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黄河文明之花盛开 ——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新进展研讨会纪实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王小萍 王雪红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01-02 09:52:30

研讨会现场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领导陪同相关专家考察仰韶文化博物馆

前 言

文化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翻开历史史册,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历史文脉、没有割断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脉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主体是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根源是三门峡的仰韶文化及其庙底沟类型。在这个时代,华夏民族完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炎黄族属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主根脉。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仰韶文化诞生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的发现让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据不完全统计,三门峡辖区内现有仰韶文化遗址300余处,这些遗址不仅是研究中国数千年史前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实证5000多年华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载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仰韶文化研究,去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新进展研讨会在三门峡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史前考古知名专家、中原文明进程化研究项目专家、沿黄省区考古科研机构专家及相关高校史前考古研究教授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三门峡地区考古调查钻探发掘成果进行了系列汇报。展示了近年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与会专家对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研究进行了专题研讨交流,对下一步文化挖掘与保护建言献策。本报记者整理成章,以飨读者。

仰韶文化三门峡8处遗址的勘探与发掘新进展

一、灵宝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

调查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共235处,其中仰韶文化时期的152处,这些遗址按照时代进行划分可划分为360余处聚落。据数据分析显示:三门峡盆地各个聚落内都有自己的彩陶生产、制作体系,不存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统一生产、分配和流通的体制。二、灵宝北阳平遗址

经系统性考古勘探,北阳平遗址发现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冲积沟、古河道、陶窑、道路、窖穴、早期墓葬和灰坑等。遗址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基本明确,现存面积保守估测算约为70万平方米,是灵宝铸鼎原仰韶文化遗址群中面积最大的遗址,也是目前豫西灵宝地区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

三、渑池仰韶村遗址

仰韶村遗址发现遗迹主要有环壕、南壕沟、北壕沟、房址、陶窑、墓葬和灰坑等,现存面积近30万平方米,是渑池涧河盆地中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龙山文化时期遗存,前后延续时间达数千年之久,对于研究渑池涧河中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揭露史前社会文化发展面貌及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价值。

四、三门峡窑头遗址

勘探发现陕州区窑头村遗址是一处面积70余万平方米的大型古文化遗址,它不仅与其东北部的王村西沟遗址相距甚近(两者相距400米),而且时代也相同,皆为仰韶至龙山时期。钻探发现围绕遗址的环形壕沟,全长约2430米,深8~10.6米,是目前豫西地区发现最长、最深的仰韶时期壕沟,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五、灵宝五帝遗址

确认五帝遗址主体遗存为仰韶时代中晚期,分布面积约75万平方米,遗址合围区域呈不规则四边形。从遗址的规模看,五帝遗址在同时期应是该区域的一处大型遗址,是灵宝盆地东部的一处核心聚落。另发现一定数量遗迹,主要为灰坑,另外发现5处房址。

六、灵宝墙底遗址

确认墙底遗址主体遗存为庙底沟二期,这一时期遗存的分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遗址呈东西向分布。

遗址主体遗迹以西部及中部较为丰富,东部略稀疏。具体而言,主要遗迹为灰坑,数量较多。另外发现近10处房址。房址面积不大,基本均在13~15平方米之间。

七、灵宝城烟遗址

发掘面积达4600余平方米,以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为主,另有少量仰韶中晚期和二里头文化遗存。现已清理仰韶早期房址29座、墓葬48座、瓮棺葬96座、灰坑430多座、陶窑26座、壕沟3条等。

以往所见房址大都为半地穴式,这里出现了典型的地面建筑。独具特色的柱列式遗迹以前也甚为罕见,如确属高仓,则以其年代早、数量多而具重要价值。

八、灵宝底董遗址

发掘面积近1600平方米,发现遗迹较为丰富,有房址、陶窑、墓葬(包括瓮棺葬、灰坑葬、土坑葬等)、灰坑、灰沟和夯土类遗迹等。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以仰韶文化时期遗存为主,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最多。

