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黄帝与南阳黄山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张建国 张建伟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09-27 17:37:14


2018年5月,“王子朝奔楚望”揭碑

18号大墓出土的墓主人手持的玉钺

鸭河工区岩画具有象形文字意味

鸭河工区发现的交趾舞人形岩画

南阳的黄山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令考古学界震撼: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及玉器加工遗址,体量之大、结构之复杂,国内罕见;出土的一具骷髅骨,左手持弓箭,右手擎独山玉玉钺,足部放置大量猪颌骨,随葬玉器、石器、陶器等,为黄帝时期的一位“大王”,他,或与黄帝有关……

那么,黄山遗址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遗址?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有何重要价值?黄帝时期的一位“大王”到底是谁……一连串的疑问,成为南阳和中国考古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为黄山遗址题词“独山古玉黄山天琢”和“文明在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为黄山遗址题写“中华瑰宝千年一遇”,对南阳文化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提升了南阳的影响力。

(一)

公元201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阳市北12公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新石器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第一次为1959年春,只挖了1000多平方米,发掘出土了5件玉器,其中有一件独山玉铲被专家认定为“中华第一铲”,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在近30万平方米的遗址上仅开挖1200平方米就有了惊天的发现,震惊了国内考古界。该遗址引用中国先秦史学会的纪要:“南阳黄山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较大型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遗址时代跨度相当漫长,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序列完整。遗址的等级相当高,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汉水流域最高等级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群”。加之此前在黄山遗址北的丘陵地带发现了数千处岩画,专家把南阳定位于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见中国先秦史学会南阳会议纪要)。在这个遗址中发掘出了仰韶文化时期两个大型制玉作坊,距今7000年-5000年,填补了中原制玉的空白。

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黄帝同时期等级最高的屈家岭文化墓葬群。在一个被命名为F1的探方内,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座大墓,这座大墓后被命名为M18。一副高大的骨架头枕丰山,脚蹬独山,呈东北西南向安卧墓内。他生前身高应在1.86米以上,左手持弓箭,右手擎独山玉玉钺,脚前约有18个猪下颌骨。探方内同时发现了木质单棺痕迹及石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文化学者白振国先生首先提出“他”可能为黄帝时期的一位“大王”,或许与黄帝有关。

在全国多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就要变成洼地的关键时刻,白振国先生在南阳发现的岩画、不见冢东周大墓、黄山遗址及其对这些古遗迹的判断,使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发祥地这一正确论断更加深入人心,根深叶茂。南阳是中原人类发祥地,是中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发祥地再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响起。

同时,本着为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搬一块砖,添一片瓦,出一份力的想法,笔者运用已知的线索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研究成果和前人的记述,论证南阳黄山为什么会成为黄帝生前主要生活地和死后埋葬地,黄山遗址发现的M18“大王”应是黄帝。

首先,我们要从南阳所处的地理环境谈起。南阳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8′-113°49′、北纬30°17′-33°48′的区域,南阳地处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也是中国地理坐标的南北与东西交叉点和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的结合点上,是淮河的发源地。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部环水,中部为近3万平方公里的平原,被称“南襄盆地”。盆地内形成了平原与丘陵,丘陵与半山区,半山区与山区相互连接的地形地貌,因而成为动物的最佳生存地。早在2.3亿年到6500万年前,在盆地西部就生活着8科11属15种恐龙(南阳恐龙蛋化石发现后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60多万年前,南召猿人就生活在这个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成为人类从狩猎向农耕过渡的最佳地区,因而南召猿人的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并且从这里迁徙到四面八方。而黄山遗址距南召猿人遗址只有几十公里,地理环境极为优越,更是南阳盆地的地理圣地(或叫做古人生活的必选之地)。黄帝选此地生活和统帅华夏,死后埋葬此地符合逻辑。

其次,南阳是中国猿人以及史前文明北上南下的中心,是中华文明兴起的核心区。据记载,中国最早的“夏路”就在南阳的方城县。早在60多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产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猿人不论来源于何地,从中国猿人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从东北大兴安岭到中部的蓝田、南召,再到云南元谋猿人,都有他们生活的遗迹,但是南阳地处中原腹地,是旧石器、新石器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南来北往,东播西传都难以越过中原沃野,尤其是南阳这块沃土。最后,他们都要通过自然迁徙到达中部的南阳,从而发生自然的碰撞,因为猿人是沿山、树、水自然缓慢迁移的。考古证实,在南阳,除了南召猿人外,西峡、淅川、内乡、镇平、方城这些山区县都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而邻近的洛阳栾川县,湖北郧县和郧西县也都发现有远古人类生活的遗址,许昌市灵井猿人距今有十万年,郑州也发现了三四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这说明处于秦岭东部的南阳盆地是远古时期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区,也是猿人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

(二)

