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召开“馆校共建“暨“三个一阅读工程”推进会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李燕 文/图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01-08 16:19:20

“‘馆校共建’暨‘三个一阅读工程’推进会”活动现场

金水区教体局高招办主任曹鹏举讲话

金水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陈东东讲话

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崔喜梅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嘉宾发言

与会嘉宾参观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一个充盈书香的城市,才是一个富有精神气质的城市、一个富有文化魅力的城市、一 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个底蕴深厚的城市,有了书香的浸润,城市才会更加美丽;有了书香的浸润,教育才会更加精彩。”金水区教体局高招办主任曹鹏举于1月7日在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省少图)举办的“‘馆校共建’暨‘三个一阅读工程’推进会”上表示。

会议由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崔喜梅主持,金水区教体局高招办主任曹鹏举、教育科科长陈东东与来自金水区的17家小学、幼儿园负责人齐聚一堂,在2020新年伊始共同探讨“馆校共建” 创新模式。如何进一步发挥省少图公共服务职能,深化与金水区教育部门的合作,让广大师生了解图书馆、使用好图书馆,在图书馆搭建的文献阅读、知识传播、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平台上享受书香,快乐成长,为金水区书香校园,特别是“三个一阅读工程”(一天读书一小时、一周一节阅读指导交流课、一月读完一本书) 建设助力,成为当日的热议话题。

走到哪里都可以取本书坐下来看

在参观完省少图馆后,表示自己很少进或第一次进到少图馆的校方代表们用“震撼”二字形容刚刚参观过的少图馆。他们称这里功能设施完备,在这里做活动,会使孩子们有新的体验,更具“仪式”感;并称相较于书店,这里丰富的馆藏和舒适静雅的环境更适合孩子们读书,“走到哪里都可以取本书坐下来看”;相较于校园的阅览中心,这里的管理更专业、更规范,这对孩子们灵活开放的思维和创造力训练有帮助。尤其是该馆的“名家讲座”活动,孩子们可以和自己的“偶像”面对面交谈,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当听到崔馆长介绍这里是全国仅有的5所省级建制少年儿童图书馆之一时,更慨叹对身边丰厚资源的“浪费”。他们希望,‘馆校共建’活动要拓展校方与少图馆合作的深度和宽度,学校来这里学习活动的策划和图书的科学分类,最好给各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办个培训班,对图书书目的收集、征集、遴选、科学分类等进行授课,改变之前仅以孩子兴趣购书为针对孩子们年龄段进行阅读指导购书,使孩子们更加喜爱阅读。他们还希望通过“挂牌”“推送公众号”等形式使图书馆的活动和校方的活动密切结合,放大图书馆的效应。

不用买书,可以到少图馆借阅

崔喜梅表示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来少图馆读书、借阅。她称“馆校共建”创新模式将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方向,拓展资源利用空间,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受益。而成熟后的“馆校共建”创新模式将推向全省,对其他省份也将有一定的示范性。

她介绍说少图馆有50余万册优质馆藏和河南省少年儿童阅读年、大家讲堂、“阅读·成长”展览、“手拉手 悦读齐步走”特殊儿童群体阅读服务、 “一书一世界” 读书会、文化传承、“趣”阅读数字体验、乐兔宝宝等十四大类少儿品牌活动,年均开展活动1000余场、参加读者20余万人次,大家对此兴趣颇大,纷纷询问。

而2020年的“大河之南书香过年”春节暨寒假系列活动更是引起各校的关注。校方表示少图馆包括黄河文化系列、新春系列、书香假期系列、为特殊群体服务四大系列近500场活动为学校的黄河主题研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和内容。

少图馆将于1月18日邀请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司马武当,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主席徐荣双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河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从苏华等举办迎春笔会也引起校方的共鸣,双方当场口头拟定了联合办活动的意愿。

不读书就不能成为“教育人”

“不热爱读书的人就不能成为‘教育人’‘文化人’”,教师应和孩子共同成长。曹鹏举表示,“三个一阅读工程”活动可以把孩子从电视、游戏节目中来回来,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将结合会上大家的建议,持续营造适合儿童阅读的书香校园氛围,让阅读中心成为每个孩子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深入建构儿童阅读视野下的阅读课程,探索儿童阅读视野下的阅读课堂教学,让阅读课程像语、数、英一样出现在每个孩子的课程当中,落地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开展儿童阅读视野下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校生活给孩子留下的美好回忆照亮孩子的一生;探索搭建促进阅读实效的评价平台,助推学生追求上进,催化学生自我发展。最后,我相信,在馆校双方的齐心协力下,馆校共建的形式和内涵会越来越丰富,馆校共建的社会效益会越来越凸显,公共文化的阳光会普洒在更多孩子们的身上!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