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遗影像展播之沈少三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06-19 14:58:50

编者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于5月29日至6月12日陆续推出,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记录工程中精选3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向公众呈现我省丰厚的非遗资源和优秀的匠人风采,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

撂石锁

撂石锁是流行于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武术功力项目,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流布于河南郑州、洛阳,陕西西安和江苏徐州等地。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北宋时期作为都城的开封,习武之人以抓石锁增加武术功力。元代,开封回族具有尚武健身的优良传统,石锁成为回族同胞最喜爱的技艺之一。明朝时期,开封回族人数增多,所建清真寺内都设有武术馆。
撂石锁使用传统的石制石锁器材,常用的小石锁重7公斤左右,大石锁重20公斤左右,顶举石锁在30公斤左右,抓举石锁在50公斤左右。花样有翻花、接花、组合套花等数十种方式。翻花花样有手花、打头花、托地花、云花等。接花花样即用肢体不同部位接锁,如拳头接、三指接、掌接、盘肘接等。组合套花是在各种花样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技巧更为复杂巧妙,配合不同的接法,变化无穷。石锁可一人单练,也可双人对练、多人组合。撂石锁技法讲究“轻、巧”,动作要求“高、飘、稳、活、巧”,做到舒缓急促得当,富于变化。
撂石锁是一种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体现雄壮武功的民间绝技。通过习练石锁,可增强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的力量,锻炼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增长体能和胆识。因其具有一定的休闲性、娱乐性和大小石材的适宜性,成为老少皆宜的健身强体的运动方式之一。
2011年,撂石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沈少三,男,回族,1929年4月出生,北京市人。2012年,被原文化部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36年,沈少三跟其祖父沈芳、父亲沈友三学习撂石锁;1947年在开封拜周凯元、马永庆为师继续学习。沈少三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而且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上创编了成套的连贯动作。其技艺特点为:轻(即将24斤重的石锁上下翻飞,使人看了仿佛轻如木质)、飘(即根据动作之不同,掌握翻转度数、高度、抛物线,借助石锁翻转惯性,使其在空中翻转犹如飘动)、巧(即将石锁不同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使之身前、身后、裆下、腿下、绕身翻转,同时加入拳、肘、三指接的动作)、稳(即随着动作的变换、步伐的配合,石锁翻转连贯准确、轻飘准稳)。
为使撂石锁更好地传承下去,沈少三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传授,授徒达数百人,为撂石锁的传承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