底董遗址夯土类遗迹(包括柱础)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先民在不晚于仰韶文化早期时即已掌握了夯土技术,为仰韶文化中晚期时较为成熟的夯筑、版筑建筑技术找到了源头,开创后世土木建筑技术的先河。

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             ——题记

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伯谦(著名考古学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我多次到三门峡,亲身感受到三门峡的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对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挖掘与保护的重视与热情。三门峡就处在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节点上,这里的文化是中原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关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的考古发掘都印证了三门峡对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作出的贡献。三门峡历史上拥有这么灿烂、发展程度又这么高的文化,三门峡人要充满文化自信。

这次研讨会上多位同志关于三门峡境内最新考古成果的汇报,特别是针对仰韶文化早期做的一些新的考古工作,我认为大家的工作比较细致,汇报中有些成绩令人眼前一亮,考古工作中对一些新技术的利用,让相关工作在质量上又有了提升。

这次三门峡之行看到了很多新的调查材料,都是围绕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做的工作,值得点赞。我对接下来的考古发掘有三个思考。一是城烟遗址很重要,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再发掘;二是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究竟是一个源头,还是两个?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三是建议工作重心还应放在仰韶文化中期阶段来发掘,要解决它们的社会发展阶段面貌的问题。这个工作推动起来要采取很多手段,特别是现在科技考古的介入,我觉得应该做得更细,这样再过几年,可能还会有新的遗址。2021年隆重纪念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届时将召开大型国际会议,我们就有新的成果拿出来了。

仰韶文化的挖掘:三门峡、晋南是一个整体

赵辉(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

这次研讨会有整体的调查报告,有遗址的勘探报告,还有两个遗址发掘报告,使我们对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其中,关中、豫西、晋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可以说是构成了仰韶文化最繁荣阶段的核心,而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的研究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所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者的共识。遗址挖掘不是单一的、分割开的,希望三门峡地区能够和晋南地区尤其是山西运城地区纳入一个整体,同步对仰韶文化遗址进行考古研究和探讨,以便于更加系统地掌握历史信息。

河南在三门峡大型遗址上进行大规模钻探,为全国考古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方法,但是接下来的考古和发掘工作要更加精细化,加大分析和研究力度。这种钻探效果的技术还可以再提高、再琢磨。豫西地区仰韶文化遗存丰富,下一步考古工作要抓住重点,如何选择重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要用有限的力量发挥最大的效果,争取为中国历史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三门峡两个考古遗址公园意义重大

陈星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近几年,三门峡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很扎实。大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细致的调查和小部分的发掘,应该说,我们现在对仰韶文化的初、早、中、晚和庙底沟文化二期都有了比过去更深、更细的了解,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绩。

我一直关注着三门峡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期建设情况。我认为在这里建立考古遗址公园意义重大。这为今后加强对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仰韶村遗址的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同样,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也有相似的作用,既有学术上的价值,也有惠及民生的功能。

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进展目前成效显著,但是我觉得这个还不够。三门峡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是里程碑式的,我们会以庙底沟时代为目标,继续深入做下去,我相信再过几年对这个时代的研究,对这个文化的研究了解会比现在多得多。不过,一定要做长远计划,制定规划,然后做长期的发掘准备。

大遗址的发掘与调查要有更多细节

张弛(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三门峡地区大规模勘探的工作形式得到了许多成果,提高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仰韶文化的认识,大家对仰韶文化不同时期聚落的具体情况也了解得更加深入。今后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工作,需要继续在大型遗址上做系统式、拉网式调查,先从一个小区域做起,逐步调查研究清楚整体情况。比如,过去的调查,一直感觉北阳平遗址最大,其次是西坡,这次三门峡发现了北阳平六七十万平方米的遗址,这种大规模的勘探方式极大地证实了我们的认识。目前已经勘探出的遗址,也要进一步做长期的发掘工作,把材料做得更实更细。只有发掘得更加细致,才能了解更多细节,把一些模糊问题弄懂、弄清。此外,考古工作要“一视同仁”,所有大型遗址都要进行发掘和保护,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作为仰韶文化的核心区,豫西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该地区的考古工作更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所有的大遗址都是将来的财富,如果我们现在不发掘清楚,级别就提不上去,那我们保护的力度就跟不上。

