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小葫芦“烙出”幸福生活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王平 刘梦珂 宋涛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19-10-24 11:07:44

宁陵县赵村乡翟楼村村民翟志伟(中)另辟行径,葫芦烙画开启致富路。吕忠箱摄

“我拿着这个烙有八仙赐福图的葫芦,爱不释手。”10月13日,说起与葫芦的缘分,宁陵县赵村乡翟楼村村民翟志伟便打开了话匣子。

2016年3月,在朋友家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葫芦烙画。“如果在工艺葫芦上做做文章,一定可以闯出一片天”,从那以后,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生不息地燃烧起来。

葫芦烙画就像是一束光,将这个半辈子与庄稼地打交道的农民沉睡了30多年的艺术梦点燃了。

搂着葫芦睡

回到家后的翟志伟“着了魔”似的买葫芦,不眠不休地钻研葫芦烙画技术。

本地葫芦绘画还行,但烙画不行,葫芦皮太薄,一烙就破。技术是他创业需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

为了学习技术,他没少吃苦头。2016年冬天,翟志伟带着家人先后三次来到中国葫芦文化之乡——山东聊城拜师学艺。

在葫芦上作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艺术保守,往往对来者是只看不教。“非遗技术传内不传外”,首次拜访时,葫芦烙画大师郝洪然的一句话让一腔热血的翟志伟吃了闭门羹。

就这样放弃吗?显然不是翟志伟的风格。“我这个人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对于认准的事情就是一根筋。”

2016年春节,翟志伟一行五人第三次来到聊城。当时,村子里没有住的地方,一家人就在大冬天里打地铺;没有吃饭的地方,夫妻俩就踏着冰雪,自己买菜做饭。

“那么冷的天,我也心疼老婆孩子。”回想起这件事情时,翟志伟充满了歉疚。但是,他说,“想学别人不愿意教的东西,只有付出真心,才能把别人的不愿意变为愿意。”

终于,翟志伟痴迷葫芦烙画的真情,化解了这冬日里的寒冷,成功打破了非遗传承上不成文的规矩,郝洪然答应让翟志伟带领8个人前来学习技术一个月。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葫芦烙画技法是用功夫磨炼出的,所谓功夫就是时间。他用时间磨炼出来的巧手,制作出一件件具有震撼力的精品佳作。

孩子们经常调侃翟志伟是“双十二”,最长连续作画12个小时;每天晚上与葫芦待到12点钟。妻子王海霞又气又心疼地说道:“每天晚上他几乎都是搂着葫芦睡。”

独辟致富路

练习烙画需要很多葫芦,购买别人的成本又太高,于是,翟志伟有了新想法:“不仅要学习葫芦烙画,还要种植葫芦,打造葫芦文化大观园。”这在追求平淡生活的妻子王海霞看来“丈夫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当时,不仅妻子不支持,周围的村民也嘲笑他异想天开。

翟志伟深知在农村、在基层搞艺术做文化,势必如履薄冰。但他相信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鼓励农村人自主创业背景下,自己选择的种植、加工、文化“三产合一”的葫芦大观园项目一定能成功。

由于头一年技术、市场各方面都不成熟,大观园一直没有创收,起初的五个股东也陆陆续续走了三个,这对于资金本就不宽裕的翟志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因为缺钱我还偷偷在被窝里抹过眼泪。”现在回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这个40岁的大男人竟面露羞赧之色。

但他并没有气馁,缺钱想办法筹钱;别人不理解就做出成绩来让大家相信。

“之所以不走,我就是看中了他这个人和他身上这股傻劲。”股东之一翟方超说。

守得云开见月明。自从2017年夏天在朋友圈接了第一单订购烙画葫芦的生意后,翟志伟的葫芦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2017年销售额70多万元,2018年达100多万元……葫芦大观园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日益显现。

给贫困户免费发葫芦苗、开展技术培训、带动就业……随着产业的扩大,翟志伟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们要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