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遗影像展播之马骐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06-19 16:54:17

编者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于5月29日至6月12日陆续推出,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记录工程中精选3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向公众呈现我省丰厚的非遗资源和优秀的匠人风采,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

曲剧

俗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统称为“曲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

曲剧的唱腔音乐是曲牌联缀体,调门可分为四类:(1)正统曲牌。如[潼关][边关][石榴花]等。此类曲牌格律严谨,联缀规范,是纯正的“大调曲子”(鼓子曲),但使用概率低。(2)俗曲小令。如[银扭丝][剪靛花][打枣杆]等。此类小牌介于正统曲牌和民族小调之间,曲体较为规范,易学唱,因此使用概率占一定比例。(3)民歌小调。如[阳调][风阳歌][卫调]等。此类小曲没有任何“联缀”约束,大多能广为传唱,任意填词,使用频率也较高。特别是[阳调](凤阳歌),由于其叙事性能较强,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开始向“板腔化”过渡。当今它和(早已板腔化了的)[诗篇][上流]一起成为舞台演出中的三大主体唱调。(4)纯粹板腔。如[阴阳句][紧接连][一串铃]等。此类唱调大多是曲子登台以后从兄弟剧种中吸收过来的“一个上下句可无限反复”的板腔体唱法。

曲剧既有傩戏演出的影子(俗称“腊花戏”),也有歌舞、社火的明显特征(即“踩唱”)和坐堂曲艺的某种模式(即“哼小曲”),这样的成型过程在我国剧种中颇为罕见;它的调性阴柔,调式既复杂又华丽,“转调”异常频繁。

曲剧音乐中保存有唐宋大曲、金元北曲,而尤为丰富的是明清俗曲小令、民歌小调等,其文献价值具有较大的挖掘整理空间。

2006年,曲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曲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骐

马骐,男,汉族,1923年2月出生,河南省封丘县人。2008年,被原文化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河南曲剧洛阳小调流派中,马骐的老生唱腔独树一帜。他演唱以本嗓为主,中音结实洪亮,低音浑厚有力,高音轻轻掠过,表现出一种风趣诙谐的情调;表演方面,他的帽翅功、髯口功、靴子功是其“三绝”,尤其是他在《寇准背靴》一剧中创造的“踢靴”表演,堪称戏曲界的一绝。他的代表剧目有:《寇准背靴》《跑汴京》《九龄救主》《四进士》等。

1956年,马骐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82年,马骐进京演出《寇准背靴》,誉满京都,被誉为“活寇准”,该剧也被河南电影制品厂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2006年5月,他在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上被原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曲剧艺术家终身荣誉奖”。从艺几十载,其为河南曲剧的发展做出巨大了贡献。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