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展现“最美奋斗者”的感人事迹——

常香玉:戏比天大 不忘人民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何可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09-27 17:30:12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舞台上,常香玉用她独特的常派唱腔,把花木兰的故事演绎得细致入微、动人心弦。在现实中,常香玉用她的爱国爱党情怀去无私奉献,视艺术为生命,坚持创新……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于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董沟一个贫寒家庭。9岁那年,为了不当童养媳,她不得不随义父姓,改姓换名常香玉,随父学习豫西曲调,10岁登台,13岁当主演。

“一句唱腔里能有5个音,一句话里融合豫东、豫西两大派”。她博采众长,汲取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河洛大鼓等艺术之长,把不同风格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豫剧唱腔融合于豫西调中,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常派艺术。

常香玉有一句口头禅:“人间悠悠万事,我就是觉得戏比天大!”从艺70多年,常香玉视艺术为生命,对艺术执着追求。她演出的剧目100多个,演出的场次不计其数,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她的精湛表演征服了广大观众。代表剧目主要有《花木兰》《西厢记》《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朝阳沟》《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母亲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亲身体验了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艺人向人民艺术家转变的历史过程。她对党、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凡是党的号召、人民的需要,她都竭尽全力。”常香玉的小女儿常如玉说,母亲生前最开心的事就是:为人民演戏。常如玉学戏时,母亲经常对她说一句话:“唱戏是叫老百姓喜欢的。感染不了观众,你不是只能干瞪眼?”

常香玉下决心“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无论是在白雪皑皑的天山垦区、广袤的大庆油田,还是在矿井下、高炉旁、田野上、校园里,甚至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她都满腔热忱地演唱,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人民群众。豫剧被她带到了祖国的天南地北,带到了维也纳、克里姆林宫……豫剧由一个平平常常的地方戏种,成了老百姓广为传唱、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戏种。

“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这是常香玉的一句名言。常如玉说:“国家有难她都要站出来,而且发自内心地从家里人做起。”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常香玉拿出多年的积蓄,卖掉香玉剧社唯一的卡车和自己的房子,作为捐献义演的费用,率剧社在郑州、长沙、广州等多地,行程万里进行募捐义演,支援抗美援朝,并用募集资金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2004年6月1日,豫剧界的一代宗师常香玉病逝,享年81岁。生前她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4年7月,国务院决定追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常香玉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今年9月25日,常香玉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