大花朵的“花心”

戴向明(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委会秘书长)

听了三门峡地区考古调查钻探发掘成果系列汇报报告,我感到很振奋,三门峡仰韶时期重要的遗址都有线索,从仰韶早期看,三门峡底董遗址、城烟遗址都取得了收获,是代表性的遗址,在这个基础上,又生长出庙底沟文化,形成整个以三门峡为中心的圈层结构,三门峡地区作为中心的核心尤其发达,可以用大花朵的“花心”来比喻,这些实体特别值得重视,将为中国早期文明探索带来突破。

考古学的第一个文化命名

杨利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三门峡这个区域的考古工作起步得早,“仰韶文化”也是考古学的第一次文化命名,包括第一个庙底沟遗址分期,同时是开展考古学研究最深的一个区域,发现了这么多重点遗址,可以适时开展社会学研究,让这个时期的文明更清晰。

西坡遗址发掘有突破

马萧林(河南博物院院长、研究员)

从1999年3月我们就开始对灵宝黄帝铸鼎原开始调查,二十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的发现。西坡遗址的发掘和勘探,对这些地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仰韶文化的分期比较清楚,以西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中心聚落基本形态也基本了解,大型建筑、向心性聚落布局,让我们对当时的经济形态也有所了解。同时,将对这一区域开展环境考古研究,多学科交叉进行,进一步了解这一区域的考古生态。

三门峡这个地方很重要

袁广阔(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我很早就关注三门峡,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庙底沟文化,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而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墓葬的出现更让人震撼,我们确实没有想到仰韶时期的房子居然有500多平方米,从出土彩陶上来看,北阳平遗址、墙底遗址跟西坡遗址有时间差,希望进行同步挖掘研究。

三门峡是扁担头的中心

张天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三门峡地理位置特殊,是连接关中和豫西的要道,就好比一根扁担,三门峡就是扁担头的中心,北面又连着晋南,所以这个地方考古文化非常重要。庙底沟作为这个地区的一个大的文化扩散地,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社会管理研究非常重要。

庙底沟文化影响深远

孟华平(湖北大学教授)

庙底沟文化对早期文明进程研究非常重要,影响非常的深远。中国早期文明建设看中原,在社会过程中,庙底沟文化对南方影响也非常大。在研究其文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多视角关注外部周边的影响,这些因素对观察这个地区文化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中原文化进程研究开展扎实

王晓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关于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河南考古人通过扎实工作,提出了完整的年代序列架构,探索了勘探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创新了包括聚落层级等新的理念,城烟遗址和底董遗址的发现,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与保护等,也为其他省市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借鉴。

谜一样的庙底沟文化

田建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在仰韶文化考古进展中,庙底沟文化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庙底沟文化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随着三门峡地区的底董遗址、城烟遗址这些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以及对仰韶文化或者新石器文化进行结构分析,希望能进一步破解谜团。

晋南与豫西文化相似

薛新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从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进展工作中,可以发现山西南部和豫西地区的文化很相似,从枣园文化到后来整个仰韶文化时期应该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应该考虑开展合作研究。

仰韶文化研究意义重大

叶润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通过考古勘探就了解到三门峡地区大遗址的分布范围,这为我们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方法,值得学习。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对中华早期文明进程研究意义重大,希望进一步加强地区、时间、空间、内涵的一致性研究,以得到更清晰的文化面貌。

灵宝盆地遗址群让人大开眼界

张文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三门峡仰韶文化考古的进展让我感觉特别震撼,特别是在灵宝盆地勘探发掘的一些遗址,遗址面积之大让人大开眼界。同时,庙底沟文化也辐射到了河北省,对河北的影响也很大,希望继续加强对灵宝盆地大型遗存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回归历史原点去思考发现

钱耀鹏(西北大学教授)

