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德国雷根斯堡文化印象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未酉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12-19 13:24:09

雷根斯堡大石桥(摄于雷根斯堡)    

德国雷根斯堡是巴伐利亚州的直辖市,位于慕尼黑以北140公里处,地处多瑙河和雷根河的交界处,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13万多。雷根斯堡老城于200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雷根斯堡作为美丽古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是军事重镇。公元79年,古罗马人就在此建立城堡,用作观察哨。因为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在多瑙河,雷根斯堡在多瑙河边,于是,罗马帝国在此建设了一个城堡,用于观察河对岸的日耳曼人动向。这座城堡可以容纳500个骑兵或者1000个步兵。公元166年至180年,在多瑙河中游地区爆发日耳曼人和萨尔马提亚人对抗罗马帝国的马可曼尼人战争,这座城堡被毁。公元170年,罗马帝国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下令在此建一座兵营,取名为“雷根斯堡”,意为“雷根河畔的兵营”,于179年建成。当时,作为军事重镇的雷根斯堡规模有36个足球场大,驻扎着意大利第三军团的约6000名士兵,是罗马帝国雷蒂安行省最主要的军事基地。现在,在中世纪建的古城墙中,有一段是古罗马时期的城墙。这段城墙被嵌在中世纪建造的城墙里,得以保存到现在。这段古罗马城墙,有完整的城门、城墙、塔楼等。如今,塔楼改作了小旅馆,而且是专门给新婚的新郎、新娘住。当时,城堡周围是居民区,现也发掘出古罗马时期的酿酒厂。

二是宗教中心。雷根斯堡是德国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区之一,从739年起隶属于罗马主教,即使在1542年作为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城市而信仰新教后,雷根斯堡依旧保持天主教主教驻地的身份,直到今天。由于雷根斯堡一直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之一,所以,不大的城市却建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教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雷根斯堡圣彼得大教堂。该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为双塔建筑,始建于1220年,因两次大火被毁,于1273年重建,建了200多年,于1520年完工,但没有塔顶。又过了300年,在19世纪时,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资助,用了十多年时间,将尖塔顶装上。该教堂高105米,是德国第二高度的教堂。第一高度的教堂是科隆大教堂,为157.3米。雷根斯堡圣彼得大教堂有个男童合唱团,称“圣堂之雀”,是世界最古老的教堂合唱团,成立于97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过去,教堂中不允许女性在唱诗班演唱,而未变声的男童声音接近女声且更润泽饱满,所以,多声部合唱的高音一律使用男童声,女声部分用男童代替,从而在唱诗班中无女性歌手。这个惯例一直沿用至今。2003年德国100欧分的邮票以该男童合唱团为图案,由此可见该合唱团受德国人喜爱的程度。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弟弟曾担任该合唱团的指挥多年。

在圣彼得大教堂旁边的院子里,是主教酒店。在中世纪时,雷根斯堡是欧洲主教会议的举行场所,除了欧洲主教经常在此开会,也时常有来自梵蒂冈和各地的主教到此活动。为接待参加主教会议和到此从事宗教活动的主教们,在雷根斯堡专门建了一个主教酒店。这个酒店至今仍对外营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然,不只是宗教方面的客人。当时,为了接待主教们,提供的主要饮料是啤酒。为保证啤酒的品质,主教酒店开始自己经营酒庄,而且确定了啤酒的标准,即只准有4种原料:水、粮食、啤酒花、酵母。这个标准从此成为德国啤酒的标准。

三是政治要地。124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赋予雷根斯堡自由城市的地位。中世纪的所谓自由城市,一是与周边封建领主的统治不同,实行的是城市相对自治,城市管理者由选举产生,而不是封建的世袭制。二是在城市里,市场经济已初步发展起来,手工匠人、商贾富翁云集城市,形成区域性的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三是自由城市没有农奴制,城市居民身份是自由的,初步形成市民阶层。所以,当时农村封建庄园的农奴,纷纷逃向自由城市。

雷根斯堡成为自由城市后,为了城市管理的需要,13世纪修建了市政厅,作为城市议会会议场所和城市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同时也是审判犯人之地。在古老的市政厅里,既有会议场所,也有保持原貌的中世纪刑讯室,在老市政厅的门口处,有嵌在墙里的粗铁链,是中世纪用来拴犯人的。当时,该市经常举办神圣罗马帝国议会会议,各地的选帝侯、公爵、城市管理者来到雷根斯堡,讨论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事项,议会会议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主持。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议会会议是在选帝侯王国、自由城市间轮流举办。后来,维也纳选帝侯岁数较大、威望较高,难以到较远地方参加帝国议会,而雷根斯堡距维也纳只有300公里,又是一个较为中立的自由城市。为了照顾维也纳选帝侯,166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宣布雷根斯堡是神圣罗马帝国议会会议的永久举办地。从1663年起,每届神圣罗马帝国议会都在雷根斯堡举行,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终结,可以说这里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心脏”。1806年,也是在雷根斯堡这个老市政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宣布了这个帝国的终结。现在,帝国议会会议室还保持着原样,其中有两样东西最为抢眼,一是长长的凳子,一是铺着绿布的会议桌。这两样东西也创造了至今仍在德语中流传非常广泛的两个成语:一个是“往长凳上一推”(意为搁置不决、无果而终),一个是“绿桌决议”(意为官僚主义、不切实际)。这两个成语的形成,也说明当时帝国议会效率低下、议而不决的状况。老市政厅当时的建筑至今依然作为雷根斯堡市长的办公场所,并将第一层用作该市的游客服务中心。

