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省文联主席邵丽:我看茅盾文学奖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邵丽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19-10-23 10:56:40

作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一口气读了上百部小说。这种集中大规模的阅读,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经验。竟突然觉得对文学有了一种更深的认识,或者是意识深处的某种颠覆。

作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一口气读了上百部小说。这种集中大规模的阅读,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经验。竟突然觉得对文学有了一种更深的认识,或者是意识深处的某种颠覆。当某种理念成规模地侵占和刷新你的时候,你会觉得有某种磅礴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超然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文学独特的魅力。当你感受到那种力量的时候,你才知道文学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中心。它永远有着自己独特的力量。它能经得起打量和揣摩。

由此看来,所谓文学的边缘化,只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偏见。在讯息能够迅速积聚并传播的当下,还有哪一种传统技艺没有被边缘化呢?但我相信没有哪一种知识,能够像文学这样能迅速被唤醒和激活。

茅盾文学奖评奖活动结束之后,我认真地翻看了自1977——2019年河南获奖作家的作品,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当然,限于篇幅,在这篇小文里不可能展开说。河南作家的获奖作品有共性,也有个性。中原文化是一种天下文化,河南作家也常常有天下意识,有家国情怀,作品介入社会很深,或者天然地带有某种情绪,这是他们的共性。而就作家本人来说,有些善于写城市生活,比如刘震云;有些善于写农村生活,如周大新。也有的善于书写城乡变迁,比如李佩甫。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魏巍是郑州人、姚雪垠是南阳人。魏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进入文坛,那可是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东方》也是写朝鲜战争的,与中国当时社会现实交替叙述,衔接得很好。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文化的演进,作品的内容有点过时,但时代的大潮并没有淹没这样的好作品,有些章节读起来依然令人动容。姚雪垠的《李自成》,现在的评论异议纷呈。但在当时还是一个很大的文学事件,尤其是评书《李自成》播出的时候,简直是万人空巷。所以一部作品还是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进行创作的。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准是洛阳人,而他的《黄河东流去》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里,充盈着极大的同情和悲悯,讴歌了底层人民的坚韧和奋力向上的精神动能。也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中原传统文化、哲学以及思维定式的集大成,尤其是李准儒道相济思想底蕴,我觉得更加具有中原文化的底色,能把这些东西揉碎了反映在作品里,叙述的的确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性。因此,这样的作品是跨时代、跨民族的。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和宗璞都是南阳人。柳建伟和我是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同学,对他的作品也比较熟悉。他获奖的作品《英雄时代》,我很难将其归类。虽然在作品里,作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好恶,但活动在市场与权力的平台上、游移于商业与道德之间,小说的主人公自是以自己的作为投射在读者心中,呈现出复杂的面相。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深度所在。

宗璞老师虽然祖籍河南,但出生和成长均在北京,河南是其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老家。宗璞是文学前辈,也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由于她幼承家学,在她作品里蕴含的那种文化底蕴和思辨特色,是一般的作家很难达到的。《东藏记》这部作品是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的一卷,所描写的也多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生活,再加之语言与环境的密切契合,因此读起来有诗和散文的那种美感。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纷纭复杂,所涉及的文学题材也异常丰富,但是像宗璞老师写得那么有临场感、那么细腻感人的作品并不多。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是南阳人。大新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作家。其获奖作品《湖光山色》是一部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作为书写对象的佳作。如此重大的题材,作者却驾轻就熟。开始我就说到,河南作家的最大特色就是具有家国情怀,有天下意识。他们对芸芸众生的关注,不止于浅表,更不浅尝辄止,而是放在风流激荡的社会背景下,打捞植于精神深处的文化根源,即那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应该说周大新这部作品最集中地体现了河南作家的这种特色。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是新乡人。自以《塔铺》《新兵连》和《一地鸡毛》踏入文坛,刘震云始终是作为一个文学标杆存在的。他在文学上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对于文学介入社会的实验,我觉得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当然,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又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写法的作家,是需要这种英雄主义的。刘震云获奖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有着大慈悲的大书,我们在作品中所能体会到的悲凉,却是一种有着浓厚的宿命意味的存在,这更加拓展了作品的宽度和深度。在俏皮、反讽、黑色幽默的语言之下,埋着深沉的思想和绵延的文化。这是一部需要反复认真阅读的小说。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是许昌人。其获奖作品《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始终觉得,李佩甫老师的作品就是他自己,他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始终煎熬在自乡村跨入城市的路途上。他在这路途上打捞残存的文化和精神残片,既咀嚼着苦难,也补充给养。终至打造成这样一部厚重的《生命册》。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是济源人,他的获奖作品《应物兄》据他自己说写了13年。我觉得此言不虚。那么大的信息含量,岂是一朝一夕之功?李洱的作品有着知识分子的那种自负,那种既悲悯又居高临下的情调。我觉得如果仅从写作的角度说,这是文学的一种可贵品质,是一个作家举重若轻的稀有的精神资源。但在这部获奖作品里,李洱丝毫不吝惜这种资源,让其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一部值得细看的作品。

谈茅盾文学奖,题目过于阔大,我只好简约盘点河南的获奖者。当然,我在这里讨论河南作家的获奖作品,更主要是站在读者、而不是评论者或者茅盾文学奖评委的角度来说的。所有的看法也只能仅仅代表我自己。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文学的关注和评论之中来。毕竟,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