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启与承 再看甲骨文发现地 今与古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11-04 15:53:41

启与承 再看甲骨文发现地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踏就是秦砖汉瓦。河南地处中原,具有强大的文化向心力。甲骨文正是这种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甲骨学不仅是一门“与古人对话”的学问,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透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思考中国精神之缘起、探索中国信仰之源头,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文化品格之由来,在无形中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

在世界上,许多人不知道安阳,但知道小屯,原因是120年前,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120年过去了,现在的小屯村有哪些变化?小屯村的人生活得怎么样?

11月2日,记者前往小屯村。村子附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西南处的商颂广场周围是大片的草坪,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这里放风筝、玩轮滑。不远处,小屯村宁静祥和,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自家门口,闲适地晒着太阳。

“世界上只有一个小屯。”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何永献今年60岁,谈起殷墟给小屯带来的变化,他很骄傲。

1998年以前,这个1300多人的村庄,拥有化工厂、三轮车厂等十几家企业,村集体收入一年就有几十万元。“那时候村集体有钱,老百姓日子也红火,年轻人不愁找对象。”何永献说。

1998年开始,为配合殷墟申遗,村里十几家企业先后关停。不仅如此,由于殷墟扩建需要,2001年,村里81户村民离开祖宅,搬到一公里外的新建小区。2009年,殷墟大遗址公园开建,又有十几户村民搬迁。

何永献感叹:“俺村老百姓有觉悟,为了保护殷墟,该牺牲就得牺牲。”

正如何永献所言,小屯村民对殷墟的保护意识一直很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就设在小屯村,考古队员跟村民关系挺好,挖掘等大量基础工作都由村民承担。副站长何毓灵坦言:“基层保护主要还是靠老百姓。”

65岁的村民田福生在殷墟博物苑内开了一家文化小铺,向游客售卖仿古纪念品。他从2005年开始自己钻研殷商文化,还将姓氏文化与甲骨文结合起来,做成姓氏文化扇、姓氏匾额和姓氏族旗。

“都说殷商文化里有戏唱,政府这么重视,咱也不能守着‘金山’要饭。”2006年殷墟申遗成功后,田福生和十几个村民自掏腰包,出资20多万元组建起艺术团。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村民们完成了名为“大秀殷商”的舞台演出。

在殷墟停车场西边,有五六家售卖纪念品的小店,许飞和妻子就经营着其中的一家。许飞告诉记者,2005年,嗅到殷墟可能带来的“商机”,许飞毅然从外地回家,做起经销仿古礼品的生意。“一个月收入万把块钱,还能守着家,比在外头强。”许飞很知足。

“村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尽管村民的生活谈不上富裕,但是每天享受绿色生活,品读历史文明,就凭这,哪儿也赶不上俺小屯!”站在村口,何永献笑着说。(河南日报记者 任国战 杨之甜)

今与古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甲骨文名片

习近平: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一场引人关注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当学者罗振玉初见甲骨,既惊且喜下发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心声。此后,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为破解古老文明密码而矢志不渝。

走过120年,甲骨文及后世文字的价值正愈发受到珍视。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汉字之源 :中华基因的传承

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堂面向幼儿园大班的汉字课正在进行。

屏幕上显示“人”“日”“田”等几个甲骨文,从字形看与现代汉字十分接近,陆续有小朋友犹豫着念出声来。当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时,伴随着一双双瞬间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语汇成了整齐的一声“哇哦”。

“甲骨学堂自开办以来,无论参与者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类似的场景反复发生。”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负责人杨军辉说。

“文字归巢”,首任馆长冯其庸曾这样评价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设立。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当之无愧是中国汉字的家。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时值国运衰微,西学东渐,一些学者甚至开始怀疑中华文明,“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甲骨文的发现,使彷徨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多次主持殷墟发掘的董作宾,到考证出商王世系的王国维,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编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以解开古老的文明密码为毕生使命。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曾主持殷墟考古发掘20余年的唐际根说,甲骨文和殷墟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被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年。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120年来,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看似不可思议,却正是汉字的独特之处。

“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没有死,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对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也不断遭遇挑战,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机并自我完善,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在造字阶段,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声化’道路,天地为之一宽;隶书的产生,突破了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纪,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现代转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字不断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汉字之魂 :中华文明的根脉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在不同场合被年轻人问过同一个问题:“信息化时代了,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语音、视频也能存储很久,文字还有那么大用处吗?”

