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以二里头夏都遗址为例:考古遗址要“活”起来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李绾心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19-10-25 15:38:32

中国最早“紫禁城”——二里头宫城、最早城市主干道网、最早青铜礼器群……自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文献线索寻找“夏墟”,意外发现了二里头(位于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便以其不断刷新考古的“中国之最”闻名中外。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这座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以专业且接地气的方式,敞开胸怀迎接观众,让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考古遗址历来给人以严肃、高冷的印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遗址挖掘的探方,清理的文化堆积、墓葬、灰坑等遗迹遗物,和现代社会相隔甚远,太过遥远而陌生。一项重大的考古发掘,如果没有经过研究转化的阐释展示,其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不能被传达给观众,其“解码”浩瀚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毋庸置疑,考古遗址需要载体进行传播和展示,考古遗址博物馆就是其主要方式。以二里头遗址为例,走进考古遗址现场,挖开的大大小小的探方,各个探方标明的“又专业又深奥”的遗迹,会让人不明所以。然而,进入博物馆,陈列的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鼎”的方格纹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青铜爵、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等,可以让观众直观领略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之精美。馆内开辟的“学术人物”板块,包括二里头遗址发现者徐旭生、二里头遗址首任考古工作队队长赵芝荃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倡导者宋健等的珍贵资料,让观众知晓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图版、浮雕、沙盘、VR体验等多样的展陈形式,让文物说话,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夏文化。如此,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遗址、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遗址,一顶顶专业“桂冠”加身的二里头遗址,才是“活”的,才是属于每一个普通观众的。

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所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历史的力证。而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其“活”起来、走近观众的方式还不应仅限于此。推陈出新,开展有趣味性的展览、社会教育活动、艺术创作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让考古遗址与公众有更多的互动、更丰厚的情感维系,使得考古遗址博物馆不再是一块块冷冰冰的“教育基地”,而是成为公众乐意去、去了能呆得住、走时能把文化“带回家”的文化圣地。如此,展示中华延绵不绝的文化深厚内涵,推动中华文明的深度研究和传播,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认同感,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推手。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