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走进“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李雪 薛帅/文   卢旭/图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11-27 16:32:14

参观者纷纷在国家博物馆西门广场拍照留念。

天安门之南,人民大会堂以东,如今,这里聚拢了首都最旺的人气。只见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大门前,“伟大的变革”巨 大的黄色字样在鲜红色的背板上熠熠夺目,如五星红旗般耀眼而炽烈。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往来的行人纷纷徘徊于此,有的上 前合影留念,有的举目凝望这史诗级的壮丽篇章。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唤醒曾经的辉煌记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 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自11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团体或个人前来观展。据统计,截至 11月25日,展览累计参观人数48.6331万人次,累计讲解3877批次。展览对公众开放以来,日均参观人数4.5万余人次。

展览分“伟大的变革”“壮美篇章”“关键抉择——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 未来”六大展区,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超 智慧和卓越能力,展现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步入展厅,穿梭于时光长廊,纵览中国改革开放全 局,畅想未来生活的缤纷色彩,很多参观者都满怀豪情地感慨道: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第 四展区“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单元,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不同时代美术作品的呈现、文创产品的展示, 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新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推动地域经济 转型、脱贫攻坚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老照片里追踪时光的脚步

步入第四展区,一时间仿佛穿越了时光,一幅幅黑白照片浓缩着“大人”的青春岁月,藏着小孩子无法想象的旧时光。

1980年,山西省左云县上张家坟村,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照片上,全村男女老幼或坐或立,全围着那台小黑白电视, 无比专注。“当时电视频道屈指可数,一到晚上10点就停播,结束曲也成为一家人上床睡觉的标志。”人们回忆着。时代发展 ,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呈爆发式增长。1987年,中国电视机产量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电视机生产国。截至2016年底,我国家 庭电视用户4.23 亿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 98.9%。如今,人们享受文化的形式愈发多样。公园里、广场上,广场舞在 中老年中风靡;专业舒适的剧场里,芭蕾、音乐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沁人心脾。

1983年,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今山南市乃东区)宣传队在农村表演歌舞。只见照片上,12名藏族演员身着民族服 饰在一块平地上载歌载舞,四周围满了乡亲。时代发展,边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齐头并进。仅“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 每年安排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近1亿元,每年开展“五下乡”等基层文化活动9万余场次。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每年组织文 化志愿者赴边疆送演出、送培训,边疆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1980年,东方宾馆办起广州改革开放后第一家音乐茶座。茶座主要对外宾开放,却勾起了大众的好奇心。这一新生事物很 快便流行起来,1984年,泉城音乐茶座已有70多家,总收入达2000万元。时代发展,如今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监管体系加 快构建,文化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不断出现,行业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这40年,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几幅照片,几个瞬间,便可管窥。40年来,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领域各项事业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不断得到更好满足,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

文艺精品记录时代变迁

你是否还记得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身着红衣、头披纱巾的新娘低垂眼睑,流露出新婚的羞涩和喜悦;你是否还记得 罗中立的《父亲》,老人头裹白布、手端旧碗,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写满沧桑……

在第四展区第三单元,四面不断变幻的高清画屏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屏上展示的是中国美术馆自改革开放以来收藏的精品 佳作,小岗村土地大包干、中国股市诞生、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上海世博会……一个个时代关键词浓缩成一幅幅美术作品 连缀起40年的时光,是画家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观察中国后的激情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复合多元的文化生态为文化领域各门类的创作营造了宽松的氛围,艺术家们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古今中外各 种艺术资源,不断在艺术领域开疆拓土。文化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 创作扶持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艺术工程项目,设立国家艺术基金,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主题创作 和文艺活动,举办中国艺术节等各类展演展示活动,艺术表演团体数量从2007年的4512个增加到2017年的15742个。文华奖自 1991年设立以来,先后有近700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奖励。2015年至2017年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4499部。

展览中,一张彩色全家福引人注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茶馆》今年6月迎来第700场演出,60年来,一代代人 艺演员接棒传承,造就了“永不打烊”的《茶馆》。在“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看来,院团要靠剧目去传承经典,而经典剧 目则要靠观众的口碑去检验。40年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 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谱写新时代文化协奏曲

“截至2018年,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项目达39项,位居世界第一。”在一幅图表前 ,几位参观者细看着这些数据,不时表露着心中的喜悦和赞叹:“又一个第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我们积累了经验,为世界作出了贡献。”……多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完善制度,巩固成果, 提高水平:认定了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实 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不断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队伍,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博物馆带来了更多新鲜玩法,馆藏品IP开发如火如荼。此次大展,便展现了故宫博物院、国 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让人感受到了文博单位贴近时代、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国博西大 厅二层平台,《清明上河图3.0》穹幕影院最受青睐,繁忙的汴河漕运、喧闹的街市,近千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的人物 与今人时隔近千年,但此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安居乐业的祈愿却是相通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交往在“一带一路”不断迸射出耀眼的火花。展览中,中国连续20 年援助柬埔寨,其中对周萨神庙、茶胶寺开展修复的照片打动了不少观众,让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义有了更加直 观的认识。

同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旅游演艺产品竞相推出。红色旅游成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1993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64亿元,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 50.0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700亿元……”展览中的数据让观众认识到:旅游业成为助推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的重要产业。

40年来,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文化改革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的过程,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繁荣、在繁荣发展中改革创新的过程……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