黄德宽认为,文字的价值需要审视,更需要正视,“语言文字储藏的信息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互联网是传递信息的新技术,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功能。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看,汉字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具备生命力。

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在历史上,汉字对促进多民族团结同样功不可没,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中国历史记忆的独特面貌、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甲骨文及由此发展出的汉字系统紧密相关。”最近在安阳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的一段致辞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回应。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习俗也多受中华文明影响。

时至今日,汉字仍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踏上学习汉语之路,“汉语热”风靡全球多个地区。

汉字之美 :重新发现甲骨文

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生动流畅、魏碑的雄浑大气、唐楷的法度庄严,王羲之的飘逸端秀、颜筋柳骨的遒劲洒脱……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

“横平竖直皆风骨,汉字中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李运富说,可喜的是,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艺术还在不断增加门类,充实汉字之美的内涵。

最近,在河南安阳集中亮相的甲骨文书法令人眼前一亮。一场荟萃海内外116幅精品的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殷契韵味,还有120名书法爱好者现场演示创作。

“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更能体现相管领和接应之美,这是甲骨文的美学精髓所在。”有作品入展的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乔雁群表示,要传承和弘扬甲骨文,需要深入发掘它的美,把这种美感传递给更多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则用更新潮的形式,赋予这种古老文字以时尚美。他先后推出甲骨文动画片《射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甲骨文文字画和《生肖甲骨文》《甲骨熊猫侠》等不同主题的手机表情包,使沉睡在甲骨、书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其中多件作品成为“爆款”。

伴随着普通人的茫然无知到兴致萌生,甲骨文的专业研究也不断迈上新台阶。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这个对全世界免费开放的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计划收录全部甲骨文著录和文献,目前已录入2万多篇论文,后期将收录246种以上的甲骨著录,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查询使用。

“这是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宋镇豪说,甲骨文资料浩繁纷杂,以往获取难度很大,他的老师胡厚宣为追寻甲骨半生漂泊,耗时20余载才编成一部《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学正以更开放的心胸、更便捷的条件迎接更多智慧注入。

(新华社记者 王丁 桂娟 双瑞 据新华社郑州11月2日电)

创与守 用简单有趣的方式了解中华文明

甲骨文从“高冷”到“萌趣”

微信平台“甲骨文上班族”系列表情包

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邓放 摄

“甲骨文十二生肖形象逼真又特别,看到就想带回家”“把名字以甲骨文方式刻出来比较好玩,萌萌哒”“如此远古的文字,以前看得蒙,现在看着萌,太形象生动了”……这是游客见到河南博物院甲骨文文创产品后在留言板写下的话。

11月2日,在河南博物院文创商店一角摆放的“甲骨文十二生肖”系列小罐茶、普洱茶饼,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两款产品都卖得很不错。其实开发产品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大众熟悉的茶文化来传播甲骨文。”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公室负责人说,甲骨文作为冷门绝学,以往都是少数学者从事的精深专业研究,似乎离大众很远,但近几年明显感觉到,喜欢甲骨文、喜欢古文字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未来,我们会对甲骨文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不断丰富产品。”

近年来,推动甲骨文从“高冷”走向大众,文博机构带了个好头。在甲骨文的宣传推广方面,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脚步从未停歇。该馆不仅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直观的展示,还开展甲骨文书法展等社会活动。面向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设的甲骨学堂,每周末都通过免费课程让公众感受甲骨文的文化魅力。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甲骨文越发“萌趣”起来。当甲骨文碰上表情包,当古老文字撞上网络流行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甲骨文的问候”“甲骨文萌萌哒”……当记者在微信平台表情商店输入“甲骨文”一词时,有16款甲骨文微信专辑表情“蹦”出来,这些创意表情包风格迥异,涵盖了日常问候及时下网络流行语。

“要做草根式科普,用最简单、最有趣的方式让大众了解考古、了解中国最早的文字、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是我和小伙伴们推广甲骨文的初衷。”“疯狂甲骨文”表情包设计者、郑州姑娘李子一说。(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