在文明进程研究时,尽量避免固有观念的影响,除了研究经济发展,还要了解军事程度,以及礼制,而陶器作为早期的礼器,只有特定人使用,所以通过陶器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面貌。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回归历史原点去思考社会的分层、分化问题。

中原地区的一个文化源头

王辉(复旦大学教授)

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原地区的一个文化源头,也是西北地区文化的源头,对仰韶文化的进程研究,就是对早期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庙底沟文化时期是大一统的时期,而三门峡庙底沟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核心区域,意义非常重大。下一步可以把甘肃地区和郑州地区纳入调查范围,做一些比较研究。

仰韶文化的发源地

赵春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仰韶文化是整个中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文化,也是影响最强烈的文化。三门峡作为仰韶文化发源地、核心区,可以称之为“仰韶时代”,所以建议从核心区、中心区、影响区分层推进,多家联合研究。

加强文化多变转移研究

靳松安(郑州大学教授)

在仰韶文化考古进展中,三门峡所做的工作收获很大,一是完善了三门峡地区的一个新石器文化的序列,二是基本摸清了仰韶中期特大遗址聚落结构布局,这为我们研究这个序列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仰韶文化在豫西的发展,顶峰时期是仰韶中期,郑州是仰韶中期偏晚,这是文化中心的转移。我觉得应该加强深度的研究,了解文化多变的转移是环境造成的,还是资源开发造成的?因为据目前材料来看,这么多的人口集中在豫西这个地方,无法确定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另外建议豫西和豫中融入到一起来做,这样才能把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做得更清楚。

遗存组合分析获得新视角

崔天兴(郑州大学副教授)

这两年我一直参与三门峡仰韶文化调查和勘探工作,我想可以用遗存组合来分析当时的社会分化,用这样的研究思路重点考察彩陶在这个区域中使用的方式,可能会获得跟原来不一样的视角。西坡遗址出现了明显的建筑文化差异,包括墓葬形成差异,为仰韶文化考古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

尽快整理资料分享考古收获

方燕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我院在三门峡地区工作有20多年了,既有调查也有发掘,取得了很重要的收获,灵宝盆地这个区域在仰韶文化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建议对这个区域进行系统调查和系统勘探。庙底沟发掘面积比较大,但是对遗址的了解还比较有限,针对北阳平遗址、窑头遗址、五帝遗址等几个遗址的勘探,下一步将进行有计划、更系统的发掘,希望尽快整理出考古简报,与大家分享工作收获,让学术界看到在这个区域工作的重点,也给学术研究增加更多的材料,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区域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进一步深化庙底沟文化研究

樊温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在发掘庙底沟遗址时,发现周围有一些小的灰坑和大的灰坑,所以我们对这个遗址的认识,应该是在一个中心层面,在当时是一种祭祀或者其他活动用的,是和精神文化有联系的,我认为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庙底沟遗址研究,这一段区域对探讨整个大的区域年代、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非常重要。

要利用好庙底沟文化研究成果

栾丰实(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三门峡为中心,西到潼关东至郑州,这个区域的文化序列很清楚,整体看有5000多年,非常厚重。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能够出现这么多大型的遗址在全国都不多见。特别是非常发达的庙底沟文化,对外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度特别大。

宝贵的文化资源也要利用好。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形式,三门峡目前正在建设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可以将庙底沟文化融入公园建设的各个方面。还有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的建设也非常好,通过博物馆的建设来增强文化自信。庙底沟遗址能够留存下来非常不易,要加大保护力度。如何做好保护工作?第一,保护制度要健全。第二,管理上要强化,要加大管理方面人力财力的投入。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三门峡社会各界、各个层面都认识到庙底沟遗址是家乡的宝贵财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庙底沟文化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路径非常有意义。同时,建议把黄河以北区域,纳入整个中原地区早期文化进程,这样可以使这个区域整体上更加完整。

