常适合男性来编导,但我觉得我骨子里还是特别有力量的,而且我觉得我的创作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以前大家都觉得我贴近自然,是唯美的,提起我总会想起孔雀、月亮、风花雪月等字眼,那时我赞美的是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现在我关注和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生命本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据她透露,在《十面埋伏》之后,表达她实验性探索的另一部舞蹈剧场《春之祭》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之中。

“今年年底我还会带着《孔雀之冬》来到郑州,我现在可以说已然入冬,这部剧是我走到人生这个节点后的生命感悟,我希望带领年轻舞者体会生命尽头以及重生这样的感觉,让更多的人体味到生命的美丽与壮观。”杨丽萍说。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