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牵手时尚 非遗产业展实力

非遗“活”起来 市场“火”起来

来源:中新网 来源作者:吴铎思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07-07 16:05:23

阅读提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岁月痕迹,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但是,年代久远的“遗产”与年代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感”。如能巧妙融合当下网络传播和销售的特点,和生活连接起来,往日冷门的“非遗”,会越来越受青睐。

日前,第八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在吐鲁番葡萄沟景区启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全疆同步举行“云游新疆·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线下线上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0余场。在葡萄沟景区内近2000平方米的非遗集市上,上千种新疆非遗商品、一大批非遗传承人现身,让游客感受着非遗产品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岁月痕迹,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但是,年代久远的“遗产”与年代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感”,使得让人们对许多非遗项目知之甚少,甚至敬而远之。让非遗“走向”市场,不少地方推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通过牵手时尚,引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让非遗“软实力”展现出“硬实力”。

融入百姓生活

刻着京剧脸谱的葫芦、绣着牡丹花的笔记本……日前新疆哈密市举行的刺绣展示活动上,设计师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这一非遗因素,巧妙植入到各类产品中。

“我们将文创产品与非遗相结合,打造出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让该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自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上市以来,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去年就接到40多万元的订单。”哈密市库木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卡德尔·热合曼说。

在哈密博物馆内的文创商店,满目琳琅的产品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参观购买。据介绍,店内艾德莱斯绸款式的耳饰、葫芦手链、刺绣的渔夫帽等文旅产品特别受游客欢迎。

据了解,2016年哈密市设立了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也是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后,便以哈密市维吾尔族刺绣为重点,通过院校系统专业培训、设计团队市场化项目介入和指导、创立品牌等多种方式,改善传统刺绣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在全国,你只要看到直径60厘米的馕,那一定是我们库车大馕。”这是新疆库车当地的一句口头禅。新疆的馕文化作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新疆民俗文化的代表,是鲜明的地理标识。2010年,库车大馕被列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库车市副市长兼库车大馕产业联盟发展小组主任米孜古丽·买买提介绍,库车大馕城不仅是民生项目,还是一个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库车市着力打造大馕基地、库车大馕技艺传承培训基地、脱贫攻坚就业创业基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时尚与传统并重的蒙古族服饰、栩栩如生又充满现代感的剪纸、装在易拉罐里的卡瓦斯、精美伴手礼盒里的馕……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上,各种非遗产品令人大开眼界。

“让原来感觉触不可及的传统融入到了现代生活中,这些产品很具有生活气息。”游客陈明介说。

变身青春时尚

“内页是古老的桑皮纸,封面采用时尚的设计。这款笔记本不仅实用,还让人感到有内涵。”陈明介对一款由桑皮纸非遗衍生品爱不释手。

和时尚牵手,让古老非遗一改“老土旧”的形象,变成了时尚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新疆各地非遗衍生出的产品总数已超千种,产品既有文化底蕴,又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非遗新疆桑皮纸传承人、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魏宝山,从2012年起就致力于桑皮纸应用研究,研发出的桑皮纸产品包括折扇团扇、手绘笔记本、台灯、钟表等15个品种。

程应奋是新疆艾德莱斯推广研发中心设计总监。从2014年至今,她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五六个城市举办了十几场时装发布会。“我会根据当年的国际流行色与流行趋势,把艾德莱斯元素用于风衣、休闲装、晚礼服、男装、童装,甚至手提包、丝巾等配饰上,让古老的艾德莱斯更青春时尚。”程应奋说,“古老的非遗只有‘活’在百姓生活中,才能生机勃勃地传承下去。现在,艾德莱斯的市场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学习这项古老的织造技艺,非遗越来越有青春活力了。”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是国家级非遗传承地,匠人们把古老的新疆民族乐器做成了各种“迷你”工艺品,成了文化含量十足的时尚家居摆件,近年来一直热销。

近年来,新疆非遗频频与时尚牵手,焕发了青春光彩。几年前,新疆哈密刺绣在巴黎国际时装周上首次惊艳亮相,吸引了时尚圈的关注。随后,哈密市注册了“密作”品牌,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与国内顶尖设计师合作,把哈密刺绣带进了时尚圈,以此为元素创作的服饰绣片、背包、钱夹、家居用品,甚至时尚耳机,令人眼前一亮,深受年轻人青睐。

线上线下融合

“网络的传播力太强了,如今,我们的产品成了‘网红’,不少网友直接通过手机联系下单购买心仪的产品。”博湖县的依日木太感慨地说。

依日木太学习了蒙古族刺绣,并和几个姐妹一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与父辈们不同,依日木太到县里开了刺绣实体店,又在互联网上发布图片,再后来在手机微信上“秀”自己的刺绣产品。

据了解,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首次推出了“非遗购物节”,借助电商直播平台,许多非遗传承人从幕后走到台前,首次开启直播非遗带货模式。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非遗产品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传播了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新疆剪纸传承人王革说。

新疆二道桥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在二道桥大巴扎为非遗衍生产品设了专柜,在每个楼层经营项目中都加入了非遗项目展示内容。将采取现场表演展示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把二道桥大巴扎建成展示新疆非遗项目的窗口。

实际上,全国各地已经把非遗“搬”到了网上。中国手艺网内容中心主任郝秦玉说,直播是眼下人们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非遗参与其中,科普知识之余,也能为传承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需要注意,非遗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手艺类的产品,生产周期长、规模有限,很多产品也是初次触网。”郝秦玉认为,抓住非遗产品的文化属性是首要的,如能巧妙融合当下网络传播和销售的特点,和生活连接起来,往日冷门的“非遗”,会越来越受青睐。

公共文化