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黄河”之河南篇2:论古今,黄河文化渐兴盛

来源:大河报 来源作者:张丛博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05-29 10:09:09

开栏的话——

从高山出发,在高原前进,经千难万阻,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奔流到海不回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与长江南北呼应,各自担起新时代的使命。

春去夏来,山河无恙。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黄河大合唱”奏出宏大音符。黄河流经九个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大河报联合沿黄媒体西海都市报、封面新闻、掌上兰州·兰州晨报、宁夏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北方新报、山西晚报、三秦都市报、闪电新闻,回访习近平总书记沿黄九省区的足迹,关注沿黄各省区的生态保障和发展谋划。

“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三江源的白云雪山,黄淮海平原的河道浅滩,入海口的水鸟翩翩。

从今天起,沿黄九省区主流媒体将联袂推出2020全国两会特别策划——“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黄河”系列报道,唱响“黄河大合唱”,向广大读者呈现黄河生态之改善、区域经济之发展,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赋予沿黄各省区的定位与使命,以及上、中、下游各省区在协同推进大治理、保护黄河大生态方面的措施与行动。

黄河大合唱,一眼可万里,万里写入大家胸怀间。

□统筹:温中豪 杨化涛 朱琨 刘瑞朝

央视春晚分会场设在郑州,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在郑州成立,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震撼世人……最近半年多的网络热搜榜上,“黄河文化”这个关键词很忙,而每一次高光亮相,河南都是焦点,都是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

中原地处黄河流域地理中心,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融合性、核心性均与河南有着密切关系,理应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有更大的担当。如今,一幅主题为“黄河文化”的宏伟蓝图,正在几字形的母亲河两岸徐徐展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旅游带、大黄河文明展等已预订热搜。

“黄河文化”屡上热搜,河南每次都是焦点

河出图,伏羲依此演八卦;洛出书,大禹治水分九州。古老文献中的“河图洛书”,数千年后为河洛汇流处考古发现的古国命名。5月初,“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的话题,吸引亿万网友关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俯瞰双槐树遗址 郑州文物局供图

这一重大考古成果,再一次实证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表示:“随着一块块拼图逐渐找齐,证明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一脉相承到如今。五千年文明没有断,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没有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年正月初五晚,央视《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震撼观众,黄河流域9省区9件国宝,讲述黄河文化不同切面,由国家级表演者演绎国宝的今生乐章。这个国字号的特别节目启动仪式,选择在郑州举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在郑州启动

辞旧迎新的除夕夜,2020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在春晚央视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黄河之滨,以新颖创意动态再现黄河,羊皮筏、铁梨花、曹屯排鼓等黄河非遗惊艳亮相,歌唱家杨洪基领衔演唱《黄河颂》,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弹奏《黄河》钢琴协奏曲。在阖家团圆的时刻,向全球华人献上老家河南的澎湃黄河乐章。

2020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

讲好“黄河故事”,河南加快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

继专家探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思路,部署编制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以来,一幅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蓝图,开始在中原大地有序绘就。

当前,黄河文化遗存之间,存在散点分布、缺乏衔接的情况,而就在5月11日举行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上,特别强调了“串珠成链、轴带贯通”八个字,指出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

具体层面是,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品格和时代价值,建设沿黄河旅游风景道,依托重要文化遗存打造具有鲜明黄河文化标识的项目,推动黄河文化活态传承,使黄河文化旅游带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和情感纽带。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这是省会郑州提出的口号。如何围绕黄河文化书写大文章,郑州谋篇布局的架构已然清晰: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谋划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文化演艺综合体、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标志性建筑等项目,推进双槐树遗址等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着力打造黄河文化遗产廊道。

不久的将来,漫步在郑州的黄河岸边,不仅有湿地美景和壮阔黄河,还可以在博物馆、遗址公园里寻根黄河文明,观看融入科技创意的黄河主题演艺,黄河文化不再是教科书里的符号,而是真实可感有温度的景观。

文博界奏响“黄河大合唱”,将举办“大黄河文明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专程来到黄河博物馆。这让黄河博物馆在之后的几个月成了热门打卡地,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2000人次。其中,在去年12月23日这天,百余名来自黄河流域博物馆的馆长和专家学者进馆参观,直观了解黄河流域地理和治黄历史,坚定了携手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

黄河流域数十家博物馆馆长参观黄河博物馆

当天,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在郑州成立,成员为黄河流域九省区的45家各级、各类博物馆。联盟致力于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黄河流域博物馆深入参与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事业中。河南博物院被推举为联盟首届召集单位。

今年3月初,疫情之下,在全国博物馆处于暂时闭馆状态时,河南博物院联合沿黄九省区兄弟博物馆,推出“云探国宝——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带你畅游历史长河”直播活动,三天九场直播,吸引1253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这是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面向社会公众的第一份见面礼。

沿黄九省区博物馆“云探国宝”

接下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还将有哪些新动作?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今年下半年将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举办“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讲解员大赛”,举办“大黄河文明展”等。同时,还将围绕黄河文化,策划出版系列科普读物。

代表委员声音

马萧林

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建议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带来了“关于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的提案”。他说:“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华所在,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民教育资源宝库,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萧林建议,强化黄河文化的资源梳理和顶层设计。拟订顶层设计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广泛开展黄河文化资源的摸底、梳理工作,尽快建立权威的、动态的,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深化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推进黄河文化普及宣讲进校园,建立黄河文化弘扬立体传播体系。

“应加强黄河文化的展示推广力度,创新黄河文化弘扬形式,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马萧林建议,督促指导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充分利用相关文物资源、红色资源,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展览和讲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引导艺术创作表演机构和团体,创作一批黄河文化主题戏曲、戏剧和歌舞剧目。

程芳

全国人大代表程芳:建议将黄河文明园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

去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汴绣研究所工艺师程芳建议,在省会郑州的黄河岸边,建设一座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反映5000年中华文明的“黄河文明园”。

当时,程芳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体验式的“黄河文明园”,将5000年的黄河文明,在传统展现基础上大力发展民间的传统文化活体展示、体验式展示等更加丰富多彩的展示方式,可以作为博物馆展示、大遗址展示手段的有效补充。

一年之后,我省提出将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并明确要求高标准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这让程芳很激动,今年全国两会,她表示将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并建议将“黄河文明园”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

程芳说,在高标准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中,要尤其注重黄河文化的体验性,在这方面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景区均已积累了成功经验,“展示与体验相结合,才能让黄河民俗、黄河非遗等元素变得生动、立体、直观,游客进入园区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触摸感受黄河文化,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为园区创造收益,增加就业,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达到生存发展目的。”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