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

“天下第一团”唱响清华园  开启2019年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活动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胡玲娣 文/图 编辑人:胡玲娣 发布时间:2019-11-28 03:58:32

“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活动现场

演出开始前,主持人采访演员、清华师生及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

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总经理李志远带领观众重温“八大仓”的标志性动作

观众竞相学习

太康道情《大登殿》折子戏精彩瞬间


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粮》折子戏精彩瞬间


观看演出的嘉宾与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研讨会现场

“喜之喜奸贼落网除国难,满朝文武笑开颜……”11月27日晚,随着一句铿锵有力的唱段,素有“天下第一团”之称的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太康道情《大登殿》正式拉开了“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的帷幕。古老的传统戏登上清华大学的舞台,大放异彩,让近千名清华大学的教授、学子近距离感受这场饕餮的艺术盛宴。

“八大仓”作为戏曲文化当中演员们亮相的鼓点,主要展现戏曲演员的精气神儿。从河南到清华,一个个精彩亮相,一次次集体互动,标志性的“八大仓”已经成为河南戏曲进校园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演出开始前,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总经理李志远带领观众重温这个标志性动作,大家争相学习,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演出当晚,剧场坐无虚席。太康道情《大登殿》《王金豆借粮》经典剧目的折子戏一亮相便将剧场氛围推向高潮。诙谐幽默的表达、精湛生动的表演征服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掌声不断。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祝欣表示,此次活动必将对河南省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清华大学的师生来说,很少有机会看到河南民间具有地方特色而且有传统文化基因的戏曲,此次集中七个剧种的展演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和体验;稀有剧种的传承人少,观众少,能够走进中国最高学府,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更是为他们的传承与传播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本次活动的传播方式除了在现场展演外,还在网络上开放直播平台,这样就能使更多的戏迷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到精彩的演出,这是非遗传播很好的启示,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当晚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一位清华学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也是河南太康人,远在千里之外能听到家乡戏感到非常亲切。他说,艺术的本质是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欣喜的是在《王金豆借粮》中得以体现,当它以戏曲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时,是非常直击灵魂的,与民间生活很贴近,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在当晚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对太康道情的声腔艺术和表演魅力进行点评,专家认为,太康道情剧种体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的丰富、深厚的历史内容,同时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也有着强烈的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登殿》《王金豆借粮》两部戏的人物刻画十分细腻,将河南人醇厚的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这样具有民间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的戏剧进入校园,对青年学生了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大有裨益,同时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太康道情源于远古道教的经文说唱,始于明末清初,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古称渔鼓道情,明清时即在皖北地区流传,清代后期从沈丘一带传入太康,形成了道情剧种。豫东一带的道情艺人吸收借鉴了曲艺、豫剧、越调等有机成份,经历几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和改进,太康道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据悉,“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活动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从即日起至至29日,二夹弦《梁山伯与祝英台》四平调《哑女告状》等剧目将一一亮相清华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加展演的7个剧种均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他们各具特色,集中展示了稀有剧种的实力和魅力,把河南的稀有剧种推向更大的平台。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