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本网综合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11-04 15:36:00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会上讲话。她说,甲骨文是千年中华文明的鲜明标志,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贺信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加强收藏保护,做好整理和信息标注,确保文物安全。要推进著录考释,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推动研究实现新突破。要加大对甲骨学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推进活化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国际交流,彰显甲骨文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

有关专家代表和教育部、河南省负责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言。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千年中华文明的标志,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

值此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我谨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2019年11月1日(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从殷墟走来,向世界走去

河南日报评论员

祖先创文开鸿蒙,后辈接续传薪火——一个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故事再写新篇。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11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文献记录,它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达到3600余年。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120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正值积贫积弱的晚清,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流落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无尽的伤痛和遗憾;而今天时间的指针拨向新时代,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研究成果走近大众、走向全球,不仅带着文化自信,而且担负着文化使者的重任,底气十足地向世界讲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故事。

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我们不能忘记百年间无数为破译甲骨文殚精竭虑的学者,无数为激活传播中华文明上下求索的使者。考古先驱们常年扎根田野精心发掘,“一个王朝的背影”得以清晰;研究学者们奔走呼吁殷墟申遗,历经五年终于成功;文化名家们倡议修建中国文字博物馆,从此文字“归巢”文脉绵延……老一辈学人所积淀和培育的文化匠心,深深影响着后人,砥砺着来者。无论是口授心传、言传身教,还是文化熏习、师法古器,前人筑基扬帆,后人启航远行,始终保持这份赤诚热爱和奋斗姿态,才能“板凳甘坐十年冷”,在探索与奉献、突破与开创中,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点亮历史的星空。

小小一片甲骨,凝聚着中华先祖震古烁今的创造发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绝不应该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时代要求、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结合,带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再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业团队开发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通过几何化的甲骨文字和汉字一一对应,搭配有趣的小动画和流行的网络词汇,颇受年轻人青睐。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有了温度和热度,就能走进大众的生活和视野,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文化充满活力。当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关注、去感知、去探索,传统文化则能生长出更为茁壮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河南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史诗般实践中,甲骨文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不断地深入挖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汲取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创造中原文化新辉煌,为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事记

古董时期

 ●1899年,甲骨文的第一位“发现者”是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金石时期

●1903年,我国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由刘鹗编纂拓印成书。以著录为主的时期,被称为“金石时期”。

●1904年,清末大儒孙饴让写作《契文举例》,开启甲骨学大门。

文字时期

●1914年,罗振玉出版《殷墟书契考释》《殷墟书契菁华》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文字时期”,甲骨上的文字可以基本识别,并能够通读整段。

史料时期

 ●1917年,王国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两篇论文,除了考释甲骨文字,他还将甲骨文作为“史料”,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对商周礼制、都邑、地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科学发掘时期

●1928年10月到1937年6月,中研院史语所在河南安阳殷墟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其中1936年YH127号甲骨坑的出土轰动一时。

●1945年,董作宾完成《殷历谱》,是第一部关于商代历法的著作。

全面深入研究时期

●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出土有字甲骨5335片,经过粘对、缀合、墨拓等科学整理,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为《小屯南地甲骨》上下册。

●1978年起,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至1982年出齐全部十三册。这部集大成式甲骨著录,是新中国成立后学者全面集中、整理、刊布甲骨文材料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1991年9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村东地发现甲骨坑,编号91花东H3,是继YH127和小屯南地之后,甲骨文考古第三次大发现。

●1999年至2015年,在甲骨文研究整理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宋镇豪主持编纂《商代史》11卷,填补了商断代史著的空白。

●2018年,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姚河塬商周遗址出土西周甲骨,是距今最近的一次甲骨考古发现。

资料部分参考《甲骨学通论》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