雷根斯堡还是第二次、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47年至1149年。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成功占领耶路撒冷后,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又逼近耶路撒冷王国。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在罗马教廷的号召下,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康拉德三世发起,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从雷根斯堡出发,但这次东征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89年至1192年。为了收复被伊斯兰教的萨拉丁占领的耶路撒冷,由英格兰、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组成联军,其中,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皇帝腓特烈一世率领下从雷根斯堡出发,沿多瑙河前往小亚细亚,但在那里,腓特烈一世坠水而死,神圣罗马帝国军队随即撤退。英法联军经海路到达耶路撒冷附近海面,因无法进行有效攻击而决定撤退,但与萨拉丁达成协议,准许非武装的基督徒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四是贸易中心。雷根斯堡地理位置优越,多瑙河、雷根河、伊萨尔河都经过此地。中世纪时期,以河流运输货物为主,自然在这里形成了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主要的方式,是与巴黎、威尼斯和基辅进行远程贸易,从上述城市等来的货物,包括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俄罗斯的酒等在这里集散,输送到德意志及更远的地方。同时,来自德意志等各地的货物,也通过雷根斯堡运往各国。靠着这种转口贸易,雷根斯堡成为当时德意志生活水平最高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1517年,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称雷根斯堡是“很久以前德国所有富裕知名城市当中最繁荣的一座”。

迅速发展的贸易对交通提出需求,在多瑙河水上运输不断扩大的同时,对打通陆上交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从1135年到1146年,在雷根斯堡的多瑙河段,修建了一座大石桥。这座石桥长336米,宽8米,平均高度15米,共有16个桥洞,桥洞宽10.15米至16.60米不等。这座石桥,是截至当时最长的桥梁,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这座石桥,是多瑙河上的第一座大石桥,也成为欧洲其他国家修建石桥的范例。比如捷克首都布拉格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大石桥就是仿此而建,还有德国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英国的泰晤士河、法国阿维尼翁的罗讷河等河上的石桥,均以此为范例建造。当然,我国隋朝修建的赵州桥,要比雷根斯堡大石桥早500多年。赵州桥长50多米,跨径37米多,是世界上最早、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

在雷根斯堡大石桥旁有一个低矮、狭小的房子,很简陋、很不起眼、很拥挤、光线很暗,却是存在了近900年的著名餐馆。这座餐馆建成于1135年,当时是一个工棚。大桥修好了,在这里给建设圣彼得大教堂的工人做饭,给往来船只的船员们做饭,给码头工人做饭。慢慢地,这里做出了整个雷根斯堡市味道最好的煎香肠“手指香肠”。现在,当地人、外地游客每天排着长队买香肠。当地人说,如果你没进过这家香肠老店、吃一顿煎香肠,就等于没来过雷根斯堡。

五是名人荟萃。雷根斯堡这座古城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存有许多历史名人的遗产。比如,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当时大多数科学家不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时,就坚定地支持和论证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最后病故于雷根斯堡。比如,莫扎特1790年9月途经雷根斯堡,他在给女友的信中写道:“在雷根斯堡我们吃着美味佳肴,听着优美的宫廷宴会音乐,接受着英格兰式的热情招待,喝着摩泽尔美妙的葡萄酒。”比如,在拿破仑时期,反法同盟的奥地利军队于1809年占领了雷根斯堡,拿破仑率领军队在巴伐利亚军队的支持下,3天后炮轰并攻占了雷根斯堡。在此役中,拿破仑遭遇了他唯一一次战伤,并在雷根斯堡住了几天。至今,雷根斯堡仍保留着拿破仑住过的房子。也正是在拿破仑的压力下,雷根斯堡大主教被迫放弃自治地位,并入巴伐利亚王国。比如,拯救犹太人的著名的“辛德勒名单”里的辛德勒,他的故居就在雷根斯堡。比如,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曾自1969年起在雷根斯堡大学任教,教授信理神学和信理历史,并出任该大学副校长。本笃十六世于2006年9月访问了雷根斯堡大教堂。

总之,雷根斯堡古色古香、风情独特、古风浓郁、文脉渊远、富有传奇、富有魅力。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