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燃烧的一腔赤诚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杨志学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09-21 15:45:16

我不是工人

未能在建设工地迎接黎明我不是农民

未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汗躬耕我也不是士兵

未能持枪守卫祖国疆域的神圣然而,你会看到

我在自己岗位上忙碌的身影因为在我心里啊,同样

燃烧着对伟大祖国的一腔赤诚

以上以诗歌形式排列的几句,是我的即兴表达——不仅表达我自己的感情,而且也希望借此说出更多人的心声。是啊,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在想着要为伟大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也不例外,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和专业志趣,选择了这样一件事情:为新中国编诗。

2019年春暖花开之际,我接到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杰女士的来电。她希望我以新的思路编选一部新的主题诗集,献给新中国七十华诞。她还提了两点具体建议:一是所选作品要贯穿七十年全程;二是在致敬经典的同时适当选一些当下涌现的新作,以折射出当前中国的发展态势和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于是有了这部《朗诵中国》的问世。

新中国主题诗歌,是与新中国的孕育、诞生、发展相联系的,它们之间有一种同步关系。新中国主题诗歌,可以说是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记录和见证。在七十年的时间长河里,歌唱新中国的诗歌可谓汗牛充栋,难以数计。那么,以什么样的思路来统摄这部诗集呢?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来呈现才能更见匠心和创意呢?这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编者接受出版社邀请之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边查资料边构思这部诗选的体例,最终确定了该选本的框架结构。

这部诗选采取了六部曲的结构。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诞生”,用了毛泽东诗词里的句子“一唱雄鸡天下白”来做小辑名称,主要选取新中国诞生时的欢呼之作,读者从中可领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国欢腾的热烈场面;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成长”,用毛泽东诗句“天堑变通途”来做小辑名称,选取的作品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所焕发出来的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和冲天干劲,展现新中国一日千里的雄姿;第五部分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用了毛泽东诗词里的句子“旧貌变新颜”来做小辑名称,侧重选取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优秀诗歌作品;第六部分的主题是“近期中国的面貌和新时代中国人奋进的姿态”,用毛泽东诗词里的句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做小辑名称,侧重选取改革开放近期至当下的优秀诗作。这四个部分,串连起了新中国从诞生到今天的历程,而在第一、第二部分和第五、第六部分之间,编者又特意穿插和设置了第三、第四两个部分。第三部分“江山如此多娇”的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侧重抒发诗人主体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四部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主题是“缅怀”,意在表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励后来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显然,编者是从毛泽东诗词那里得到灵感,构思了这部诗集的结构——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作为每辑标题,提炼和概括各部分的主题。以毛泽东诗句来构思、贯穿全书,既成为这部主题诗集的一个特点,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新中国缔造者的无限景仰和深切缅怀。

下面,编者还想就此书编选中所遵循的原则,向读者略作交代。

首先,遵循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不仅不同时段的作品构成了七十年历程的壮丽画卷,而且诗的作者有不少已成为历史性人物。以七十年时间积淀而来的一束束诗歌之花,编织成继往开来的敬献的花环,便具有审视历史、致敬经典的味道,也是献给新中国七十华诞的有分量的礼物。但回望历史,必须落脚到现实。历史的声音要能依然穿透岁月的长空,历史的光芒要能依然照耀现实的大地。今人的行为,是向前辈诗人表示敬意;而同时,作为历史遗产,前辈诗人的作品也是对今人的激励和抚慰。谁敢说肖华的《长征组歌》、李瑛的《天安门上的红灯》、贺敬之的《回延安》、薛柱国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作品只具有历史意义呢?这些作品中所洋溢出来的纯真的激情、天真的浪漫和崇高的理想是永远不过时的,其艺术表达也是永远可以带给人特殊美感享受的。

其次,遵循了文献与文本兼顾的原则。面对图书馆里几十年前一摞摞泛黄的报刊,一部部落满了灰尘的诗集,一方面,我们对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仰望和足够的敬意;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行使裁决的权利。我们要求文献价值与文本价值尽可能的统一。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名人名篇,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冯至的《韩波砍柴》、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张永枚的《骑马挂枪走天下》、邵燕祥的《到远方去》、雁翼的《在云彩上面》、乔羽的《祖国颂》、杜运燮的《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罗德里格斯的《中国人民的手》等,因其文本的超越价值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它们的入选自然在情理之中,也为读者所期待;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诗人的诗作虽有一定的记录历史的文献意义,但由于明显的历史局限或表达缺憾而黯淡乃至熄灭了审美之光,编者也只好放弃。

再次,遵循了沿袭惯例与新的发掘相结合的原则。编者在选取较多为大家所熟悉的诗歌名篇的同时,也努力拨开历史的风尘,希望能借此机会发现一些被时光掩埋了的诗歌珍珠。比如对大诗人郭沫若,我们比较熟悉的可能是他《女神》时期的作品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等诗篇,而同样是郭沫若,他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写下的《太阳要永远上升》,被编者在《人民画报》1950年10月号上发现。这首险被岁月风尘掩埋的诗,可以说是一首颇具代表性的欢呼新中国诞生的作品,其笔法的浪漫气度也与诗人早期风格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同样让编者感到惊喜的是在该期《人民画报》上还发现了井岩盾的以散文诗形式完成的《贺电》,这也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欢呼之作”。又如“九叶诗人”穆旦,他的歌唱“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赞美》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而他反映新中国早期建设成就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则相对陌生。其他如田间的《沙枣花》、李瑛的《我们创造未来》、梁南的《报春鸟衔来了火焰花》、饶阶巴桑的《发给春天的密码》、石祥的《大渡桥横》、白桦的《记忆中的一刻》、吉狄马加的《信仰的权利》、叶延滨的《中国》、赵丽宏的《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徐刚的《贺年片》等,都是让编者感觉到“发现”之喜的作品。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能够为祖国编诗,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让我感到光荣、幸福和欣慰。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