仰韶文化考古还可能有更多新的发现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我没有在一线做过仰韶文化的调查发掘,但是这2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很期待今后有更大的进展,还会有更好、更大的遗迹被发掘。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一定要盯住仰韶。过去,仰韶成就了很多学者,现在,仰韶文化研究依然充满热度。仰韶文化博大悠长,不要以为都弄清楚了,仰韶文化考古还可能会有更多新发现。比如,对于中华文明时间的上限是否会有新突破。现在仰韶文化时间上限为5800年,能不能提到6000年?我满怀期待,我始终相信,中华文明的根在中原。

对于三门峡今后的考古工作如何开展,我认为,政府重视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整合力量,仅靠单一力量会有些薄弱,多领域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考古工作取得更多新进展。

庙底沟遗址的挖掘要把豫晋陕三省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曹兵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文物报社原总编辑)

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仰韶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是史前中国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庙底沟遗址发掘和公园建设对于寻找中华之根意义重大,从这些遗址里,将会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居住方式、社会组织、对外交往、宗教信仰等一系列重大发现,考古潜力巨大。

目前,庙底沟遗址还处于调查阶段,考古缺乏整体思维,庙底沟遗址的挖掘要把豫晋陕三省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要从庙底沟发掘的典型遗址入手进行解剖,深入了解其具体结构,在大中小不同区域内,通过区域调查方法,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人口组织、文化交流等,不仅仅只停留在文物出土层面,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触摸到华夏文明的内涵。

目前庙底沟遗址已勘探的36万平方米也只是遗址的极小一部分,具体还有多少是个未知数,所以对遗址进行整体布局研究尤为重要。研讨会上,山西专家提到山西也有大遗址,我觉得应该让豫晋陕三省共同规划,整体来看这一片遗址的地位和作用。这个研究重点实际上要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形成一个整体规模。现在三门峡地区有几个大遗址,这个工作还要进一步开展,但是也不能着急,要好好地规划。怎样把文化与经济发展、旅游等方面进行结合优化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庙底沟文化需要新的挖掘与思考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这次研讨会有了一些新发现,让人兴奋。部分新发现证明,三门峡是庙底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庙底沟时期的繁荣,其社会发展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发达,重点遗址将来可以做发掘、钻探,很期待一些新的发现,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黄河文化至少可从两部分来看,一个是仰韶文化,一个是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主要是对西北地区的整合,大汶口文化主要是对东南地区的整合。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理解仰韶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门峡今后的考古工作,还有很多新方法可以运用。例如,在区域调查方面,可采取更系统的调查方法,这样能够得到更完整的信息,对庙底沟时期聚落的等级差异有更好的认识;还可结合自然科学的技术,多提取一些土样,检测不同遗址上当时生活的人们生活方式有无差别;还可采集各个遗址的石器、动物骨头及陶器的样品,做多学科的研究,从而对当时社会发展程度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庙底沟遗址里的大聚落是怎样形成的,一些社会复杂化的因素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讨论,需要我们用一些新的发掘、新的思考来更深刻认识庙底沟的特征。

豫陕晋三省在考古领域应建立联动机制

王炜林(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三门峡能同时拥有庙底沟、仰韶村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非常罕见的。庙底沟文化的研究,对认识早期中国,认识华夏文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庙底沟文化对早期中国的重要性还要继续挖掘,建议晋陕豫三省建立联动互动,由河南牵头,形成紧密的联盟,把庙底沟文化深入调查研究下去。

目前,社会上对庙底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不妨努力争取把庙底沟文化纳入教材,如果这个不好实现的话,三门峡当地可以出一些有关庙底沟文化的教材,让当地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了解庙底沟文化的价值。总之,一定要从当地做起,承担起弘扬和传承庙底沟文化这个重任。另外,要多做一些有关庙底沟文化的展览,让大家到三门峡后,通过参观展览,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庙底沟文化,了解庙底沟文化的重要性。

2021年将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中国田野考古诞生100周年,届时三门峡将举办仰韶文化发现百年大会,三门峡市政府在这方面非常重视,做得很好。同时,要利用这个契机,把三门峡在仰韶文化中的地位体现出来,做好仰韶文化宣传工作,讲好“仰韶文化和三门峡的关系”和“最早的中国”故事,宣传好这种文化自信。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