据考古调查,仅南阳境内就有旧石器时代遗址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40多处,考古还发现南阳区域内的古人类从1万年前至60万年前都有分布。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群的古人类在此碰撞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不同种群之间发生争斗和相互兼并,二是种群之间的杂交。争斗会促使古人使用武器等,从而促进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杂交能使后代更为强壮和优秀,促进人类自身不断优化进化。因此,南召猿人是中原人类的发源地。从南阳走向中原,辐射全国。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时期,由于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黄帝必然会选择南阳黄山作为自己的统治中心。

其三,从黄山遗址发现的仰韶晚期两处大型玉器作坊看,玉器应该是黄帝亲自控制的稀缺战略资源,玉文化是贯穿中华文明始终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玉能通神,因而把玉作为最高礼器崇尚。在新石器时代玉器是神权、军权、王权的象征。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华夏玉文化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玉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江富建教授,在《宛玉春秋》一书中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晚期(公元前5900年-前5500年有高精度的校正平均数),仰韶文化早期(前5000年-前3000年),生活于南阳独山脚下的黄山先民们就开始了采独山之玉,琢磨玉斧、铲、镰、刀、凿、锛、楔、锤球等生产生活用具的历史,并将其制品交于其他民族、部族或部落,从而创造了灿烂的独山玉文化”。他还认为,约7500年前,黄山出现了双弧刃鞋底状打制的独山玉铲。

调查研究表明,南阳盆地13个县(市)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独山玉器,多以生产工具为主,数量极大,分布范围甚广,且以黄山玉铲为标志。证明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南阳独山玉自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起一直是居住在南阳的史前先民们作为工具使用的,逐渐发展为装饰品,直到作为神权和王权的象征。由于独山玉有摩氏6°-7°的硬度,同时多达7种颜色,用独山玉制成的工具和装饰品既好用又好看,引起先民们的追捧。又由于独山玉欲看不透的朦胧感和引人遐思的特点,让当时的人们觉得玉有灵性,是可以让人与神沟通的桥梁。从而,逐渐使独山玉及其制品成为神权和王权的象征。还有学者认为黄山遗址发现两个面积超大的仰韶晚期玉器作坊,说明这里曾是“都”城,因为除了部落联盟首领在其“都”城可以有这种大规模的玉器加工作坊之外,其他人、其他组织、其他地点完全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黄帝就生活在5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他不可能允许其他人控制这么稀有的战略资源,所以黄帝应当是生活在南阳黄山。

其四,南阳黄山周边区域发现大量古代岩画(岩石文),可以证明黄帝生活在南阳。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岩画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岩画出现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中原无岩画。自从河南新郑具茨山发现岩画以来,在河南平顶山、驻马店、南阳等地的浅山丘陵地区,陆续发现了三万多处古代岩画,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震惊,从具茨山向西至舞阳县、舞钢市、南阳市的方城、南召、淅川、西峡、内乡、镇平、唐河,尤其是河南南阳市鸭河工区发现的规模巨大的岩画群分布集中,规模巨大,种类最多,是中原岩画的典型代表,被国内外专家一致命名为“鸭河岩画”。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会长罗伯特·贝纳里克为鸭河岩画题词“世界岩画博物馆”。并且,这些岩画集中分布在距新石器时代黄山遗址仅十几公里的丘陵地带。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会刊》编委,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汤惠生在《在南阳岩画中探寻华夏文明传奇》中说:“谈到中原岩画,我首先想到的是黄帝时期的华夏文明。黄帝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他领导下的文明社会留下了哪些遗迹遗存?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尚不能给予解答。中原凹穴岩画是不是黄帝时期留下的文化记忆?如果能通过年代断定证明中原岩画创作于5000年前,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岩画群,体量巨大、内容丰富,而且分布的集中与密集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世界级的。通过南阳地区的岩画考察,或许将为我们解读史前文明提供实物例证,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他还认为:“中原岩画与华夏文明起源有关,应该是史前文字时期的产物。”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认为:“南阳岩画与新郑具茨山岩画形态一致,为同时期遗留的史前文明遗迹,同属中原岩画带的重要遗存,且南阳岩画分布集中,体量巨大,内容丰富,在世界范围内较为罕见。”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心第一任主任、国际岩画学会权威专家陈兆复认为:“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填补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发现层次的空白,其丰富的内涵与内容也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从中原岩画的一系列大发现可知,凹穴岩画是成熟的民族以国家意志进行的集体创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解读,有望解决中国文化史上的相关重大问题与疑问。”

陈兆复还认为:“中原岩画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现象,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是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已故中国环境考古学奠基人、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昆叔认为:“具茨山岩画虽然不是文字,但它有数表达和逻辑思维,这为甲骨文出现创造了前提。”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认为:“舞钢市‘龟背书岩画’镌刻符号,印记画面有序性,应该是古人类记录生活、复杂思想信息的图示语言,通过科学发掘具有可破译性。”

(三)

