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展示中华文明 传承中华文脉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同时举行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田宜龙 李宗宽 温小娟 王雪娜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10-22 09:16:43

10月20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并迎来参观高峰。据统计,该博物馆当天共接待游客3.8万人次。鲁博 摄

众多游客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参观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许俊文 摄影

在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之际,10月19日,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掀开了展示悠久灿烂中华文明、传承厚重绵长中华文脉的新篇章。

《史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文献线索寻找“夏墟”,在偃师二里头意外发现了重要遗迹。之后60年,三代中国考古学家,一直在这里用他们的手铲解读古老文明留下的无字天书。经持续发掘和研究确认,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遗址。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观设计以“华夏之源最早中国”为基本理念,包含“钥匙”“盘龙”“铜爵”“玉璋”等元素。博物馆平面形似一把“钥匙”,象征着二里头文明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博物馆整体建筑宛如一条盘旋的龙,以体现二里头在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和加强文物工作,充分发挥千年古都和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等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加快“博物馆之都”建设,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力凸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洛阳市委领导表示,经过两年多建成开放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史、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据介绍,为完整展示夏文化脉络,该博物馆5个常设展厅共展出文物2000多件,以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为主,不少珍贵文物为首次亮相。展厅还通过文物、图板、浮雕、沙盘、VR体验等多种展陈形式,让游客深入了解历史,拥有更好参观体验。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以让更多游客看到60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能够展示夏朝社会发展的文物,对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表示。

开馆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副省长戴柏华,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艾尔贝托·格兰蒂尼等,共同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揭牌。

当日,还举行了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博物馆是古都文化基因的传承力量

——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对保护和传承中华古代文明,帮助我们了解早期中国,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有着重要意义。”10月19日,前来参加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暨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表示,这是中国文博界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又一盛事。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其四,拥有众多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该如何保护好古都遗产?在关强看来,博物馆是古都文化基因的传承力量。国际上的知名古都往往是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比较齐全的城市,比如罗马、雅典、开罗、京都等。“以日本京都为例,绵延千年的历史赋予京都独特的文化面貌,在这座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城市里,博物馆、美术馆多达200多座,几乎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关强说。

关强说,如今,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还是古都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助力社会经济产业升级。游客想真正了解或融入一座古都,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游览当地博物馆。和纯粹的旅游观光相比,参观博物馆更能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城市的面貌发生改变,出现了诸如千城一面、文化缺失、文物古迹遭到拆除等问题。对此,关强认为,应该强调博物馆的作用和责任,博物馆应该立足当今社会,要为明天收藏城市的今天,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城市文脉的收藏传承者。

201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山西、山东、广东、广西5个省(市、区)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试点工作,此后,越来越多的国有博物馆开始重视“为明天收藏今天”,收藏、陈列有价值的当代文物,特别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反映近现代甚至当代生活变迁的实物和档案资料。

关强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是城市灵魂的栖息地。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设施,将会为人们带来更多惊喜。

擦亮博物馆之都新名片

——访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王献本

这段时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王献本忙得团团转。博物馆开馆在即,各种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包括一批“国宝”将集中布展亮相,容不得半点马虎。

二里头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最早的中国”。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史、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建设过程备受社会关注。

王献本介绍说,自2017年6月工程奠基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省委、省政府和洛阳市委、市政府对博物馆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博物馆与建设单位及各部门分工协作,挂图作战,通过抢抓工期,高质量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装修装饰、竣工验收及文物调拨展陈等工作,确保了如期开馆。

作为博物馆负责人,王献本对馆体整体设计非常自豪。他介绍说,博物馆以二里头所处的洛河台地为灵感,外观以做旧的铜为主要材料,像一座“破土”而出的宫殿,寓意“最早的中国”诞生。此外,博物馆大量使用夯土和紫铜装饰,让这座博物馆显得与众不同,给人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完整展示夏文化脉络,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此次共展出文物2000多件。其中,以二里头遗址60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为主,还有“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提供的一批珍贵资料。此外,蚌埠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也提供了许多重要文物。

王献本说,文物布展可是精细活、技术活。为了确保展出质量,工作人员从库房小心拉出文物、开箱、检查核对文物清单、比对位置、上展台。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座位”,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事先讨论修改多次后确定的陈列大纲,一件件对号入座,再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呈现给观众最好的观赏感。

为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最早的中国”魅力,博物馆还通过大型浮雕、沙盘、VR体验、互动游戏、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呈现展品的历史背景等信息。此外,博物馆内还设置开放性的文物修复区,观众可以隔着玻璃看到文物修复人员现场工作,近距离感受文物“重生”的全过程。

王献本说:“今年是二里头遗址发现暨科学发掘60周年,特殊时刻,作为展示‘华夏第一王都’平台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意义非凡。”在他看来,博物馆开馆对于保护和展示二里头遗址发掘成果,传播河洛文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徐旭生二里头相关遗物捐赠仪式举行

10月19日,纪念二里头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开馆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行。研讨会上,考古学家徐旭生女儿王忱将其生前82件二里头相关物品捐献给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徐旭生是我省唐河人,我国著名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徐旭生青年时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归国后曾先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处工作。1959年,徐旭生赴豫西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重要的遗址信息,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二里头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序幕。徐旭生也被誉为探索夏文化的开拓者和践行者,对中国古史重建和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此次徐旭生家属遵照其遗愿,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无偿捐赠的物品包括:1910年至1966年之间各个时期的日记17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等专著2本,《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禹治洪水考》《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略谈研究夏文化的问题》《斯文赫定小传》等48篇文章的原稿,与郭沫若、陈寅恪、郑振铎、袁复礼等往来书信15封,共计82件。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二里头科学发掘60周年纪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徐旭生文集》《二里头考古六十年》《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3部二里头文化重要书籍举行首发仪式。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