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周口:文脉昌盛 冠领风骚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赵春喜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10-11 15:54:32


古老智慧影响至今 付锐 摄

名角送戏到村头 朱增祥 摄

杂技练功 赵墨波 摄


学习文狮子 韩章云 摄

书香浸染 和来贵 摄

华夏先驱,九州圣迹。厚重的周口有文化,文化的周口最厚重。

从6000多年的文明长河中款款走来,周口这方热土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从太昊陵到平粮台,从太清宫到女娲城……每一处历史文化遗迹,都彰显着周口敦厚的文化根基。

千百年来,从周口大地上绵延不断的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融合发展、历久弥新,最终造就了今天文化繁荣、教育兴盛、崇文重教的新周口。

文化惠民,润物无声

书香浸染,芬芳满屋。

明媚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枝头洒在书桌上,63岁的退休教师蔡先生觉得赏心悦目。这里是周口市图书馆二楼靠窗的一个位置,退休后的每一个空闲日子里,蔡老师喜欢来这里坐一坐、看一看。

始建于2011年的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让周口市告别了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的历史,至今已接待服务群众近千万人次,为市民带来一道丰盛的免费文化大餐。

在周口,文化惠民不仅藏在“馆”里,更多的还“走”在基层。“周末公益剧场”“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化项目,深受百姓喜欢。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来一片欢声笑语,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其中,“周末公益剧场”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累计演出500多场,进基层演出占到半数以上。2011年,该项目荣获我国社会文化活动政府最高奖“群星奖”;2013年,被原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如今,“周末公益剧场”早已成为周口市引以为傲的一个文化品牌。

文化惠民直接带动了文化繁荣,文化繁荣更加丰富了文化创作。两者相辅相成,让古老厚重的周口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熠熠光彩。如今的周口市不仅在文化硬实力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同样在文化软实力上也获得了新的成就。近年来,该市在文学、书画、戏剧、杂技方面成绩斐然,不断有项目、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成为代表周口的又一个文化品牌。

目前,“周口作家群”蔚然成形,“周口书画家”硕果累累,“周口地方戏”不断出彩,这让文化周口再攀新高的同时,也让老百姓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喜欢书法艺术的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民许革新高兴地说:“我只有初中文化,但是痴迷于书法艺术,我身边有很多国家级、省级会员,他们定期开办免费培训班,我参加以后受益匪浅,现在也加入了省书法家协会。”

教育大市,享誉全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000多年前,出生在鹿邑县(时为春秋苦县)的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鸿篇名著《道德经》,成为传世经典。同一时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而其中一次就发生在鹿邑县。

圣贤之间的巅峰相见,在周口大地上创造了严谨治学、勤奋好学的典范,也留下了崇文重教的美谈。数千年后的今天,崇文重教的传统一直没有被丢弃,且愈发生机勃勃。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上学更是成为普通百姓触手可及的事情,再也不是过去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

千秋大业,人才是本,教育为基。

然而,作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周口市,一直处在“穷市办教育”的行列。所以,在发扬崇文重教光荣传统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财力往教育事业上倾斜”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识。

经过新中国70年来的长足发展,目前,周口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706所,教育人口达到2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52%。而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周口全地区才有公社重点中心小学100多所,且校园里是土凳子、土台子、土屋子,里面坐着土孩子。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周口教育真正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几年经济社会的进步。新一届周口市委、市政府成立以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

2014年至2018年短短4年间,周口市“全面改薄”利用资金就达到31.34亿元,覆盖项目学校3072所,每个县投入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资金达10亿元以上。全市教师补贴提标扩面,发放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等1.75亿元,惠及教师8.58万人。

大手笔铸就大教育。2010年至今,周口共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50多万人,其中592名优秀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其中,郸城一高连续8年本科上线人数位居全省第一,被清华、北大共录取260多人,位居全国县级高中第一。

作为人口大市的周口市,如何把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该市在职业教育方面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周口市累计向社会输入合格技能型人才近20万人。其中,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成功升本,更名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15所职业院校升本试点院校之一。

重教之下,必有典范。全市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长,成为新时代教育楷模。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淮阳县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秋渠一中校长张伟被评为焦裕禄式的好校长……

守正创新,再出新彩

“新时代新风尚,新农民新气象。上午下地把活干,晚上聚会在广场,不打麻将不赌博,专门听人把‘理’讲……”在项城市南顿镇,60多岁的农民周老汉自编一首“打油诗”,称赞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在这里,有专门的文明志愿者义务讲课,把写在书本上的道理,变成群众口中的白话,像拉家常一样把新时代文明新风的种子,播撒进农民心田。

2018年6月,项城市成立了我省第一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随后,100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继在乡镇、行政村成立。500名文明实践志愿者奔赴基层村镇,带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着党的方针政策,带着最新的农业技术,传播文明风尚,传递优秀文化,传授科学技能,成为农民朋友的贴心人。

由少及多,如今的周口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建设蓬勃发展,已成为文化宣传领域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讲出好故事,发出好声音,喊出正能量,不仅成为“三个中心”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成为广大基层群众的热切期盼。

“我们太需要树立新风了,农村过去的陋习太多,盲目讲排场、讲攀比,儿孙不孝、婆媳不和等现象时有发生,但现在有了文明新风宣传阵地之后,情况大有改善,大家愿意听道理、改错误,打麻将的少了,打竹板的多了;喝大酒的少了,喝‘墨水’的多了……”说起身边的变化,郸城县汲冢镇农民周永山感慨不已。

用群众身边的故事教育群众,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激励群众。有人形象地说,“三个中心”是离农民最近、最接地气的平台。这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群众学习理论政策的“家门口学校”,融媒体中心是群众“指尖上的服务窗口”,而志愿服务中心则是群众的“温暖港湾”,“三个中心”真正打通了基层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要求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经常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孝老爱亲等不同主题展开宣讲,把党的思想宣讲到田间地头,把文明新风培植于群众心中。”周口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个中心”的建设工作已成为该市宣传思想领域的亮点,受到中宣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把准普通群众关切点,抓住社会发展关键点,激发思想感情共鸣点,用群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大亮点。”不少到周口观摩后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成风化雨润心田,大道至简是关键。10月3日下午,从玉米地钻出的项城市农民周从富使劲拍打着身上的尘土说,玉米快收完了,忙完地里的活儿他还要排练节目。“下一期的宣讲中,我要用三句半的形式说说国庆阅兵的大场面,叫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像听戏一样,听听咱们70年的大变化。”周从富高兴地说。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