今年4月5日,汤惠生教授在新郑市《关于岩画的主题演讲》报告中认为:“通天思想一直是古代文明基石。黄帝是中央之帝,我们可以推测中原地区凹穴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探寻整个华夏文明提供了资料。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黄’就是能够在位居中央这样一个部族,希望自己通天,这些凹穴,反映在黄帝时候每个人都可以通天。怎么通?刻制凹穴一定是通天的手段之一。”

在《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六期汤惠生先生撰文《河南地区新近发现的岩画、巨石遗迹及其年代》中,汤先生认为:“方城的凹穴岩画比具茨山岩画早,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岩画。”另外,他把中原早期岩画定为距今11000年~6000年。周昆叔对中原岩画鉴定的最低年代在4000年。根据以上专家的论断,南阳鸭河工区的岩画群,离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仅十几公里,该区域岩画的年代应该与黄山遗址上居住的古人类的活动时期相同,要早于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8500年~7000年),最晚的也应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350年前。

南召县发现的岩画更早,应该在距今11000年前。南召猿人生活的山洞遗址中的岩画则会更早,应该在旧石器时代。因此,南召猿人的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源地,中原岩画起源于南召岩画。黄山遗址是黄帝时期的一座“都”城,围绕黄山周边区域发现的凹穴岩画群,应是在轩辕黄帝的组织领导下的国家行为,除此之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黄帝去世后,由当时的部落领导集团将黄帝葬在当时的“都”城中心最显赫的位置——南阳黄山。近期,又在桐柏山的湖北随县(古时归南阳管辖)浅山区发现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凹穴岩画,据专家测定,为距今10000年到2000年前,属于中原炎黄二帝活动的遗迹,对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义。这就更加说明在以南阳黄山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发现的古代岩画群,起源于南阳。

其五,《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的有关黄帝活动地区的特征,与南阳和南阳黄山区域特征相符。《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这说明黄帝生活的地方出玉石,并且玉石颜色有白有黑,出产玉石的地方本来就不多,既出白色又出黑色和彩色玉石的地方就更少。峚山就在现河南省新密市,虽然也出玉石,但上文中又说黄帝把峚山的玉石投到四百六十里以外的“钟山之阳”,变成更为精美的玉石,这就是指南阳独山玉。

南阳黄山距独山只有2.5公里,2018年考古,在黄山发掘出仰韶晚期两个大型制玉作坊,独山玉以黑白为主,兼有多色。“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中的“玉膏”应是地下温泉涌出。现在南阳市区附近仍有很多温泉,从市区往北几十公里鲁山县就有“上汤、中汤、下汤”等温泉。《河南通志》载:“温泉在鲁山县,旧名皇泉,商后尝浴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滍水》篇中称,鲁山温泉“可以疗万疾”。“丹水出焉”,南阳境内有丹江,亦称丹水,发源于秦岭,注入汉江,全长384公里,全部为山区河道,是汉江的主要分支。古时曾称丹江为“丹渊”“丹水”“丹河”“西江”“粉青江”“丹阳川水”。因尧的儿子丹朱封于此地,死后葬在此地而改为丹水。现在叫丹江,建有丹江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

由此可以看出,黄帝主要是在南阳黄山为中心的区域活动。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封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去世后,黄帝的继任者和当时的部落领导集团一方面为了纪念黄帝,另一方面为了稳定天下人心,对外宣称黄帝乘龙升天。然后把为华夏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天下共主黄帝,安葬在他生前最喜欢的居住和生活之地——南阳黄山。并且在黄帝手中随葬代表王权的独山玉钺一件,弓箭一把,随葬的箭头是用骨料加工而成,保存完好,箭挺(箭杆)箭弓均为木质,从朽痕看出弓长约60厘米,箭挺残长约35厘米。“大王”脚骨之上放置18个成年猪下颌骨。让“黄帝”头枕丰山,脚蹬独山,呈东北西南向(呈52度)安卧墓内。

南阳理工学院教授孙保瑞多方考证,尧帝的接班人舜帝在南阳方城历山接受帝位,并在此从事耕种活动。《尚书·虞书》说:“帝(舜)初于历山(据考证历山在今河南方城县)往于田。”《竹书纪年》也说“舜耕于历山”,说明尧帝之后,舜帝在南阳方城历山接受帝位。证明尧帝生前也在南阳,不然他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丹朱封于淅川葬于淅川,又在方城的历山把帝位禅让给舜帝呢?现在淅川县仍有丹朱墓,方城县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近年又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凹穴岩画,应当与舜帝活动有关。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不但黄帝在南阳黄山,而且尧帝、舜帝都活动在南阳黄山。根据白振国先生的考察,大禹也在南阳活动,南阳黄山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核心区当之无愧。还有许多隐藏在南阳的奥秘终会被专家逐渐破译,通过中原和以南阳为代表的远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将中华文明史推进到8000年,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