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

梁祝、哑女齐亮相 稀有剧种圆梦清华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胡玲娣 文/图 编辑人:胡玲娣 发布时间:2019-11-29 12:45:16

“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红接受采访

河南广播电视台徐雪(左一)采访演员


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哑女告状》

延津县二夹弦剧团《梁山伯与祝英台》“哭灵”一折


观看演出的嘉宾与演员合影留念

研讨会现场

剧场内座无虚席

11月28日晚,“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在清华大学如期举行。延津县二夹弦剧团《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哑女告状》双双登台演出,为清华学子献上一场有声有色的稀有剧种表演。

演出开始,现场座无虚席,台上演员们用最精彩的表演诠释着中国非遗戏曲二夹弦和四平调的独特魅力,台下观众聚精会神沉溺在朴实而又华丽的表演中,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好戏在民间,好角在基层。有生气,接地气是稀有剧种最大的特色,他们很少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依旧保留着最粗犷,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虽然很多稀有剧种流传于偏远的乡村,影响范围小,但他们都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传承、保护。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红表示,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是一个双赢的举措,这是对地方优秀文化的推动,也为清华大学提供了艺术教育的资源,让清华师生可以了解丰富的艺术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带给师生们的情感陶冶。

已有40多年演出经验的老艺术家王占芬表示,二夹弦作为河南的稀有剧种来到清华大学演出还是第一次,能在中国最高学府上演自己的家乡戏心情特别激动,此次演出不仅展示出剧团形象,而且还承载着延津县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二夹弦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延津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之一,在民间流传了一句话“不吃不喝不过年,也要听听二夹弦”这也充分说明了二夹弦在戏迷中的吸引力,也希望北京的观众能够喜欢上我们的地方戏种。

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再来一段”的呼声是观众对此次展演活动最好的肯定。来北京十余年的河南老乡表示,他们忘不了家乡情,听到家乡戏感到非常亲切,像是回到了家乡一样,祝福河南稀有剧种能发扬光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演出结束后,来自清华的师生代表与专家、演员及主创人员齐聚一堂,共同为河南稀有剧种的发展建言献策。来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老师表示,此次展演活动太受欢迎,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不到十分钟票都已经抢光了。她坦言在戏曲方面自己是个外行,之所以关注戏曲是因为自己的女儿对戏曲的着迷与热爱。“今天第一次在剧场看到戏曲演出觉得非常惊艳!《梁祝》的‘哭灵’一折演员们在悲痛的情绪之中依然保持平稳的唱腔,并把人物情绪推到极致,是非常值得我们所敬佩的;《哑女告状》剧情丰富,人物个性鲜明,我完全被他的情节所吸引,特别是‘背妹’一折,演员一人分饰两角,真叫一个无与伦比!该剧的细节做得尤为细腻,每个演员的情绪变化都拿捏的十分准确,我觉得这不像是一部地方戏曲,它是一部值得推广的精致戏剧”。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生表示,观看完河南稀有剧种展演,觉得河南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很扎实,在唱腔、服装、舞台设计等方面都表现的十分细腻,回去后我要把河南的戏剧推荐给身边的更多同学,让同学们也能多多走进剧场观看戏曲,把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二夹弦和四平调是同宗同族的剧种,能看到更多青年人走进剧场观看河南稀有剧种我感到非常高兴,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出社会发展的进步,而且与文化自信和非遗理念的传播是分不开的!”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说,延津县二夹弦剧团和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的演员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感情传递方面都非常准确,尤其在《哑女告状》(四平调剧团)剧中能看见许多的青年演员的精彩演出,觉得非常欣喜。《哑女告状》中“背妹”一折,来源于民间舞蹈,旦角的身段与生角的台步同步演绎,难度非常大,但演员的感情把握却十分准确,人物形象塑造的也很丰满,这样的地方戏能够在清华园获得欢迎非常难得。专家们同时指出,媒体对戏剧的传播影响力也不容小觑,非遗在传播中传承才是积极的,把非遗的魅力通过不同的渠道展示给群众,并让更多人接受、传播并学习,让非遗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活”在民众身边。

据悉。“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活动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11月29日19:00,永城市柳琴剧团、濮阳市大平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安阳县邺祥淮调艺术有限公司及河南省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将带来的精彩剧目,欢迎戏迷前来观看。

【剧种简介】

二夹弦是现存的稀有剧种之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所载:二夹弦也叫五大音,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由当地演出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二夹弦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豫东、豫北、皖北、鲁西南、冀南等地区。其唱腔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的结合体。演唱时真嗓吐字,假嗓送腔,音调柔和,轻快飘逸。二夹弦主弦四弦也叫四胡,是一种特制胡琴,弦杆的上端有四根弦轴,牵引着四根琴弦,分别夹着弓上的两股马尾。二夹弦由此得名。

四平调,系由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之黄淮地带的“花鼓”演变而成。因花鼓中有【平调】之称,曲调“四平八稳”,故起名“四平调”。它吸收了评剧、京剧、梆子 、二夹弦等剧种音乐元素,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特色。

四平调唱腔音乐,是在特定地方语音声调基础上,加以程式化的音乐品类。它以黄淮声韵、简明通俗、平和柔美、大气奔放为主要特点;女声演唱平和委婉、质朴无华、柔美矫健;男声则简洁明快、起伏跌宕、刚劲豪放;为这一区域广大民众所挚爱。也因通俗易懂、优美动人而为域外人们喜闻乐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